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程郁缀

双月刊

1000-5919

010-62751216

100871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反映北大最新的学术不平和学术动态,是全国高校近千家社科学报中唯一一家蝉联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涵与价值

    俞思念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应当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总体上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真实面貌,在"两个结合"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涵和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根源于千百年来留存到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长河的积累与创造.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的基本制度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依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和表达,由当代中国基本制度所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源于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是站在世界文明发展前头的不断焕发活力的文化形态.从当前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之上,是起着引领作用、先导作用的文化,是早已扫除弱势文化的余烬,敢于向着世界文明巅峰迈进的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存共荣的文化,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一起构成世界文化的宏大景象.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涵价值"两个结合"

    论辩证社会发展观及其在新时代的主导形态

    邱耕田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发展哲学视阈内,社会发展观的演进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直观社会发展观、机械社会发展观、辩证社会发展观.直观社会发展观具有突出的类比性、猜测性等特点;机械社会发展观的本质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认识社会发展现象,非此即彼,二元对立.辩证社会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则在与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的结合中所形成的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辩证社会发展观坚持用联系的、变化的、矛盾的及运动的多样性观点看待社会发展.辩证社会发展观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运用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现——新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可以说是辩证社会发展观在新时代的主导形态.辩证把握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认识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一"和"多"的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辩证社会发展观直观社会发展观机械社会发展观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真正批判的世界观"论析——以马克思对布·鲍威尔的批判为中心

    李彬彬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针对布·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创立了"真正批判的世界观".1843年年底,为了回应普鲁士政府的保守政治,布·鲍威尔以"自我意识哲学"为基础,把宗教批判进一步拓展为"纯粹批判",寄希望通过对群众的"有限的自我意识"的批判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的过程中指出,其"纯粹批判"把人抽象为"自我意识"或"精神",在一切领域贯彻"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实质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向康德费希特主义立场的后退.鲍威尔通过精神批判提升人的"自我意识"而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自由"是一种缺少现实内容的主观主义自由.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指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实质的意义上增进人的自由,不能寄希望于个体的"善良意志"和"普遍的自我意识",而是必须改造现代市民社会,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同鲍威尔"纯粹批判"哲学的争论,反映了黑格尔的弟子们是向后退回到康德费希特主义还是向前发展黑格尔主义来实现个体自由的差别.

    "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纯粹批判"康德费希特主义黑格尔主义个体自由

    康德物本身学说的困境及其出路

    韩林合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全部哲学的基础在于其物本身学说.按照这个学说,不处于时间和空间结构之中的物本身因果地刺激我们的感觉能力,让我们产生感觉印象进而显象.但是,这样的刺激如何是可能的?此外,时间和空间是个体化原则,不处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物本身应当只有一个,而非多个,更不可能存在着无穷多个物本身.但是,按照康德的理解,物本身恰恰是无穷多的.因此,康德物本身学说面临着重重困难.叔本华对该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澄清和批评,认为世界的本源和本质只能是一而非多,而且只能是他所理解的意志,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均是这样的意志的客体化.但是,叔本华的这个理论也面对着众多的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这点:不含任何区分的意志如何能够有所谓盲目的冲动或无穷的欲望?在我看来,世界的本源和本质只能是"至一"——既非多也非一之"一",而庄子的道恰恰就是这样的至一.

    物本身意志表象至一

    安大简《仲尼曰》与"君子慎独"再探讨

    梁涛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公布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曰》论及慎独,明确肯定慎独是指谨慎于"人之所不闻与人之所不见",表明慎独的"独"确有独居独处之意,与简帛《五行》强调"能为一"、《大学》主张"诚其意"的慎独有所不同,说明慎独的含义经历了从谨慎于独处的原初意到谨慎于内心的引申意的变化.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谨慎于独居独处,要靠道德自律,靠内在的道德自觉.这样慎独必然要从强调谨慎独居时的行为向重视内在意志、意念转化.由于先秦两汉的学者既在原初意,也在引申意,以及引申兼原初意上使用慎独,这样就造成慎独语意的复杂情况.郑玄、朱熹对慎独的注释都有不准确、不完善的地方.对于慎独的理解和研究,要从马王堆时代的"不同"说、郭店时代的"相同"说,走向安大简时代的"发展"说,从发展、演变的角度对慎独的语意做出分析和探讨.

    安大简《仲尼曰》慎独郑玄朱熹

    "美在意象"是从朱光潜、宗白华"接着讲"

    叶朗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在意象"论强调心灵创造性和精神价值,以"意象"为本体范畴,建构美的本体论和美感本体论."意象"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中心范畴,不但关联人的生活世界,而且引领人走向更高精神境界,因为它关注的是世上一种神圣的、绝对的价值存在.正是这种信念和追求,使人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人文学科需要不断回顾历史并回归传统,"美在意象"论是从朱光潜、宗白华开创的北大美学传统"接着讲"的有益尝试.

    美在意象审美本体论北大美学传统

    论北大美学传统的当代性

    周宪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官办大学,百多年来形成了深厚的北大传统,对中国现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北大传统中科学与人文相互依托,互动发展,尤其是人文传统,深蕴北大特色与风采.在其丰富多彩的人文传统中,美学传统颇具北大风范,一代代学人薪火相传而愈显厚重,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知识生产和社会参与.从北大人文传统到北大美学传统是一个有趣的学术思想史话题,这个传统中三代美学家代际更替,形成了"接着讲"的美学文脉."美在意象"论赓续了这一传统,并彰显出这一传统自我更新的当代性.

    北大传统人文传统美学传统"美在意象"论叶朗

    柳宗元山水审美观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贡献

    汤凌云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宗元山水审美观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和突出的历史贡献.他以重建天人关系为山水审美观奠基,表达尚"中"求"实"的山水审美理想,其山水诗文呈现出忧乐交织的美感形态.柳宗元山水审美观的历史贡献有四:一是他高扬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引领中唐审美主体性观念之崛起;二是他探讨"观游"与"理政"的关联,推进了对山水审美与政治关系的认知;三是他为潇湘山水美学注入新质素,拓展了江南山水审美经验;四是柳宗元山水审美观具有宇宙意识,深化了中唐山水审美境界论内涵.柳宗在中唐山水审美观转向进程中据有重要位置.

    柳宗元山水审美观转向唐宋转型

    以中国定义国家:"国—家"作为有情意的政治共同体

    姚中秋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正定型于经过创新发展之传统"国—家"形态.运用历史政治学进路进行比较性考察可见,"国家"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类型之别:西方类型无视甚至刻意否定家、族,中国类型承认家、族之合法性,以国—家兼容一体的结构和精神为骨干,形成"国—家"形态.它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屡遭冲击却顽强维系,晚近一百多年间又经历了家、国脱嵌-再嵌合的过程,其强大历史韧性要求我们将其理论化为自主知识体系之基础性概念:"国—家"肯定家对人的生存论意义,承认家、族的政治合法性与治理功能,"拟亲化"机制广泛存在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家内亲亲之情弥散于国中;"国—家"是有情意的政治共同体,其政治以人心为枢纽,其政府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责任型政府,更大范围的天下秩序以家为基础.

    家哲学国家理论国—家有情意的政治共同体

    天人学与心性论的系统紧张与整合——张栻思想进路及意义的文明论考察

    陈明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走出道南学派形成自己的工夫论后,随即以"太极图说解"建构与之相应的本体论,完成"理(本体论)—'性-情'(工夫论)—圣贤人格(境界)"的系统拼图.张栻所传承的则是《易传》《春秋》的历史传统,虽然在心性论层面对朱子有所吸纳,但在意识到二者在本体论上的分歧后乃另撰《太极解义》,按照《易传》的宗旨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进行针对性诠释,维护彰显"天—'性-心'—与天地参(事)"的儒家传统结构.这一工作的意义长期未能得到重视和理解,除开张栻英年早逝思想完成度不高,也与朱子对张栻作品的删裁以及对二人思想关系的表述有关.从文明论的角度对此加以辨析,不仅有助澄清张栻的思想形象,厘清湖湘学与理学的思想关系,也有助我们正视四书与五经这两大系统之间的理论紧张,重建儒家思想整体的统一性.

    张栻朱熹太极解义天人之学心性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