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真菌在设施土壤不同级别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明确真菌在微域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机制.[方法]以华北平原长期设施条件下的潮土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级别团聚体的理化性质,利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团聚体中真菌的丰度和群落组成.[结果]设施土壤的pH相较露天土壤降低了0.68个单位,而电导率、有机质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 30.6%、85.8%和94.1%,<0.5 mm的团聚体中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0.5 mm的团聚体,而且微团聚体(<0.25 mm)的电导率值显著低于大团聚体(2~0.25 mm)和宏团聚体(>2mm).通过对真菌的ITS区扩增测序,设施土壤得到了 871个OTUs,显著高于露天土壤(673个),设施土壤<0.25 mm团聚体的特有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最多,0.5~0.25 mm中特有OTUs最少;设施环境显著降低了真菌ITS基因的丰度,但是真菌α-多样性显著高于露天土壤,同时0.5~0.25 mm团聚体中真菌的α-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团聚体(P<0.05),而且主成分分析表明,设施环境和0.5~0.25 mm团聚体中真菌的群落结构有别于露天土壤和其他粒级的团聚体;潮土的优势菌门是被孢霉门和子囊菌门,而设施土壤中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的占比显著高于露天土壤.[结论]相较露天土壤,设施土壤的真菌丰度显著降低,但真菌多样性显著升高,冗余分析表明,pH是影响设施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设施土壤中的优势菌门为被孢霉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且不同级别团聚体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其中,0.5~0.25 mm的大团聚体差异最为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引起差异的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