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王国宾

季刊

1008-2018

010-6893576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9号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是中国舞蹈高等院校中唯一的专业学术性刊物,1998年正式升格为中国国家级刊物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2003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舞剧表意理念40年的历史跨越——从"上芭"版《雷雨》到"东艺"版《雷雨》

    于平张莉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上芭"版《雷雨》至"东艺"版《雷雨》的40余年间,对这部"话剧经典"进行"舞剧演绎"且产生较大影响者,还有"前线"版《雷雨》(舞剧《繁漪》)、"北舞"版《雷雨》(一)(舞剧《情殇》)和"北舞"版《雷雨》(二)(舞剧《雷和雨》).在《雷雨》各种版本的"舞剧演绎"中,体现出舞剧表意理念的不断迁变和深化;特别是赵小刚在"东艺"版《雷雨》创排中强调的"以舞带戏"的表意理念,不仅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理概念,更体现出当前舞剧表意理念的认知升华.

    《雷雨》舞剧表意理念赵小刚以舞带戏

    驱动与内生:外教教学与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届编导本科班的审美实践

    毛毳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舞蹈学院1985级本科班是北京舞蹈学院历史上舞蹈编导教育的第一个编导本科班,该班因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审美观念上正值跨入改革开放的时间点且班内人才辈出,而被学校内部称为"改革开放班".本文围绕北舞1985级编导本科班独特的苏、美教学观念、方法的差异而展开,对现存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图书馆的特色资源进行档案分析,提取出三个渗透在历史之中,又延宕至今的编导核心理念:1.中美建交后,"舞蹈教育"的苏联模式及审美如何在中国编导教育的学科自觉中进行更新;2.参照芭蕾舞,"中国双人舞"技术及审美的核心特性是什么;3.在中国,舞种分科与编导教学的语言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国别语序",以及如何回应海外舞蹈研究中的国别批评.北京舞蹈学院"学院派"编导教学历史实践中的苏联范式与美国借鉴,作为一种路径依赖,如何仍作用于今天的中国舞蹈(舞剧)创作观念、面貌之中.北京舞蹈学院七十年的发展与编导学科四十年的历史深切地作用于当代舞蹈创作的基本形态.

    学院派编导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届编导本科班中国双人舞国别创作

    从《老雁》《阳光下的麦盖提》看传统民间舞蹈的舞台创作转化

    吕敬秋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舞蹈作品《老雁》《阳光下的麦盖提》为案例,以民间传统舞蹈资源的舞台创作转化过程作为分析视点,从创作理论层面剖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舞台创作转化中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在当代舞台审美观照下展开对传统民间形式语言的多维思考.旨在有效利用科学量化的方法论工具,串联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两个层面,提取舞蹈创作相关的核心影响因素,分析阐述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剖析创作链条、创作网络、资源创作循环的转换运行模式,进而总结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创作转化过程.

    民间舞蹈舞台创作转化

    戴爱莲以舞育人的教育观念探析

    张茜徐颃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中国舞蹈的发展道路上,戴爱莲作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北京舞蹈学校第一任校长,她一生致力于舞蹈的创作、演出和教学.伴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舞蹈教育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面对舞蹈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维度的发展问题时,戴爱莲先生的远见卓识令人敬佩.文章从戴爱莲以舞育人的观念入手,探析其教育观形成的背景、教育事业的实践成果及其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戴爱莲以舞育人教育观念

    "桃李杯"综合技术组合编排方法探究——以中国古典舞青年组为例

    过节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技术组合是"桃李杯"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一方面能够更为直观全面地考察舞者身体的技术能力和舞蹈素养,另一方面展现出各院校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文章旨在对古典舞青年组综合技术组合的概念、组合的构成要素、组合的编排要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找到综合技术组合的教学共性,以及行之有效的编排方法与路径,为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表演提供有益的参考.

    "桃李杯"综合技术组合构成要素编排方法教学革新

    中国古典舞训练对民族舞教学的作用探析——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英才班为例

    王昕宇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数代舞人努力探索出了 自成一派的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中国民族民间舞与古典舞一脉相承,二者在动作要求和审美特征方面均有契合点,基于此,中国古典舞在民族舞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切身教学实践,总结中国古典舞训练课程对少数民族表演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意义.

    中国古典舞训练民族舞教学少数民族舞蹈表演人才

    义务教育阶段舞蹈课程艺术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

    刘冉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艺术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舞蹈课程的核心目标,这要求舞蹈课程必须超越对知识与技能的单纯培养,而强调知识(技能)与个体、情境的互动.为了在教学中改变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素养割裂的状态,不仅要将学科大概念引入教学目标,还要通过理解的六个侧面生成评估证据,更要在教学活动中嵌入丰富多样的表现性任务.这是因为大概念、深度理解、表现性任务都呈现出知识(技能)与个体、情境的综合状态,这与艺术素养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并有助于在教学中落实艺术素养.鉴于此,文章以《调皮的小钟表》为课例,以期探索义务教育阶段舞蹈课程艺术素养的培养模式.

    舞蹈课程艺术素养教学设计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5年征稿启事

    150页

    数字时代舞蹈美育的特征、现实审思和发展策略

    田培培陆佳漪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美育涉及学校、社会市场、社群活动等多个层面,随着数字技术开始介入舞蹈教学,舞蹈美育各要素形态逐渐发生改变.这使舞蹈美育生态从"人-人"互动转向"人-机"或"人-机-人"交互,从知识技能单向传播转变为教与学的共同协作,从线下实体课堂的有限时空拓展到数据库或数字化平台的无限时空.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也对舞蹈美育提出挑战,如教学模式弱化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建设滞后、消解情感互动等.数字时代舞蹈美育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市场和个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舞蹈美育各组成部分,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舞蹈艺术共享生态圈.

    舞蹈美育数字时代数字化平台

    民间舞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从许淑媖的"启动就是生命"谈起

    曹瑜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教师实践性知识角度出发,以活动理论作为抓手,研究以许淑媖"启动就是生命"为代表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美学原则的历史生成机制,尝试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群体的专业实践知识生成机制.文章分析戴爱莲先生的启蒙、苏联专家的经验、采风时与民间艺人的互动三个关键事件,理解"启动就是生命"预示着动作背后的"民族情感的原始冲动",由此探寻民间舞文化根脉,探索民间舞"为何而动".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可以突破以往单一理解"学院派"民间舞的思维方式,有助于重新理解民间舞学科知识构成、学科思维培养、学科规范的系统认知,推动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教师实践性知识"启动就是生命"许淑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