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滨州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滨州医学院学报
滨州医学院
滨州医学院学报

滨州医学院

王滨

双月刊

1001-9510

bzyb@chinajournal.net.cn

0535-6913981 3256845

264003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滨州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由滨州医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等。本刊对刊登稿件注重稿件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数字准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盐炙黄芪的质量标准

    徐倩倩王丽张婉莹刘华博...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盐炙黄芪质量标准.方法 分别采用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对盐炙黄芪进行鉴别,按 2020 年版《中国药典》通则方法测定水分、浸出物和总灰分的含量,HPLC法测定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结果 药材显微特征明显,薄层色谱法鉴别斑点清晰,专属性良好.水分、浸出物和总灰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4.5%、35.3%和4.0%.黄芪甲苷在 1.08~10.8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6.2%,盐炙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不得少于0.050%.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在 10.6~212.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6.0%,盐炙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不得少于0.020%.结论 本研究制订了盐炙黄芪的质量标准,可用于盐炙黄芪的质量控制和相关产品的检验.

    盐炙黄芪质量标准鉴别含量测定

    紫苏梗和大皂角的质量标准

    陈旭范丽萍周新华董慧荣...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紫苏梗和大皂角两种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 对 10 批不同产地紫苏梗和大皂角的药材性状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观察,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并分别对其水分、总灰分进行测定.对紫苏梗中的迷迭香酸含量进行HPLC测定,对大皂角的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进行测定.结果 紫苏梗和大皂角的性状与药典描述一致,明确了其显微结构特征.薄层色谱鉴别中,供试品与对照品在相同位置显示出相同颜色斑点.紫苏梗的水分、总灰分分别≤12.0%、8.0%,含量测定中迷迭香酸含量≥0.10%;大皂角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分别≤13.0%、8.0%、1.0%,水冷浸、水热浸、醇冷浸以及醇热浸浸出物,均≥30.0%.结论 本研究制定了紫苏梗和大皂角的质量标准,为这两种药材的质量标准修订提供了参考.

    紫苏梗大皂角质量标准显微鉴别薄层色谱含量测定

    疏水载体辅助液相法与固相法合成芋螺毒素的工艺对比

    张文杰张发进赵仕法董玉香...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芋螺毒素μ-CnIIIC的三种二硫键异构体进行合成工艺研究及表征鉴定.方法 通过可溶性疏水载体辅助液相合成法(LPPS)和固相多肽合成法(SPPS)人工合成μ-CnIIIC的三种二硫键异构体的线性肽,采用三步氧化法对线性肽进行氧化折叠,获得三种折叠肽异构体(μ-CnIIIC-Ⅰ、μ-CnIIIC-Ⅱ和μ-CnIIIC-Ⅲ),并对两种合成工艺进行物料消耗量、"三废"产生量、收率进行对比.结果 成功合成芋螺毒素异构体并进行了质谱表征;采用SPPS法和LPPS法合成μ-CnIIIC-Ⅰ、μ-CnIIIC-Ⅱ、μ-CnIIIC-Ⅲ平均收率为 15.64%、13.27%、10.56%和 18.45%、17.62%、15.37%;采用SPPS法和LPPS法合成 1 g μ-CnIIIC-Ⅰ、μ-CnIIIC-Ⅱ、μ-CnIIIC-Ⅲ物料平均消耗量为 20.65、21.62、24.78 g和 61.19、72.17、90.75 g,平均废液产生量分别为 1.49、1.57、1.78 L和 12.72、15.00、19.16 L.SPPS法和LPPS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芋螺毒素μ-CnIIIC异构体的合成研究,表明LPPS法的总体收率比SPPS法收率高且物料消耗量及"三废"产生量少,因此LPPS法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商业价值.

    多肽可溶性疏水载体辅助液相合成法固相多肽合成法tag-OH

    蚱蝉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

    王佳丽刘笑晗田晓琳汲蕾...
    102-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蚱蝉的虫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初步探索其虫生真菌的种类多样性及真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组织切块法分离纯化蚱蝉虫生真菌,形态特征学和ITS序列鉴定所得真菌种属,并用MEGA7 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氯霉素为阳性对照药物,滤纸片法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真菌.结果 从蚱蝉中分离得 15 株真菌,比对分析确定了 11 株真菌属于 7 属,分为曲霉属、链格孢属、枝孢子虫属、镰刀菌属、青霉属、苜蓿属、亚罗酵母属.编号为ZL8、ZL11、ZL14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有显著的抑菌活性,鉴定为Cladosporium halotolerans、Penicillium sp.、Stagonospora sp..结论 研究初步探索了蚱蝉虫生真菌的种类,为其虫生真菌资源和次级代谢产物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蚱蝉虫生真菌抗菌

    河豚毒素对BV-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诱导作用

    赵长源贾雪霞郭艺芬任舒悦...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河豚毒素(TTX)暴露对小鼠小胶质细胞BV-2 的氧化应激损伤的诱导作用.方法 选择BV-2 细胞进行TTX体外暴露.首先采用不同浓度(0、0.01、0.1、1、10、100 μmol·L-1)TTX对BV-2 细胞进行单独暴露,观察细胞形态和活力变化,利用CCK8 法确定TTX联合暴露浓度.使用藜芦定(VTD)和毒毛旋花苷G(O)的混合物与TTX对BV-2 细胞进行联合暴露,根据细胞形态和细胞活力验证BV-2 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类型.通过测定TTX单独暴露后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钙离子荧光量、活性氧(ROS)含量和细胞凋亡率水平,分析TTX暴露对BV-2 细胞的影响.结果 100 μmol·L-1 TTX可改变BV-2 细胞形态,抑制细胞活力.联合暴露情况下,TTX能够拮抗VTD和O混合物造成的细胞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异,延缓细胞损伤状态.与对照组比较,100 μmol·L-1 TTX可促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释放4.01 U/g LDH.在 100 μmol·L-1 TTX暴露下分别升高细胞内钙离子和ROS水平,细胞相对荧光强度提升至84.78%和63.48%;100 μmol·L-1 TTX暴露下,BV-2 细胞凋亡率增加 2.9 倍.结论 TTX暴露可以抑制BV-2 细胞增殖能力,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促使ROS在细胞内蓄积,诱导细胞氧化应激损伤,造成细胞凋亡.

    河豚毒素小鼠小胶质细胞电压门控Na+通道氧化损伤

    苍耳子油滴剂对变应性鼻炎小鼠行为学症状及血清IL-5水平的影响

    郝慧新丁晓洁李敏敬潘钊海...
    114-11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验方苍耳子油滴剂对变应性鼻炎(AR)小鼠行为学症状和血清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SPF级BALB/c雄性小鼠32 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8 只.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实验组用苍耳子油滴剂滴鼻,对照组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滴鼻,其余两组用生理盐水滴鼻,疗程9d.治疗结束后,对小鼠鼻部行为学症状进行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5 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小鼠行为学评分略升高(P<0.05),实验组小鼠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血清IL-5 水平均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血清IL-5 水平亦降低(P>0.05).结论 苍耳子油滴剂可以改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鼻部行为学症状,并降低其血清IL-5 水平.

    苍耳子油滴剂变应性鼻炎行为学症状白细胞介素-5

    IKBK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大成阮圆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IKBK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HBV-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来检测HBV-H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B细胞编码κ轻链多肽基因抑制激酶E(IKBKE)的蛋白表达;整理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体征及病理报告结果,检测相关的血液指标;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IKBKE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体征、血液指标、病理结果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该研究发现,在HBV相关的肝癌患者中,IKBKE的蛋白表达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高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此外,IKBKE表达与肝硬化程度呈负相关,与TFF3、pCEA和Ki67 等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IKBKE、TFF3、pCEA和Ki67 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HBV相关肝癌的预后.

    B细胞编码κ轻链多肽基因抑制激酶E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临床特征预后

    乙酰肝素酶、硫酸乙酰肝素和多配体蛋白聚糖-1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李涛高萌翟乃亮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硫酸乙酰肝素(HS)以及乙酰肝素酶(HP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对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 10 例健康对照组及 76 例肺癌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HS、SDC-1、HPA表达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HS、SDC-1 及HPA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S、HPA单因素用于诊断肺癌时的AUC分别为0.819和0.930,HS、SDC-1、HPA三者联合诊断肺癌时AUC为 0.974.结论 HS、SDC-1、HPA三者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及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多配体蛋白聚糖-1硫酸乙酰肝素乙酰肝素酶肺癌

    不同时机行硬膜外镇痛和家庭化产房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结局的影响

    王宇威刘超李瑞梁葵香...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实施硬膜外镇痛和家庭化产房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于 2019年 10 月至2022 年2 月期间,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产后自愿要求实施硬膜外镇痛分娩的初产妇402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根据初产妇选择产房的意愿及实施硬膜外镇痛时机进行分组,选择家庭化产房且宫颈口扩张<3cm行硬膜外镇痛的初产妇 107 例、选择家庭化产房且宫口扩张≥3cm行硬膜外镇痛的初产妇 100 例、选择普通产房且宫颈口扩张<3cm行硬膜外镇痛的初产妇79 例和选择普通产房且宫口扩张≥3cm行硬膜外镇痛的初产妇 116 例.通过比较四组的一般临床资料、镇痛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各产程时间、顺转剖宫产率、分娩出血量、侧切率、缩宫素使用率、人工破膜率及新生儿的各项指标情况等来研究不同时机实施硬膜外镇痛对选择家庭化产房和普通病房初产妇分娩方式及结局的影响.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家庭化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普通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总产程均较家庭化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延长,普通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总产程较普通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延长,家庭化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普通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第一产程较家庭化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延长,普通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第一产程较普通产房+宫颈口扩张≥3 cm组延长,家庭化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第二产程较普通产房+宫颈口扩张≥3 cm组缩短,P<0.05;家庭化产房+宫颈口扩张≥3 cm组侧切率低于普通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P<0.05,普通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缩宫素使用的百分率大于家庭化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P<0.05;家庭化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顺转剖宫产率大于家庭化产房+宫颈口扩张≥3cm组,P<0.05.结论 宫颈口扩张<3cm行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会一定程度上延长总产程、第一产程时间、同时增加顺转剖宫产率,家庭化产房的应用使第二产程时间相对缩短、侧切率相对降低,各组第三产程及新生儿结局无显著差异,对镇痛前后VAS、人工破膜率及分娩出血量等无影响,因此家庭化产房并且宫口扩张≥3 cm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为最佳分娩选择.

    不同时机硬膜外镇痛家庭化产房初产妇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癌因性疲乏的潜在类别

    邓艳楠周希环马莎莎许红梅...
    130-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癌因性疲乏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类别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 120 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量表、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癌因性疲乏 8a简表(PROMIS疲乏简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在癌因性疲乏简表的T分数平均得分为(61.558±3.957)分,高于一般人群基线水平.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被分为高感知-低行动力疲乏组(48.9%),高感知-高行动力疲乏组(51.1%).术前贫血、年龄、性别是其影响因素.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疲乏情况存在异质性,可分为2 个类别,术前贫血、年龄、性别是其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高感知-低行动力疲乏患者,正确识别不同类别的患者并提供针对性护理措施改善其疲乏状况.

    患者报告结局胃肠道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潜在类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