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长春中医药大学

曲晓波

双月刊

1007-4813

jlzyybjb@126.com

0431-86172610

130117

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医学学术刊物。主要反映该院中西医药等各个学科的教学、科研、临床新成果,报道各种学术活动,以促进长春中医药大学与各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针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运动及促炎性因子表达影响

    刘跟莉李晓宁师帅李艳...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肠道运动及促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24 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各 6 只.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0 mg·kg-1 剂量灌胃制备STC大鼠模型,每天 1 次,连续 14 d.空白组予等剂量 0.9%氯化钠溶液灌胃.电针组给予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电针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2/50 Hz,电流大小以局部肌肉轻微抖动为度,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4 d.药物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混悬液按照1.37 mg·kg-1、1 mL·100 g-1 剂量灌胃治疗,疗程同上.观察各组治疗后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推进率,采用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肠道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 1β(IL-1β)、CD68 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较空白组显著加长,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减少、小肠推进率显著提高(P<0.05).HE染色可见造模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出血,组织形态学结构破坏,伴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电针和药物治疗能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改善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TNF-α、IL-1β、CD68 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经治疗后,结肠组织TNF-α、IL-1β、CD68 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电针治疗能够改善ST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修复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IL-1β、CD68 蛋白表达,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电针慢传输型便秘肠道运动炎性反应

    三乌胶丸对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红星陈磊周利琴文凯...
    174-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乌胶丸对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0 年 3 月-2022 年 9 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 106 例,随机分为西药组与联合中药组,各 53 例.西药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中药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三乌胶丸治疗.统计2 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治疗 4 周后,联合中药组总有效率(90.57%,48/53)高于西药组(75.47%,40/5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各项得分、血清S100-β水平、红细胞积压(HCT)、血浆比黏度(PV)、全血低切黏度(WBLSV)、全血高切黏度(WBHSV)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降低,联合中药组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4周后2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EDHF)、一氧化氮(NO)水平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升高,联合中药组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 三乌胶丸可缓解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风后遗症三乌胶丸临床疗效神经功能

    头穴丛刺结合患肢不同角度屈膝站立对中风后膝过伸患者重心位移与步态的影响

    林宇煌李长君尹中懿陈伟...
    179-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结合患肢不同角度屈膝站立对中风后膝过伸患者重心位移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9 月-2023 年 1 月在三亚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80 例中风后膝过伸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头穴丛刺长留针,在留头针期间进行不同角度屈膝站立训练,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双下肢无辅助静止站立时向患侧、健侧、前侧、后侧的最大重心位移及步速、步态周期、健患足步长偏差.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 4 周、8 周后,2 组双下肢静止站立向患侧、健侧最大重心位移缩短,且治疗8周后,观察组双下肢静止站立向患侧、健侧最大重心位移与对照组向患侧最大重心位移短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向患侧最大重心位移短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观察组向患侧、健侧最大重心位移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 4 周、8 周后,2 组双下肢静止站立向前侧、后侧最大重心位移缩短,且治疗 8 周后短于治疗 4 周后(P<0.05);治疗 4 周后,观察组向前侧最大重心位移短于对照组,治疗8 周后,观察组向前侧、后侧最大重心位移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 4 周、8 周后,2 组步速加快,且治疗 8 周后快于治疗 4 周后,2 组步态周期、步长偏差缩短,且治疗 8 周后短于治疗 4 周后(P<0.05);治疗 4 周、8 周后,观察组步态周期、步长偏差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穴丛刺结合患侧单腿不同角度屈膝站立训练可以改善中风后膝过伸患者站立稳定性,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中风膝过伸单腿屈膝站立重心位移

    基于"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分期针刺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岳昌华牛向馨王小蔓刘穗...
    18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分期针刺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12 月-2022 年 12 月琼海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 150 例肾虚肝郁型PO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75 例.对照组给予激素替代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基于"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分期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3 个月经周期.比较 2 组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 1、3 个月经周期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的心理状态、围绝经期症状评分、睡眠质量、生存质量及卵巢功能.结果 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高于对照组(70.67%,53/75)(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低于治疗前,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低于治疗前、治疗 1 个月经周期后,且治疗 1、3 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 个月经周期后,2 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Kupperman指数(K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血清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100(QOL-100)评分、血清雌二醇(E2)、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卵巢总体积(TOV)及双侧卵巢中的基础窦卵泡计数(AFC)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分期针刺法可有效缓解肾虚肝郁型POI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恢复患者卵巢功能,有助于缓解患者负面心理状态,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疗效较好.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肾虚肝郁型针刺卵巢功能

    临时小口径胰管支架置入联合清胰通腑汤治疗胆源性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效果

    郝余庆蒋徐维丁俊
    189-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临时小口径胰管支架置入联合清胰通腑汤治疗胆源性急性复发性胰腺炎(AR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胆源性急性复发性胰腺炎患者78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临时小口径胰管支架置入治疗)和观察组(给予临时小口径胰管支架置入+清胰通腑汤治疗),各39例.比较2组中医症状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急性胰腺炎床边指数(BISAP)、血清淀粉酶(AMS)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ALP)及总胆红素(TBIL)、炎症因子水平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β(IL-1β).随访 1 年,统计 2 组死亡率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PACHEⅡ、BISAP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MS、ALT、AST、ALP、TBIL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CT、IL-1β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 1 年,2 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时小口径胰管支架置入联合清胰通腑汤治疗胆源性急性复发性胰腺炎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情严重程度和胰腺损伤,改善AMS和肝功能指标,调节炎性因子水平,并可降低复发率.

    急性胰腺炎中医疗效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聂勇朱俊琛马幸福李迎春...
    19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 60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2组均治疗21 d,随访1年.对比 2组治疗21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1 d后的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随访1年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21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治疗 21 d后,2 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关节炎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降低,且治疗组更低(P<0.05).治疗21 d后,2组关节活动度(ROM)、生活质量测量量表2(AIMS2-SF)、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升高,且治疗组更高(P<0.05).治疗期间,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 1 年治疗组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 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焦虑情绪,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膝骨关节炎针刀疗法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焦虑

    改良鼻胃肠双腔管两步置管法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杨斌高宇飞武宝平于雪...
    197-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一种改良的鼻胃肠双腔管置管两步法,可以床旁徒手完成置管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方法 收集需行肠内营养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传统鼻肠管组(对照组)和改良鼻肠双腔管组(改良组),各60例,分别记录入组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集每例患者鼻肠管置管操作时间,置管前心率及置管过程中的最高心率变化,置管前和置管后 14 d的鼻窦CT、胸部CT及营养指标,判断是否出现鼻窦炎、吸入性肺炎、消化道出血、营养液潴留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 2组入组时 APACHEⅡ评分,GCS 评分,年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0598,1.2073,0.3104,0.9268;P = 0.2914,0.2297,0.7568,0.3559,P均>0.05).改良组置管时间(54.4±13)min,对照组置管时间(49.4±12.9)min,改良组置管时间略长于对照组(t = 2.1334,P = 0.035,P<0.05).置管过程中,改良组和对照组在心率变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控制鼻窦炎(20.0%,12/60)方面优于对照组(36.7%,22/60)(P<0.05),改良组控制肺炎(26.7%,16/60)方面优于对照组(46.7%,28/60)(P<0.05),改良组控制胃液潴留(5.0%,3/60)方面优于对照组(16.7%,10/60)(P<0.05);2 组胃肠道出血及心律失常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 14 d的肠内营养治疗后,改良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均好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的鼻胃肠双腔管两步置管法可在床头徒手完成,与传统方法比较,尽管置管时间略有延长,但鼻窦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不增加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同时改良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该两步法安全、有效、便捷,值得临床推广.

    神经重症鼻胃肠双腔管置管方法徒手

    PLR、D-二聚体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住院期间MACE的价值

    王天潇陈亮王力宗刚军...
    201-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 选择 2017 年 1 月-2022 年 6 月本院接受PCI术的 89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检测患者PLR,D-D,并计算CHA2DS2-VAsc评分,随访至出院,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术前PLR、D-D、CHA2DS2-VAsc评分及三者联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至出院,89 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发生MACE 21 例,MACE发生率为 23.60%,其中心力衰竭 13 例、恶性心律失常 1 例、心源性死亡 1 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 3 例、再发心肌梗死 3 例,剩余 68 例(76.40%)均未发生MACE.发生组年龄、心衰病史例数占比、术前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C 反应蛋白(CRP)、PLR、D-D、CHA2DS2-VAsc评分高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术前PLR升高、D-D升高、CHA2DS2-VAsc评分升高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前PLR、D-D、CHA2DS2-VAsc评分及三者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AUC值分别为 0.708、0.660、0.658、0.805(P<0.05),且三者联合的AUC值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的AUC值(P<0.05).结论 PLR、D-D、CHA2DS2-VASc评分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中具有重要价值,且三者联合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D-二聚体CHA2DS2-VASc评分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测价值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乳房与腋窝病理学完全缓解影响因素分析

    王立书刘聪刘雨欣邢华...
    207-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后乳房及腋窝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影响因素,为NAT后腋窝手术降级的可行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2015 年至今收治的NAT乳腺癌患者,纳入患者为乳腺癌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接受了标准NAT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收集患者相关指标,采用χ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房和腋窝pCR的因素,并探讨NAT后乳房pCR指导腋窝手术降级的可行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 110 例,其中达到乳房pCR 42 例(38.2%),达到腋窝pCR 59 例(53.6%),总体pCR 37 例(33.6%).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N分期、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分子分型和新辅助方案与乳房pCR有关(P<0.05);ER、孕激素受体(PR)、HER2、分子分型、新辅助方案和乳房pCR与腋窝pCR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化疗联合双靶方案的患者相较接受多药化疗方案的患者更容易得到乳房pCR(OR = 6.957,95%CI = 1.124,43.043,P<0.05);达到乳房pCR患者相较未达到患者更容易得到腋窝pCR(OR = 11.954,95%CI = 3.475,41.114,P<0.001).结论 NAT后接受化疗联合双靶方案的患者获得乳房pCR的可能性较大,达到乳房pCR的患者获得腋窝pCR的可能性较大,乳房pCR对腋窝手术降级具有参考价值.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病理学完全缓解手术降级

    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复发因素

    王华刘伟朱文礼甘火琴...
    214-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复发因素及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 216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均经治疗达痊愈标准后随访 1 年.收集临床资料,评估冲动攻击行为,根据评估结果分为冲动组(96例)和无冲动组(120例),比较2组自知力水平,另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43例)和未复发组(173例),分析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预测价值.结果 216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占44.44%.与无冲动组比,冲动组对住院认识、疾病认识、服药认识、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的评分、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总分更低(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住院认识、疾病认识、服药认识、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ITAQ总分与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呈负相关(P<0.05).合并睡眠障碍、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迅速停药、既往复发次数≥2次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当logit(P)>9.88 时,AUC值为 0.873,95%CI为 0.821,0.914.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自知力水平低下有关,且患者复发因素包括合并睡眠障碍、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迅速停药、既往复发次数≥2 次等,预测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双相情感障碍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水平冲动攻击行为复发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