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残疾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残疾人研究
残疾人研究

程凯

季刊

2095-0810

zhaoyanchao928@126.com

010-66580151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残疾人研究/Journal Disability Research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增能: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支持机制建构研究

    姚进忠杨春红甘域韦东勤...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如何有效构建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支持机制,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对深圳市L区残疾人服务项目站点的调研,发现该区通过能力识别、平台打造以及榜样引领的服务路径,打造出以"点对点连线"、"线对线帮扶"和"面对面融合"的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支持机制,但就业支持服务的开展当中仍存在就业观念固化、就业支持体系供需失衡、就业政策宣传与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生态增能的服务视角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关注个体的能力建设,并从社会层面出发整合资源、消除障碍.未来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支持机制的建构要点在于:以内生动力为驱动,构建个性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多元协作为引擎,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网络;以政策引领为核心,扩大就业支持性投入.

    残疾人就业支持生态增能

    心智障碍者就业辅导员的职业身份建构——基于情感劳动的视角

    何欣姚敏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置残疾人就业辅导员职位是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心智障碍者就业辅导员在辅助性就业机构中的服务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其职业身份建构过程.通过对多家辅助性就业机构的实地调查,基于情感劳动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心智障碍者就业辅导员这一职业具有工作内容复杂、服务对象多样、高情感投入及职业身份模糊的特点.心智障碍者就业辅导员在劳动过程中面临着多重情感规则,会动态采取"托养照护服务策略"或"就业服务策略",从而建构"生活照顾者"或"就业促进者"两种身份,不同策略产生的职业身份差异使心智障碍者就业辅导员的情感劳动体验具有复杂性.为了推动心智障碍者就业服务高品质发展,建议政策制定者在厘清就业辅导员的职责与工作规范的同时,加强对就业辅导员的培训和督导支持,以促进其职业身份的明晰和专业化发展;明确辅助性就业机构的职业援助性质,促进不同就业形式的有效衔接.

    心智障碍者就业辅导员职业身份情感劳动

    农村残疾人就业服务链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湖北省农机助残就业帮扶项目

    谢雨红刘兆旭王逊妮江传曾...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不仅有助于提升该群体的生活水平,还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是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湖北省农机助残就业帮扶项目以"给钱给物更要给服务"为实践理念,形成了多层次赋能、多元主体协作、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多样化宣传推广的发展路径.基于该项目的实践经验,本文试图构建农村残疾人就业服务链模型,揭示其需求驱动、政策主导、多元主体协同、资源整合与协调、宣传与激励等运行机制.针对服务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全过程服务机制,建立以残联为"链长"的服务网络;完善系统服务机制,激发各服务主体的持续性与协同性;增强主动服务机制,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意识;优化针对性服务机制,增强残疾人就业意愿和能力.

    农村残疾人就业服务服务链

    残障融合商业:中国的实践及反思

    赵恒喆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实证调研,我国的残障融合商业已经初成气候,以主要驱动力为依据可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政府主导的残障模范带动商业、企业主导的残障平民参与商业及社会组织主导的残障对接商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残障者等利益攸关方产生互动,在特定组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地理条件下,于商业价值链上搭建无障碍的场景,以追求实质平等的目标.不过,我国的残障融合商业在商业组织发展、覆盖群体广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未来,应立足本土资源吸取域外先进经验,并在三种模式之间取长补短,促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残障融合商业蓬勃发展.

    残障融合性商业残障融合商业实质平等

    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多元供给困境分析与政策启示——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重失灵的理论视角

    朱弋天李凌之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仍然存在政府能力有限、市场活力不足与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的多元供给困境.本研究应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志愿失灵理论搭建三重失灵分析框架,探讨政府、市场与社会在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局限.通过系统性分析,本文指出政府面临有限的资源供给能力与大量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市场面临逐利偏好与公共服务的公益特性间的矛盾,社会组织面临社会力量碎片化现实与服务供给系统性要求的矛盾,进而导致三重失灵困境产生.本文进一步明确三者在服务供给体系中承担的角色,为搭建政府主导、多元协同、供需统筹的托养照护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启示.

    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多元供给困境三重失灵

    版权与人权的互动:《马拉喀什条约》序言的分析与实现

    鲁甜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拉喀什条约》序言并非赘余或者宣示性存在,其内含的人权语言为版权与人权持续性结合提供了可适用的框架.《马拉喀什条约》序言链接了《世界人权宣言》与《残疾人权利公约》,明确了无障碍原则,旨在保护阅读障碍者的言论与表达自由、受教育权、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序言要求平衡人权与版权的关系.序言对《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的转化起到了解释、指引的作用.在目的解释、演进解释之下,结合《残疾人权利公约》,我国著作权法中的阅读障碍不应仅限于因视觉造成的障碍;在包容教育理念下,无障碍格式版服务机构应包括普通教育学校.同时,基于权利平衡理论,应在三步检测法的框架下理解《马拉喀什条约》第12条.《马拉喀什条约》的实施也应确保残疾人组织的充分参与.

    《马拉喀什条约》人权版权条约序言

    媒介化城市中视障者的可见性困境及技术反思

    崔志梅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媒介作为贯通虚实和重组社会连接的技术力量,开启了城市文明的崭新形态.本研究以媒介化城市为背景,基于视障群体日常生活实践,考察了物理-数字界面转换的空间感知、视窗化操作的具身信息交互和界面化空间移动的感官适应问题,借此对技术形塑不可见性政治的内在机理进行揭示.研究认为,对视障群体感知的忽视,是由视觉中心主义和健全身体预设的技术运作逻辑主导的,是媒介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见性困境.其中,媒介化环境中可见可感的技术窄视、传播设施功能性地"分割"与"去除"以及技术场景对使用人群的区分、排序和歧视限制了多元化的感官和社会技术实践,加剧了技术和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不可见性.研究对于推进人与技术、媒介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改善残障设施设计和无障碍环境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媒介化城市视障者可见性政治视觉中心主义

    智媒时代盲人阅读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程美华袁媛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媒时代,相对于健全人的精神文化供给,盲人的阅读服务有了较大改善,不过仍有提升空间.本文从盲文出版物和盲人阅读服务机构两方面梳理了数字技术加持下盲人阅读状况的新变化,发现智媒时代盲人阅读主要存在以下困境:盲用阅读资源价格高、种类和数量有限、信息量单一,盲用辅助设备兼容性低、价格高、操作复杂,盲人获取阅读资源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完善.因此,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路径:政府部门以政策为保障,以资金为支持,为盲人无障碍阅读创造条件;出版业以版权为支撑,借助技术力量,丰富无障碍出版物资源;盲人阅读服务机构以合作为手段,共创良好阅读环境;学校以教育为基础,培养数字化相关专业学生的无障碍编辑意识.

    盲人群体无障碍出版阅读服务

    媒体框架视阈下绘本中残障者形象文本分析

    王春晖董晶王沛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绘本在塑造残障者形象方面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19本获"傅兰雅绘本奖"的绘本作为分析样本,基于媒体框架理论对绘本中涉及的残障者形象进行了系统的文本分析.绘本中的残障者形象主要分为三类:典型特征再现的残障者形象、消极负面的残障者形象、积极正面的残障者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与当前残障者研究紧密相关,而且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强调了残障者作为社会普通成员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导社会对残障者的理解和接纳,同时也反映了残障者从自视弱小与社会负担到认识到自身特殊社会价值的觉醒.

    绘本刻板印象残障者傅兰雅绘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