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社会科学
重庆社会科学

傅剑秋

月刊

1673-0186

023-86856487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重庆社会科学/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要求

    张邦辉宋立坤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理论新篇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经验和对文明演进规律的遵循。首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最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观点方法"两个结合"

    内涵·生成·价值: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理论诠释

    王作军王洪标
    2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层次鲜明,蕴含建构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过程的自主性、建构成果的创新性。它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深厚的经济基础、复杂的外部环境,近代以来救亡图存产生的文化觉醒是其生成的历史动因,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是其生成的外部张力。确立并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引领力量、筑牢国家认同文化基础以及彰显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底色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文化建设实践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内涵生成价值

    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学理支撑、现实挑战及完善对策研究

    郑鹏尤春艳李峰
    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强调"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高度一致,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阐明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金融供给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有效需求仍需进一步激发和金融制度建设需要兼顾刚性与弹性。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即在金融供给端优化金融服务,提高市场效率;在金融需求端,推动风险分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制度建设中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金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国企双重目标与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提升

    王惠庆陈良华王宁
    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是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国企集团的产权特性及功能定位导致其内部资本市场在形成与运作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立足于国企经济和非经济的双重目标,通过构建信息租金激励的成本—收益权衡模型,将经营目标变化与治理改善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为国企进行分类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提供规范分析的佐证。研究发现:当存在预算约束时,信息透明度高的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有效提升集团价值;总部向分部经理支付一个非负的信息租金可以提高内部资金配置效率;随着经济目标所占权重的增加,总部需支付的信息租金激励及其带来的收益都将增大。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进分类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较大比例的优质非国有资本;应根据风险态度对分部经理进行不同程度激励,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提高信息透明度;应对过度多元化的国有企业集团实施"归核化"战略。

    国企双重目标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信息租金混合所有制改革

    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发展、经验总结和推进路径

    李钰
    7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好生活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实表征,是人类最永恒的总体目标。探寻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理念支撑、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谱写了壮美画卷。在实践中取得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发展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相关实践,仍要做到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顶层设计,坚持把个体美好生活愿望与党的奋斗目标相联系,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指引,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抓手明确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推进路径,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异化劳动顶层设计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基层领导干部激励机制探析

    李春光马方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基层领导干部激励机制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层干部是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治理主体,作为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是贯彻党执政方针的实践者,是基层治理最前线的践行者,更是造福人民群众的领路者和建设者,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基层领导干部在培训、物质、精神、晋升、保障和监督等方面存在问题,政绩观偏差、经济薄弱、激励机制不畅是问题之主因,应当要从加强思想认识、拓宽经济渠道、激发内在活力、健全选拔任用和完善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的激励机制加以创新,旨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领导干部在基层为民服务中实现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治理现代化基层领导干部激励机制

    德国科研评价政策发展的功能职责、制度逻辑及对我国的启示

    马冉
    9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评价机制是学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发源地的德国,也经历了一个学术评价机制的转型过程。为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的运营效率,特别是增强其创新能力,德国政府加强了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立,积极引入激励措施,科研评估体系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从德国科研评价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出发,论述了德国科研评价机制体制构建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在域外经验基础上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安排。

    公共政策科研评价体系德国卓越战略

    尊严与偏见:《民法典》视域下身体权保护的财产规则

    孟婕申长慧
    11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财产权与非财产权区分理论,人格权属于非财产权,而身体权作为物质性人格权,属于典型的非财产权。身体权的侵权保护,除医疗费和收入损失赔偿外,只能通过精神损害赔偿进行救济。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身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商业化利用越发普遍,固守人格权的非财产性不仅有违权利人实现《民法典》人格权编所赋身体权的主动权能,亦不利于为个体身体及组织被实质利用或侵害的情形下提供指引及救济。厘正传统人格权理论隔绝财产价值的理论偏见,正视身体权中的财产属性,利用财产规则加强对身体权的保护,同时通过责任规则与不可转让性对身体的财产权益施加必要的限制和禁止,能为人格权提供更具全面性、实质性的保护。

    《民法典》身体权理论偏见财产规则人格尊严

    "一带一路"司法协商机制建构的理论探索

    吴建国孙维嘉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亟需一种法律机制为其保驾护航,建构"一带一路"司法协商机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交往理性"因其与工具理性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并可依托于语言规范形成"开明理解",进而走向理性共识,是"一带一路"司法协商机制建构的理论支点;基于"交往理性"的协商民主依托于平等参与和理性讨论,通过共商走向共识,能够为"一带一路"司法协商机制的建构提供方法论指导;"法律商谈"是协商民主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实现形式,为"一带一路"司法协商机制的建构提供了路径依托。因此,"交往理性"、协商民主和"法律商谈"理论均可为"一带一路"司法协商机制的建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使该机制的建构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带一路司法协商机制建构交往理性

    南朝"子集交融"现象探赜——基于《金楼子》文本的考察

    袁帅张子尧
    13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书以明道经世、立言不朽为旨归,诗文以抒情言志、写气图貌为鹄的,二者体例明显。但南朝后期,子书与集部间却呈现出交融互渗的状况:子书的经世目的和论辩锋芒减弱,文学性、笔记化色彩增强;文人集和诗文评则彰显并承载着子书"立言"特征和批判精神。隋唐承此趋势,思想性的子书及文章被纳入别集之中,丛谈、笔记成为子部的构成部分,最终奠定四部中子、集的分类雏形。《金楼子》作为南朝子书转型期的典型,清晰呈现了"四部"分类确立前子部与集部交融的书写样态,基于此,亦可明晰子书与集部互动的时代语境和内在理路,阐明子学精神对文学批评的润泽。

    金楼子子集交融子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