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聂强

双月刊

1674-5787

czyxbbjb@sohu.com ; kyc122@126.com

023-65926686

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类有关学术、技术方面的稿件。凡具有正教授职称以上且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者、专家可投稿“专家论坛”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基于社会事实的职业教育本质观

    荣司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不能顾名思义被理解为"导向职业的教育"。因为职业分类多,人们不能把教育实践中所有职业的教育与培养都称为职业教育,要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含义,必须面向实际存在的社会事实,不能拘泥于"职业教育"这个词汇;要结合职业教育在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地位和性质,联系职业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如何从"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演变过程,对照普通教育的实际内涵,阐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术技能教育,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关键在"技术技能",而不是"职业"。

    职业教育本质技术技能社会事实

    增强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的实践策略——基于新《职业教育法》视角

    李萌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变革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增强专业适应性。在新《职业教育法》下,增强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不仅是顺应国家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推动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职业教育法》引导下,增强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亟需以构建技能型社会为核心目标、以专业动态调整为重要路径、以实现人才贯通培养为应然方向,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实践策略上,应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基本遵循、以联合共建专业为抓手、以贯通式培养模式为基础,撬动技能人才供给"加速器"、铸造校企一体合作"发动机"、搭建职教专业革新"支撑架",增强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

    新《职业教育法》专业适应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业目录产业需求

    科教兴国战略下职业教育数字治理三重逻辑

    李慧勇吴小峰韩树河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数字治理是推动教育思维模式由一维到多维、教育管理模式由传统到智慧、教师能力由单一到多元转变的重要引擎。职业教育数字治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聚焦于高阶思维数字化人才的培育、关注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持续提高、观照于现代化教育教学范式的重塑。然而,职业教育数字治理面临着教学数字化运行平台尚未升级、高质量数字校园建设保障缺失、教育数字治理环境有待改善与数字化教育评估模式亟待创新的挑战。基于此,科教兴国战略下职业教育数字治理应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宗旨,完善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目标,夯实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基石;以提高创新科教体系效能为指南,营造教育数字治理新环境;以改善人才战略布局为动力,创新数字化教育评估模式。

    科教兴国职业教育数字治理数字化人才目标导向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研究

    王旭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有机嵌入技能型社会场域,可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策源动力。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我国探索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进路的关键举措,承担着优化三大基础属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时代使命。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仍面临认知定位"层次化"惯性突出、产教融合"孤岛化"现象明显、师资匹配"中梗阻"问题凸显的现实桎梏,难以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助益。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质量,建议健全人才贯通培养体系,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打造校企合作链条,深化贯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构建立体师资建设生态,创建贯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全面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

    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适应性人才贯通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

    叶丽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教育改革关键期,1+X证书制度加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结构性变革。作为在1+X证书制度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应然样态,新形态教材表现出教材呈现形式多样性、教材应用场景交互性、教材建设团队协同性等多维特征。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育新形态教材以活页式教材为"新样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为"新指导"、融媒体教材为"新载体",贯穿新形态教材开发全过程。因此,应设定新形态教材修订标准、培育师生新形态教材高水平应用能力、构建书证融通特色化教材体系、建立新形态教材监管和评价制度,为推进高职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进程提供助力。

    新形态教材1+X证书制度高职教育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

    霍晓青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高计划"建设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规划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其对实现职业教育复兴、推进职业教育长效发展有关键意义。"双高计划"建设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不高,通过与多位富有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深入交谈并结合大量文献的研究成果,发现社会环境、学校规划、组织文化、个人价值这四个方面直接影响着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为了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必须发挥社会、学校、组织、个人四方面合力,这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稳定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双高计划"建设。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肖富红敖双莹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不适应"的全新课题实际上引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理论指引、提出了实践要求。社会适应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属性,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整体系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在包含了其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应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以及适应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的本质规定。据此,思政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适应性的着力点,从动因适应、内容适应、主体适应以及方法适应的角度出发,有效解决"为何而教""要教什么""由谁来教""怎么教好"的关键问题,以此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课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适应性本质规定着力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身边榜样精准育人:逻辑、优势与进路

    张烨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培育与践行"到"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表述的转换,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了要在行动上广泛践行的外化巩固的新阶段,做到以日常生活需求为参照、以日常生活思维为指向、以日常生活言行为载体,与人的日常生活情境密切融合起来。身边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化身、鲜活写照、行动标杆,具有"易找""易信""易学"的独特优势,对于人们精准找齐差距、精细学习目标、精确补足短板大有裨益。以身边榜样的精准育人,能引导人们在"见贤思齐、争相为先"的过程中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转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落实、落小、落细在日常生活情境之中。通过挖掘身边榜样的事迹资源、优化培育机制、激发学习动机,能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精准育人功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入脑、入行。

    身边榜样榜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育人精准思政

    坚持人民至上的形成依据、精髓要义与价值导向

    旷爱萍杨晓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蕴含着系统、科学的形成依据,在理论的奠定与时空转换下,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精髓要义主要表现为"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1]19三个方面,是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坚定不移的根基所在、价值取向及力量之源,相互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坚持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论需要把握好处理好"个人至上"与"人民至上"、高质量发展与坚持人民至上,人与自然之间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性的关系,形成对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清醒的认知。

    人民至上形成依据精髓要义价值导向

    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育人价值探析

    陈宗旭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人民的精神需要、是更好应对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的迫切之举。主旋律影视作品深刻彰显了"文艺育人"的作用,在人的道德养成、三观树立、精神涵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主旋律影视作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以时代为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家国情怀为彰显、以奋斗为基调,具备育人的可能性,其通过思想引导、环境渲染、文化弘扬、精神滋养、行为向导等方式验证了育人的可行性,通过构建平台、拓展范围、增强自觉、升华内容、教育合力等途径充分利用其育人价值,展现其在育人方面的强大力量。

    主旋律影视作品以何育人何以育人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