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聂强

双月刊

1674-5787

czyxbbjb@sohu.com ; kyc122@126.com

023-65926686

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大学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类有关学术、技术方面的稿件。凡具有正教授职称以上且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者、专家可投稿“专家论坛”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论渊源与中国化演变

    易雨欣李永杰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产生深刻影响的概念,探究这一概念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很少出现马克思主义概念,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是从反向意义上提出的。在列宁的文本中,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出现频次很高的概念,列宁和斯大林不仅经常使用这一概念,还对这一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概念在中国的出场源于留学日本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从日语中译介出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自从马克思主义概念进入中国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概念史渊源译介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的理论逻辑、演进脉络和实践进路

    嵇慧敏张鹏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可以从理论逻辑、演进历程和实践进路三重维度进行探析。在理论逻辑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逻辑起点,深刻剖析了科技的本质、功能和主体;以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为理论渊源,体现为科技哲学观、科技价值观和科技伦理观。在演进历程上,先后经历了自力更生的生产工具科技观、自主创新的生产力科技观、自立自强的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在实践进路上,坚持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立足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秉持技术尺度、科技向善的价值理念,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中国共产党科技事业发展自立自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引领、探索历程与基本遵循

    申怡铭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本源,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深刻批判了资本的反生态性,提出"两个和解"的重要观点。在继承这一自然观的基础上,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在伟大思想的引领下,党带领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以实际行动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不断提高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倡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以优质的生态产品普惠民生,中国将以自身的绿色现代化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思想引领历史进程基本遵循

    毛泽东人民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李嘉艺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品格,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毛泽东人民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人民民主建设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优势,群众路线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准则。

    毛泽东人民观中国式现代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第三空间路径

    兰海涛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这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三空间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流动、交叉、融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性、历史继承性和区域共生性,但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存在空间规划定位不清、互嵌机制不顺、资源整合不力、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通过探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理念共生、制度互通、产教互契、主体互助的第三空间路径,以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新的动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第三空间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康红莉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点任务,其中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精神基础和文化根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要从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文化主体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三个维度厘清职业教育何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机理。反观当下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三大困境,文化主体缺失、文化空间衰落、文化再生动力不足业已成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掣肘因素。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剖析,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人;其次要挖掘乡村文化潜在空间,拓宽乡村文化平台;最后通过塑造乡村文化产业优势,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职业教育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基于多标准决策理论的1+X证书评价机制

    康世杰杨阳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1+X证书评价中面临的问题,首先,提出使用多标准决策理论,优化1+X证书评价机制,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新质生产力标准下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随后,以应用型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按照多标准决策理论的七个核心步骤:确定决策目标、识别评价标准、定义分类评价标准和量化评价标准、量化评价标准权重、信息收集、评估决策和敏感性分析,详细构建了1+X证书评价机制的全过程,以及每一步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结论;最后,提出了未来可以继续开展研究的四个方向。

    新质生产力多标准决策理论1+X证书评价机制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生态化培养路径研究

    韩莹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的重要使命。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仍存在适应性不足、创新性不强、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以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为基础,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挑战,将生态系统理论运用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培养目标、教研设计、学业评价等方面剖析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明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状态,推动人才培养的生态化转向,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自主培养赋能助力。

    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理论

    基于价值链理论多元协同"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陈丽香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多元融合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多元协同才能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助力区域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价值链面临政府政策供给不足,对团队建设引领支撑不足;企业参与不够,无法调动团队融入产业链;学校建设独木难支,团队对地方产业经济支撑乏力等困境。对此可在政府层面强化政策供给,畅通协同机制;在企业层面推进共建共育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在学校层面融入地方产业,锻造团队能力等三个方面入手,制定提高"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水平的对策。

    价值链多元协同"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建设

    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广东省928名教师的调研分析

    黄明辉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数字化人才培养、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内在要求。笔者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广东省928名高职教师数字素养进行调研,内容包括数字化认知与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与评价、数字化安全与责任、数字化专业发展5个维度,共36个具体题项。调研结果显示,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总体水平处于良好等级,但各个维度发展水平呈现不平衡性;不同年龄、不同教龄、所在院校不同办学性质的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对此,笔者提出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第一,从"不为"到"愿为",提高教师数字素养的主体意识;第二,从"愿为"到"能为",推动教师数字素养的行动转化;第三,从"能为"到"亲为",促进数字教育创新与持续学习。

    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