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科学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科学与工程
交通科学与工程

张建仁

季刊

1674-599X

csjyxb@163.com

0731-85258183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路二段960号长沙理工大学1办公楼804房

交通科学与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Transpor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刊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反映本学科的科技先进水平及发展动态的论文。先后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应用文摘》、《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AT)等国内外数字权威文摘杂志及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核剂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金娇陈晖文赵文声黄秀娴...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扩大沥青改性剂的使用范围,并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采用NAB、NAP两种成核剂来制备不同掺量的改性沥青.通过三大指标试验、DSR试验、紫外老化试验、长期老化试验和BBR试验,研究成核剂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高温流变性能、紫外老化性能、长期压力老化性能和低温流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成核剂改性沥青软化点提高12.93%,针入度下降21.60%;成核剂改性沥青高温抗车辙性能较好;其紫外老化指数和长期老化指数远低于基质沥青的,具有较明显的抗老化性能;成核剂改性沥青的低温蠕变劲度模量减小,蠕变速率增大,低温流变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成核剂改性沥青明显提高了基质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抗老化性能和低温流变性能,推荐成核剂最佳掺量为1.0%~2.0%.

    成核剂改性沥青高温稳定性长期老化

    钢纤维对细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李明顺邓唯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细再生集料(FRAP)替代天然细集料(NFA)的可能性.配置1%钢纤维掺量下不同FRAP含量(0%、25%、50%、75%、100%)的水泥混凝土,并测定成型后试件的抗压强度、拉伸特性、应力-应变特性和耐久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FRAP替代NFA会导致细再生集料水泥混凝的土力学强度降低;加入1%钢纤维,可以显著提高细再生集料水泥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峰值应力增加约15%,峰值应变增加50%,韧性及延展性提高约5倍;以FRAP替代NFA的最佳含量为50%左右.

    细再生集料水泥混凝土钢纤维应力-应变特性拉伸特性

    强夯加固粉土地基的竖向附加动应力传递特性

    孙逸玮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夯法在各类地基处理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加固机理仍落后于实践,特别是强夯引起的地基内部竖向附加动应力传递特性.鉴于此,先基于Boussinesq应力解和动量定理推导强夯竖向附加动应力和附加剪应力拟静力解.然后,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机场北区扩建项目为工程背景,运用夯锤速度法,模拟1000~4000 kN·m能级间强夯引起的动力波传播过程、竖向附加动应力传递特性和夯后土体位移场.最后,将拟静力解与动力数值解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夯引起的动力波传播呈半圆弧形,竖向附加动应力传递呈半椭圆形.动力波的传播距离决定了强夯影响范围,竖向附加动应力显著区边界决定了强夯有效加固区.由拟静力解得到的竖向附加动应力相比数值解沿深度方向的衰减更快.该研究结果可为强夯法地基处理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强夯法地基处理竖向附加动应力等效拟静力解数值模拟

    基于LS-GEP的堆石体填充泥浆特性智能预测

    于建游朱颖杰陈莉颖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预测采用堆石体法填筑公路路基的填充泥浆强度和流动性,通过在传统GEP算法中引入最小二乘拟合,建立LS-GEP高效函数挖掘模型.通过分析大粒径填料填充泥浆的关键特性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灰土比、水土比和塑固比三个关键参数.通过30组不同配合比的泥浆性能试验,获取了学习样本,并利用LS-GEP高效函数挖掘模型,提出填充泥浆强度和流动性的预测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预测公式均是准确可靠的,可为填充泥浆配合比设计提供有效指导.在延庆至崇礼高速公路河北段的实际工程中,应用了泥浆特性智能预测公式,快速确定了泥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泥浆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预期效果,施工后采用堆石体法的大粒径填料填筑的台背路基性能良好.台背路基过渡段没有产生明显沉降,有效解决了桥头跳车问题.

    路基工程智能预测基因表达式编程泥浆特性堆石体

    洞渣花岗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研究

    孙小磊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隧道洞渣以不同强度等级花岗岩为骨料的混凝土最优配合比,以无岳高速WYTJ-07标段的隧道为例,研究其在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变质花岗岩洞渣,并将其加工成机制碎石和机制砂.通过改变花岗岩混凝土的水胶比和减水剂的掺量,进行两因素三水平的全面试验,优化洞渣花岗岩混凝土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无岳隧道洞渣中的变质花岗岩可以用于混凝土的配制;对于C15、C20、C25、C30、C40、C50的花岗岩混凝土,最优的水胶比分别为0.54、0.50、0.47、0.43、0.39、0.33,且减水剂掺量不低于1.0%.

    变质花岗岩混凝土配合比优化骨料粒径外加剂

    掺加黏土的固废基泡沫轻质土强度和耐久性研究

    赵正峰王国栋王笑风苏利钢...
    45-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小工程造价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采用电石渣、石膏和矿渣固废全部替代水泥制备了泡沫轻质土,研究黏土掺量对固废泡沫轻质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黏土掺量由0%提高到45%时,试样7 d的抗压强度由2.16 MPa降至0.58 MPa,28 d劈裂抗拉强度由0.73 MPa降至0.18 MPa;干湿循环10次后,当黏土掺量分别为0%、25%和35%时,试样抗压强度分别为2.06、1.28和0.62 MPa;当黏土掺量为45%时,冻融循环10次后的试样被完全破坏.养护前7 d,所有试样收缩应变增幅较大,应变范围为1523×10-6~1932×10-6.黏土掺量为25%~35%时,相较于黏土掺量为45%的泡沫轻质土收缩性的改善更明显.该研究建议泡沫轻质土作为路床填料时,黏土掺量小于25%,路堤填料黏土掺量小于35%.

    泡沫轻质土黏土工业固废力学性能耐久性

    腹板对扁平多室箱梁抗扭性能的优化分析

    颜东煌刘鹏陈星烨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偏载作用下腹板参数对扁平多室箱梁抗扭性能的影响,以临海市临海大桥主梁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不同截面形式的扁平多室箱梁有限元模型,研究在偏载作用下,扁平多室箱梁在不同中腹板间距和中腹板厚度下截面竖向位移与扭转畸变角的变化规律,并评估不同截面形式对箱梁抗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偏载作用下,带有横隔板的箱梁以产生截面整体扭转为主;腹板参数对箱梁抗扭性能有较大影响,合理调节中腹板间距和厚度均可提高箱梁抗扭刚度.中腹板间距d=10.0 m的箱梁截面抗扭刚度较d=0.0 m的提升了15.7%;中腹板厚度t3=0.0 m的箱梁截面抗扭刚度较t3=0.60 m的提升38.2%.同时,腹板数量的增加可以改善箱梁的抗弯性能,提高箱梁顶底板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箱梁整体稳定性.该结论可为类似箱梁截面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腹板扁平多室箱梁偏载扭转畸变抗扭性能

    大幅变宽连续箱梁桥受弯性能研究

    戴理朝王冲陈鹏赵威...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幅变宽度连续箱梁桥的宽跨比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湖南省长益高速公路互通匝道变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分别建立梁格模型与单梁模型,对其弯矩、挠度及应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仅考虑自重与二期荷载作用下,随着宽跨比的增加,各纵梁沿横截面承担的弯矩逐渐趋于均匀,各纵梁承担的应力相对平均偏差增大,空间效应明显;与增加箱室宽度而变宽的主梁相比,通过增加箱室数量而变宽的主梁的挠度与弯矩分布更加均匀.

    连续箱梁桥异型结构梁格法宽跨比有限元模型

    单索面曲线人行桥人致振动及减振控制

    胡绵远董新梅明德江汪林...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索面曲线人行桥自振频率若处在行人步频范围,则人与桥梁容易发生共振.依据德国人行桥设计指南EN03规范,考虑人群驻足效应,对某人行桥进行人致振动及舒适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群驻足效应会使桥梁结构的自振频率减小,该桥模态5与模态6的竖向频率为1.25~2.30 Hz,需进行竖向人致振动加速度响应分析;考虑人群驻足效应前,模态5与模态6对应的行人舒适度级别分别为CL4和CL3,需进行减振控制;在设置TMD装置后,模态5与模态6在各工况下的行人舒适度均满足能达到德国人行桥设计指南EN03规范舒适度CL1等级要求.

    单索面曲线人行桥人致振动行人舒适度减振控制TMD装置

    宽幅箱梁0号块混凝土浇筑方式对水化热影响研究

    江羽习王鹏张峰黄成...
    79-8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0号块大体积混凝土因水化热引起的早龄期开裂问题,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部分斜拉桥广西壮族自治区培森柳江特大桥0号块工程为背景,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水化模型与浇筑次数对混凝土温度和最大主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一次浇筑的方式,使用分层浇筑可使混凝土峰值温度降低11.8%;相比指数型模型,双曲线模型和复合指数型模型可使混凝土峰值温度分别降低13.7%和10.8%;考虑早龄期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的影响,第一主应力最大位置依次出现在新旧混凝土交接处、中腹板导角处和人孔导角处;相比于一次浇筑的方式,分层浇筑的新旧混凝土交接处、中腹板导角处和人孔导角处第一主应力分别降低的2.0%、36.7%和39.8%;考虑不同水化模型的影响,在新旧混凝土交接处和中腹板导角处,第一主应力峰值与该时刻水化热量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

    水化热箱梁温度混凝土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