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双月刊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Journal Trauma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世界急诊外科学会急性肠系膜缺血指南更新》解读

    戴晶金红旭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肠系膜缺血在临床上较少见,但极为凶险.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国内外多家医学会陆续发布了相关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2022年10月,世界急诊外科学会对其2017年发表的第一版指南进行了更新.此次更新在诊治细节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补充.现根据其内容,对我们工作中曾遇到的困惑及新颖的观点作出如下解读和评价.

    肠系膜缺血指南围术期跨学科研究

    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评分与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关系

    郁松肖辉梁俊强乔羽...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HALP)评分在预测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71.47±5.26)岁,年龄范围为65~82岁.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出现SIRS分为SIRS组(n=14)和无SIRS组(n=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发生SIRS的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ALP评分与单一指标预测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发生SIRS的价值.结果 SIRS组与无SIRS组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小板、HAL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术前 IPSS 评分[OR=1.633,95%CI(1.330,2.005)]、血红蛋白[OR=0.708,95%CI(0.617,0.812)]、白蛋白[OR=0.740,95%CI(0.645,0.849)]、血小板[OR=0.949,95%CI(0.929,0.970)]、HALP 评分[OR=0.723,95%CI(0.627,0.835)]均为患者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ALP评分较血红蛋白、白蛋白、血小板单独检测有更高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为0.881,灵敏度为0.923,特异度为0.743,约登指数为0.666,截断值为34.53分.结论 HALP评分可帮助预测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电切术后发生SIRS的风险.

    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胸腔内注射凝血酶对难治性气胸患者氧化应激、肺损伤因子的影响

    张忠强胡丽丽陈俊丽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内注射凝血酶在难治性气胸中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氧化应激、肺损伤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难治性气胸患者,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龄(59.89±5.38)岁,年龄范围为33~85岁.将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50),对照组患者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研究组患者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凝血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相关指标[漏口闭合时间、总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情况[皮质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肺损伤因子[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人克拉拉细胞蛋白(CC16)]水平、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漏口闭合时间、总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72 h 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研究组患者血清皮质醇、丙二醛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SP-D低于对照组;CC16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胸腔闭式引流联合胸腔内注射凝血酶可提升难治性气胸的治疗效果,有助于减轻疼痛程度,降低氧化应激与肺损伤,预防患者复发.

    难治性气胸胸腔内注射凝血酶氧化应激肺损伤因子

    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张昀昊胡涛王钊苑建磊...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伴胆总管结石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10月沧州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微创外科收治的149例ABP伴胆总管结石的患者,男性68例,女性81例,年龄(60.85±10.39)岁,年龄范围为35~88岁.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十二指肠镜组(n=71)与胆道镜组(n=78).十二指肠镜组接受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双镜治疗,胆道镜组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十二指肠镜组患者的术后进食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间较短于胆道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十二指肠镜组的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谷丙转氨酶水平低于胆道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十二指肠镜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高于胆道镜组,丙二醛水平低于胆道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相比,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更有利于缓解ABP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病情,促进术后恢复,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并发症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不同液体复苏方法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薛海霞张莉曹彩霞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外科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治疗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9.4±4.7)岁,年龄范围为22~62岁.根据患者不同复苏方式分为充分组(充分急诊液体复苏方法治疗,n=31)和限制组(限制性急诊液体复苏方法治疗,n=33).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临床指标[一氧化氮(NO)、剩余碱(BE)、血清乳酸(BLA)]、氧代谢指标[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消耗(VO2)、氧输送(DO2)]、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复苏期间预后情况.结果 复苏前,两组患者的NO、BE、BLA、SvO2、VO2、DO2、aPTT、P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患者的NO、BE、BLA显著下降,限制组NO、BLA低于充分组,BE高于充分组;两组患者的SvO2、VO2、DO2、均明显提高,限制组提高程度更显著;两组患者的aPTT、PT、TT均明显缩短,限制组缩短程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充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比充分液体复苏方法疗效更佳,可有效维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显著调节氧代谢,改善凝血功能,对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效果更显著.

    液体复苏急诊失血性休克氧代谢重症监护凝血功能预后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DNA载量与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水平及其预测价值

    李阳郑海涵孙静李媛媛...
    27-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DNA(MP-DNA)载量、D-二聚体(D-D)水平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对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安徽省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80例MPP患儿,男性93例,女性87例,年龄(6.00±2.25)岁,年龄范围为1~13岁.根据MPP的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e=104)和重症组(n=76).比较两组间肺泡灌洗液中MP-DNA载量、D-D和LDH水平,分析MP-DNA载量与D-D和LDH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三项指标对重症MPP的预测价值.结果 重症MPP组MP-DNA载量和D-D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DNA载量与D-D(r=0.496,P<0.001)和LDH(r=0.325,P=0.004)水平均呈正相关,且与D-D的相关性较强.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P-DNA载量在预测重症MPP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740,明显高于D-D(曲线下面积为0.614)和LDH(曲线下面积为0.554).结论 MP-DNA载量和D-D水平在重症MPP患儿中显著升高,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其中MP-DNA载量的诊断效能更高.

    肺炎支原体肺炎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DNA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并发脑积水的预测因素及防范策略分析

    闫明燕郭庆东王毓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并发脑积水的预测因素及防范策略.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23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男性96例,女性90例,年龄(39.4±10.9)岁,年龄范围为24~64岁.根据术后14 d内是否并发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n=48)和无脑积水组(n=138),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放射治疗、术前脑积水、手术入路、病灶周围水肿、术中大量脑室出血、术后脑膜炎、术后发热是侧脑室三角区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术后脑脊液分流是侧脑室三角区术后并发脑积水的保护因素.结论 肿瘤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放射治疗、术前脑积水、手术入路、病灶周围水肿、术中大量IVH、术后脑膜炎、术后发热是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并发脑积水的重要预测因素,应针对性采取防护策略,并及时行术后脑脊液分流.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并发症脑积水预测因素防护策略

    尼麦角林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清因子的影响

    王静刘学春张德智江静如...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尼麦角林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血清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安庆一一六医院收治的94例AIS患者,男性47例,女性47例,年龄(62.01±7.15)岁,年龄范围为50~70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n=46)和尼麦角林组(n=48).高压氧组患者行高压氧联合常规治疗,尼麦角林组患者在高压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尼麦角林,持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损伤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尼麦角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尼麦角林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高压氧组,NIHSS评分、VEGF、NSE、hs-CRP、Lp-PLA2、IL-6及TNF-α水平低于高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麦角林联合高压氧治疗AIS的有效率较高,其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尼麦角林高压氧血清因子神经功能

    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对儿童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预测价值

    辛鑫胡丹赵中秀姜朕...
    43-4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B-FABP)、转铁蛋白预测儿童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儿,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中位数为11.60月,年龄范围为1~72个月,根据患儿合并SAE情况将患儿分为SAE组(合并意识障碍的患儿,n=30)与非SAE组(未合并意识障碍的患儿,n=30).收集入院时24、48、72 h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及血清样本.检测血清B-FABP、转铁蛋白的表达.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资料及GCS、PCIS、B-FABP、转铁蛋白的水平.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B-FABP、转铁蛋白预测SAE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截断值.分析B-FABP、转铁蛋白与GCS、PCIS的相关性.结果 SAE组不同时间点B-FABP表达均高于非SAE组,转铁蛋白表达均低于非SA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 h时,B-FABP预测SAE的AUC值为0.884,灵敏度93.33%,特异度76.67%,入院48 h时,转铁蛋白预测SAE的AUC值为0.877,灵敏度93.33%,特异度76.67%.SAE组B-FABP与GCS、PCIS呈负相关,转铁蛋白与GCS、PCIS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B-FABP和转铁蛋白对儿童SAE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转铁蛋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单孔腹腔镜辅助疝钩针治疗小儿脐疝的临床治疗效果

    张大鹏赵晓波徐渭贤么爽...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疝钩针对小儿脐疝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6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小儿脐疝患儿,男性56例,女性42例,年龄(3.16±0.38)岁,年龄范围为14个月至12岁.按照治疗方法将患儿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单孔腹腔镜下辅助疝钩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应激反应、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研究组患儿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辅助疝钩针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脐疝均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单孔腹腔镜辅助疝钩针治疗小儿脐疝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应激反应和并发症的控制方面具备优势.

    脐疝单孔腹腔镜疝钩针并发症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