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佳乐麝香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王晓晗律泽张驰王宇佳...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佳乐麝香(HHCB)为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PCPs)类新型污染物之一,因其特有的持久性和亲脂性,在环境介质中广泛积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为探究人工合成麝香的微生物修复机制,采用富集、分离、驯化的方法,从受污染的土壤样品筛选到一株能利用HHCB生长并具有较好降解能力的菌株H10.根据菌种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RNA序列比对结果,初步鉴定其为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 sp.)细菌.该菌降解HHCB的最适宜降解条件为:接种量5%、pH 7.0、温度30 ℃,72 h后对200 mg·L-1的HHCB降解率为68.07%.响应面实验结果显示:当接种量为5.95%,pH为7.4,温度为30.55℃、底物浓度为200mg·L-1时,72 h后菌体密度可达0.662,优化后菌株在此条件下对HHCB的降解率为70.15%.研究发现菌株H10具有降解HHCB的能力,不仅丰富了 HHCB降解菌库,也为受人工合成麝香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佳乐麝香金黄杆菌属降解率微生物降解

    单壁碳纳米管对钾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何艳华张全喜郭东罡
    140-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SWCNTs-COOH)的生物效应,本研究选用"品育8012"小麦为实验材料,采用水培的方式研究不同浓度SWCNTs-COOH(0、5、10、30、50、70和90 mg·L-1)对低钾(K+,0.01 mmol·L-1)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50mg·L-1的SWCNTs-COOH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指标(株高、根系、叶面积、鲜质量、干质量)、光合作用指标(细胞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SOD、POD)活性均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50 mg·L-1浓度时促进效果最明显;当SWCNTs-COOH的浓度达到70 mg·L-1及以上时小麦幼苗的生长指标、光合作用指标、SOD活性、POD活性逐渐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上升,即高浓度的SWCNTs-COOH加重了低钾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毒理学效应.综上,SWCNTs-COOH对低钾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低浓度的SWCNTs-COOH可以缓解低钾胁迫对小麦幼苗造成的部分损伤,高浓度的SWCNTs-COOH会对小麦幼苗产生一定的生理毒性.

    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小麦生理毒性钾胁迫生长发育

    化学品替代评估框架及方法

    李潍涂铿陈希超赵旭...
    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管理法规愈发严格,企业需要不断寻找被管控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替代品,替代也成为源头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减少"遗憾替代",提高替代品的环境友好性,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者研究开发了化学品替代评估方法.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化学品替代评估发展的3个阶段,综述了国内外现有替代评估技术方法,总结替代评估中比较评估和决策评估2个关键步骤.其次,以美国环境保护局、德国联邦环境署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替代评估方法为主,结合已有研究进展,介绍和比较了化学品分级评估和决策评估的框架、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方法,可为我国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品的分级、评估和决策提供方法基础.最后,基于现有方法,针对我国化学品替代评估方法体系建设和替代工程示范提出建议和展望.

    化学品替代评估指标体系绿色替代

    非靶向筛查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计量分析

    谭敏赵波谢易臻冯宇...
    163-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靶向筛查(non-target screening,NTS)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具有无差别筛选、质量精度高、重现性好以及定性分析能力优异等特点,常用于环境中各类污染物质的识别和定性分析.为深入了解NTS在水环境研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趋势,客观反映国家、机构及个人在该领域的贡献,本文根据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利用Citespace、HistCite Pro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0-2024年间NTS在水环境中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结果表明美国(1 212篇)、中国科学院(112篇)与葡萄牙阿威罗大学(112篇)及意大利的Benelli Giovanni(45篇)是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机构和个人;瑞士的Hollender Juliane首次提出了 NTS化合物鉴定的置信度分级标准,是在该领域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研究者.而将NTS用于水环境中新污染物及其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的识别,以及水环境生物毒性和生物蓄积性的风险评价正是当下的研究热点,检测结果的数据共享也将是一种趋势.

    非靶向水环境CitespaceHistCitePro研究热点

    溢油污染对硬骨鱼类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徐侨悦李西山熊德琪
    17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并分析了国内外溢油污染对硬骨鱼类的毒性效应的研究现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溢油污染中危害水生生物的主要致毒组分,能够通过多种暴露途径对硬骨鱼类造成不良影响,且主要通过氧化应激、胚胎发育毒性、神经毒性、心脏毒性、肝脏和肾脏毒性等方式对机体产生组织结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等损害.本文旨在提出当前研究中尚未解决的相关问题,为未来全面解析溢油污染造成的生物毒性机制和评估生态风险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溢油污染多环芳烃硬骨鱼生物毒性效应

    黄河流域地表水药物和个人护理品污染现状、健康风险及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李慧民欧阳章燕白珈鸣李冰...
    190-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测出.因其生物累积性和潜在的生态危害性,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黄河流域由于人口稠密、产业发达,工业、农业和城镇生活污染问题频发,其中PPCPs对水体污染问题尤为严重.本文主要总结了黄河流域PPCPs的污染来源、污染物的种类和水平以及迁移转化情况,并评述了其对鱼类、人类健康以及生态风险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黄河流域PPCPs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控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黄河流域生态风险评价地表水污染现状

    微塑料与激素类药物的环境赋存、相互作用及对鱼类生殖和发育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王贤珍刘少贞
    208-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大量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激素类药物残留(hormone drug residues,HDR)被排放到水体中,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更严重的是,由于MPs和HDR广泛的存在于水体中,形成复合污染物,加重了对水生生物的负面影响.鱼类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这些有害物质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影响其生殖和发育.本文系统地分析了 MPs和HDR在全球水体的分布状况,并对二者对鱼类生殖和发育联合毒性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此外,本文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以期为更好地研究MPs和HDR的环境风险提供参考.

    微塑料激素类药物残留鱼类联合毒性生殖和发育

    稀土元素在水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研究进展

    邓云诚赵春梅范文宏汤叶涛...
    226-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已广泛应用于高科技和清洁生产等领域,并可能通过生产和使用等环节进入水生生态系统.水环境中的REEs可以是自由离子态,或与配体形成络合物,也可以作为胶体留在水相中.REEs可以被水生生物吸收,或吸附在其表面,并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对水生生物或人体造成潜在风险.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部分水环境中REEs的环境浓度、赋存形态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目前水环境中REEs在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累积和食物链传递规律,阐述了REEs在分子、细胞、器官和个体水平下所产生的毒性和致毒机理,及影响其毒性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并对今后REEs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研究进行展望.

    稀土元素水生生物生物毒性形态生物累积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魏君韩丽君唐小坤刘西汉...
    247-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滦河口-北戴河海域生态健康受赤潮、低氧灾害威胁较大.浮游植物在赤潮、低氧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探究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保护近海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围绕滦河口-北戴河海域于2019年11月(秋季)和2020年8月(夏季)开展2个航次调查环境因子和网采浮游植物,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等特征,采用聚类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格局,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34属69种,其中以硅藻为主,甲藻和金藻较少.夏季优势种主要为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秋季优势种包括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chinensis)等.夏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309.94×104 cells·m-3)明显高于秋季(14.15×104 cells·m-3),但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60和0.66)均低于秋季(分别为3.54和0.95).聚类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在夏、秋季之间以及夏季在北戴河附近海域与其南侧海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浮动弯角藻在北戴河附近海域大量增殖有关.RDA分析表明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主要受海水温度、盐度和无机氮影响,秋季主要受化学需氧量影响.此外,海流、扇贝摄食作用可能也对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存在影响.

    滦河口-北戴河秦皇岛浮游植物时空变化环境因子

    基于迁移扩散过程模拟的在产园区重金属污染风险动态评价

    程易祝晓彬熊贵耀韩聪...
    26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产化工园区土壤-地下水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风险与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的风险评价主要基于现状监测数据,缺少基于迁移扩散过程的动态风险评价.本文以某在产园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浓度普遍较低,仅有铅(Pb)在部分点位超出了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的限值,超标率为21.42%.此外,重金属浓度的变异系数普遍超过50%,表明地质条件和企业生产活动对其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区地下水重金属的污染特征,考虑反应性过程,运用TOUGH-REACT对园区地下水中3种典型重金属汞(Hg)、铅(Pb)与砷(As)进行迁移扩散模拟,并结合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动态评估了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基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反应性过程构建的重金属迁移扩散数值模型能够较好识别园区重金属Hg、Pb与As的迁移与衰减过程,浓度计算值与观测值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3、0.99与0.83,相关性较好.结合过程模拟的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模拟期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间,在反应性运移作用下,地下水中Hg、Pb与As污染风险不断降低.在模拟预测期Pb与As所引起的健康风险持续降低,模型预测在2025年4月后,研究区由As饮水途径引起的终身超额致癌风险将降低至1×10-6以下,潜在风险消除.

    重金属过程模拟健康动态风险在产化工园区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