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亚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亚论坛
东北亚论坛

朱显平

双月刊

1003-7411

dbyltl@gmail.com

0431-85166392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东北亚论坛/Journal Northeast Asia Forum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研究东北亚地区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术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话语定位、身份建构与日本对华政策走向

    刘昌明张佳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话语到身份再到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逻辑.日本在选择与调整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便在体系、国家与政策议题三个话语层次上,通过"联系"和"区分"两种方式分别构建了中日差异化的类属身份、角色身份和集体身份.借此中国在类属身份上被置于"民主国家"的对立面;在角色身份上被建构为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冲击者"与"威胁者"、自由经济的"破坏者";在集体身份上被置于"民主阵营"的对立面,并被排除在"全球南方"之外.在这样的基础上,日本以秩序为"名",增强防卫建设,协调伙伴关系;以安全为"由",开展针对性的军事部署,并加强对华经济对冲;以议题为"用",实行对华软制衡,同时拉拢"全球南方"国家,以将对华政策"合法化".

    话语定位身份构建对华政策中日关系岸田政府

    大国竞争、昂贵信号与小国对外政策选择——以中美竞争中的菲律宾、新加坡为例

    王梓元匡泽玮
    1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竞争中的大国不仅试图维持实力上的相对优势,还要寻求更高的地位,从而确立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鉴于地位的社会性,即使大国拥有雄厚的实力,其地位也需要小国的认可.为了争取小国的地位支持,大国会积极运用自身实力向小国提供合作产品.借用"昂贵信号"理论可以探究中美在不同时期对菲律宾和新加坡两国的政策影响.如果体系内存在两个实力相近且互为竞争关系的大国,同时都具有向小国提供安全和经济产品的能力与意愿,处于该环境下的小国会依照两个大国释放信号的成本来判断其承诺的可信度,从而采取不同的政策立场来表达对大国地位的支持或质疑.当两个大国均释放出带有较高成本的信号时,小国倾向于采取对冲立场(对大国的地位表达模糊态度);当大国发出的信号在成本上存在明显差异时,小国会倾向于支持信号成本较高的一方大国.本文通过选取2009年前后和2017年前后两个时段菲律宾的外交立场调整,以及2017年前后新加坡的立场调整对以上假说进行检验.

    大国竞争信号成本承诺可信度菲律宾新加坡

    美欧贸易与技术理事会:缘起、对华影响与应对

    张晓通陈实
    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欧贸易与技术理事会"作为重启跨大西洋协调与合作的新机制,是在拜登和冯德莱恩等一批跨大西洋主义者积极推动下的产物.对传统自由贸易与"华盛顿共识"的反思,叠加世界变局、技术革命与中美欧三大力量对比的结构性转变,推动美国和欧盟在贸易与技术领域不断强化对华竞争的指向性.从匹兹堡到吕勒奥,美国和欧盟已在TTC框架下完成四次部长级会晤,并形成一年两度的协调与会晤机制.围绕双边贸易协调与对话、技术合作与标准制定以及对华贸易与技术竞争,双方展开多轮沟通与磋商,并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与新兴技术领域的外部压力.但利益与意见分歧、对华政策偏好差异以及修复跨大西洋裂痕的艰巨性等多重因素同时制约着TTC的潜力空间,加剧了其未来发展演变的不确定性.中国应树立战略思维,适时调整对美、对欧方略,消解TTC框架下美欧协调联动对华产生的不利影响.

    美欧贸易与技术理事会跨大西洋关系中美欧三边关系经贸协调技术协调

    中国构建南海国际话语权:实践探索与未来进路

    罗亮吴士存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国际话语权是海洋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海争端相关方主张海洋权益,争夺舆论制高点和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新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外交声明、立场文件、学术成果、舆论引导等多种形式对外宣介南海政策主张,有力彰显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意志和决心.与此同时,南海国际话语权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之下,也面临议题和架构设置能力不强、话语支撑体系薄弱、对外传播创新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构建南海国际话语权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未来要深刻认识涉南海国际舆论的基本格局,通过加强南海问题基础研究、理论储备和成果转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重视智库和专业人才的支撑作用等措施,努力构建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南海国际话语权.

    南海问题国际舆论综合国力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

    全球海洋治理区域主义路径的发展与中国因应

    崔野
    6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治理区域转向的大背景下,区域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地位快速提升.由此,区域主义路径的蓬勃壮大成为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与另一种主要的治理路径,即全球主义路径既有矛盾和竞争的一面,更有兼容和互补的一面,共同致力于全球海洋的善治.区域主义路径的兴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践中表现为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治理机制、谈判阵营、立法活动和合作项目的方兴未艾.然而,区域主义路径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施效果受到政治互信水平、利益整合程度、区域组织力量、域外介入性质等因素的制约.区域主义路径的继续加强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应在"周边—域外—全球"三个递进的层面共同发力,以更好地回应并促进区域主义路径的发展.

    全球海洋治理区域区域主义路径全球主义路径区域性组织

    拜登政府"印太供应链联盟"的战略逻辑与困境——基于供应链权力视角的分析

    金香丹
    8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供应链联盟"是拜登政府对华制衡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强化美国对印太地区供应链的控制力,削弱中国影响力.拜登政府无视供应链权力结构的本质特征,利用地区各国对其安全、经济依/赖,推动供应链由"经济驱动"向"政治驱动"方向调整.然而,权力来源多元、环节复杂交.叉、相互依赖导致一国控制供应链的难度愈加提高.面对供应链复杂性与中国生产、资源、市场优势,"联盟"难以精确确定对华"断链脱钩"范围,亦无法根本性降低对华依赖.而在分散化供应链权力结构下,美国的伙伴国势必在发展与安全间寻求平衡,拜登政府协调联盟的难度持续加大.供应链权力结构调整的结构性动力来自于中美实力差距变化,所谓"联盟"难以实质性强化美国的供应链权力,中国与域内各国所形成的供应链黏性成为反制美国单方面对印太供应链塑造的基础.

    拜登政府供应链联盟供应链权力中美竞争印太经济框架

    美国能源权力的扩张与限度

    富景筠
    9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与俄乌冲突、大国战略竞争叠加,在全球层面改变了国家间权力平衡,并重塑了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模式.美国将能源权力与话语霸权和金融霸权相结合,构建围绕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盟友体系.这个体系既可以通过利诱补偿来拉拢盟友和伙伴国,也可以通过威逼威慑来遏制竞争对手和敌对国.在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美国以塑造"更加安全"的世界能源体系的名义来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权力结构,利用"全产业链"优势提升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由于正向权力建立在补偿机制之上、负向权力建立在不对称相互依赖之上,美国能源权力的扩张存在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的限度.面对百年未有之能源大变局,中国有必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将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转化为世界能源和气候治理中的"结构性权力",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优势、化石能源的市场优势提升议程设定权、规则制定权和市场议价权.

    能源权力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地缘政治能源安全

    美国碳中和政策:主要目标、实施路径及对华影响

    冯帅
    11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确立了 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在政党之争、最高法院判决和俄乌冲突影响下,美国通过耦合经济与气候议题、征收碳关税、重塑跨大西洋气候政治议程和推动气候地缘政治重构来推动 目标实施.这些举措反映了美国维护国内产业竞争力、争夺全球气候领导力和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气候新秩序之战略考量.然而,这不仅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影响其低碳减排工作进程,还升级了中西绿色低碳技术竞争,为中国气候外交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为了持续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深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完善碳减排机制组合,稳妥有序推进碳减排工作进程;三是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家绿色战略自主性;四是深度参与涉碳国际谈判,推动中国气候外交积极向前发展.

    美国碳中和政策拜登政府实施路径中美关系全国碳市场

    Abstracts

    127-128页

    东北亚论坛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