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论坛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当代教育论坛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唐海英

双月刊

1671-8305

keyanyuan@163.com

0731-84402917

410005

长沙市蔡锷北路教育街11号

当代教育论坛/Journal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广大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广大教师及关心教育的有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卓越人才自主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对重庆市22所本科高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调查

    杨如安郭映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各领域对卓越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这对高校人才自主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基于教育的基本功能逻辑、社会发展的需求逻辑以及人才成长的规律逻辑开展卓越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探索,实现教育、人、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通过对重庆市22所本科院校、129个项目、4,986名学生参与的卓越人才自主培养情况调查,发现仍然存在"同质化""产品化""西学化"和"偏理论化"的问题,需要从政策指引、顶层设计、课程实施、实践创新和评价改革等方面,全面提升卓越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和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普及化卓越人才自主培养行动路径

    职业教育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逻辑体系:生成、动力与路径——以现场工程师人才为例

    邱亮晶农冠军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强国建设,离不开教育强国这一重要脉络。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映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教育强国战略的当代自觉。职业教育在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征途中有着鲜明的理论逻辑,其生成逻辑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的目标导向和现实需要;其动力逻辑蕴含着以伟大复兴为价值目标、以美好生活为价值基准、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动力、以专业技能为价值创造四大旨归。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应秉承服务经济与产业建设的重要使命,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位于世界前列的工业强国、产业强国谱写职业教育的篇章。与此同时,国家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投入,以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强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现场工程师

    教育治理创新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彭小桂田晓伟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治理现代化内嵌于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教育治理创新则是破除教育改革发展梗阻问题,实现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核心动力与关键所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以治理创新为引领,明晰教育治理创新之于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在理论转向下进行系统、深刻的教育创新变革。通过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治理话语体系、激发教育主体创新活力、提升智慧教育治理效能,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需要。

    教育强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治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政策变迁的动力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

    陈元龙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源流理论对分析政策变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相关研究证明该理论与我国教育政策环境相互适切。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政策变迁发现:校外培训参与及产生的家庭教育投入负担、校外培训机构侵权以及社会大众多渠道反馈催生问题源流;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公众诉求、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导向以及地方校外培训治理的有益经验凝聚政治源流;人大代表等提案建议、专家学者理论探索以及新闻报道形成政策源流。三流汇聚促成政策之窗开启,同时重构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政策环境。研究建议基于中国政策背景开展本土化研究,把握"政策之窗"开放期,关注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运营,推进校外培训分类治理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校外培训机构政策变迁动力分析多源流理论

    教学学术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径

    叶晓力秦玉欣夏玲丽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教学纳入学术范畴的观点的提出,为高校教师教学及其评价提供了价值引领与实践指导。作为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理应依循融入教学学术思想内核的生成逻辑、服务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发展逻辑、指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价值逻辑的理路。然而,评价理念囿于管理主义的绩效陷阱、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协同的统筹机制、评价标准及其方法科学适切性不足、评价结果管理及保障体系基础薄弱,依然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现实问题。基于此,为重构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生态,应重申教学学术理念,回归高校教学评价的价值理性;界定评价主体角色,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制度体系;开发评价指标体系,规范高校教学评价的标准程序;健全结果运用机制,畅通高校教学评价的反馈渠道。

    教学学术教学评价高校教师教学改革

    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与高职教育耦合的意蕴、机理、策略

    曹艳谭佳璐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与高职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与共生交融性,双方互为深层变革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在数智环境中形成良性互动与积极循环。鉴于此,感知新质生产力与高职教育耦合的时代意蕴,把握耦合的核心特征,揭示耦合的内在机理,是数智时代的应有之举。目前,高职教育面临人才供需错位、教师数字素养滞后、产教融合浅表性等现实挑战。为实现新质生产力与高职教育的顺畅耦合,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实践策略:深化四维共生的产教融合数字生态,奠定耦合共进之基,构筑耦合动力;推行面向未来素养的全景式数字化人才培养,紧扣耦合接轨关键,深挖耦合潜力;内化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破除耦合激活阻碍,锻造耦合实力。

    新质生产力高职教育数智时代高质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提升的双重机制:教育机制与经济机制及其协同运行

    姜江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本层次结构偏低、区域间和行业间错配现象明显。此外,人力资本提升正面临内生动力不明、提升机制无力、发展环境受限的现实困境。人力资本提升的教育机制和经济机制通常在行业、企业发展战略及相关制度统筹下运行。国民教育体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区教育培训现代化程度等成为双重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持续整体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应着重在行业内构建经济机制与教育机制的协同共生框架,同时基于外部环境推进两种机制的深度融合,并探索人力资本提升的多样化路径,以多元机制的良性运行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提升的中长期目标实现。

    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提升教育机制经济机制协同共生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审思与实践探索

    胡思莹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原则,探寻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向和路径,既有助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亦有助于在新时代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更有助于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准确把握融入的核心要点。重点面向方面,应关切信仰、价值、道德三个维度,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目标维度;主要内容方面,应明确理论、实践、历史、现实四个层面的课程内容;基本原则方面,应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实践探索:一是深化社会性教学认识,敏锐把握融入时机;二是关注细节性教学行为,适当调控融入分寸;三是善用整体性教学格局,共同提升融入实效。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

    我国基础教育课堂形态变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郭甜甜张菁孙懿宏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课堂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展,课堂形态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领域并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在梳理我国基础教育课堂形态变革历程的基础上,分析课堂形态内涵变革,并刻画和分析变革的具体表现样态,发现课堂形态呈现出以下变革: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态、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孕育课堂价值形态、平等的师生关系更新课堂文化形态、迭代的信息技术重塑课堂组织形态、开放的物理空间拓展课堂空间形态。最终探索和总结出课堂形态未来继续变革的路径:构建课堂形态分析模型;消弭课堂中的多重边界;改善课程结构并供给高质量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堂形态变革历程

    扎根中国"田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田野调查的缘由探析、价值要求与实践遵循

    谭亚莉袁圣洁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田野调查,这既源于二者内在的契合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田野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新旧融合的原则,充分凸显了求真性、人民性和创新性的价值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田野上开展扎实有效的调查,要做到理论扎根、身份扎根、意识扎根和技术扎根,真正实现走入这片田野、浸入这片田野,从中汲取理论与方法的养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输送源头活水,有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生命力和生长力。

    田野调查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