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与文化
当代教育与文化

王鉴

双月刊

1674-5779

jyywh@nwnu.edu.cn

0931-7970305 797175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西北师范大学《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

当代教育与文化/Journal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师情感劳动影响因素研究:发展脉络与现实启示

    田国秀贺娟娟
    1-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是涉及高强度的情感劳动的工作,教师是典型的情感劳动者.研究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既有助于研究者反思教师情感劳动的复杂性,也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教师情感劳动的影响因素做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根据研究理论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心理动力学方法分析教师情感劳动的个体影响因素,这种内在性的情感模型对理解教师个体影响因素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忽略教师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局限;第二类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方法分析教师情感劳动的社会关系影响因素,这种建构主义的情感因素分析偏重教师的社会文化体验,但依然属于个人与社会的二分法研究思维;第三类是以互动主义方法分析教师个人与社会动态互动中的情感劳动影响因素,这种整合的研究思维兼顾了教师情感劳动内外多层面的影响,但已有的研究更多受后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教师情感劳动影响因素发展脉络价值启示

    从"闯入"到"融入":乡村异乡教师角色适应的困境及纾解

    付光槐陈聪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师聘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异乡教师逐渐成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新兴力量,而乡村异乡教师的角色适应问题是困扰其专业成长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化理论视角,分析了乡村异乡教师在身份转换抉择时面临的诸多角色适应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预期社会化阶段主要面临自我认同感的矛盾,转变阶段主要受限于自我价值无法体现的难点,融入阶段主要应对自我难以实现的困境.优化异乡教师工作环境,缩小不同阶段角色适应的隔阂;建立职前实训基地,缓解异乡教师角色适应过程的心理落差;强化情感联结,营造异乡教师良好的角色适应心理氛围,从而促使乡村异乡教师从"闯入"到"融入",更好地投入乡村教育的发展.

    乡村教师乡村异乡教师角色适应组织社会化

    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

    石娟黄晓凤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内源式路径,乡土文化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新生代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学生活适应性,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须保持必要的文化自觉."乡里人"身份认同、"潮土共生"的理性自觉以及"回乡为农"的实践自觉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内在意蕴.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乡土身份迷失、乡土素养匮乏和学校文化落伍等诸多文化困境.通过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聚焦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变革乡村学校的学校文化,以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土素养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参与度,成为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的突围路径.

    新生代乡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何以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来自国外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应用中的启示

    方旭开文慧
    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对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外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师教学、人工智能助力乡村学生学习以及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育管理等方面.国外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具有资金保障、政府重视以及应用多样化等特点.这为我国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启示.

    人工智能乡村教育振兴应用模式

    论乡村学校文化的生态转向

    李帆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学校文化是师生在乡村学校场域内的教育实践中共同建构的文化形式,处在不断的变迁与发展之中.当前乡村学校文化的危机本质上是生态危机,即发展理念、方式呈现出非生态的特征.破解危机的可能在于摒弃以往"生态对立型"发展路向,重构尊重生命、讲求共存、注重平衡的"生态友好型"发展方式.这既是现代化转型中乡村教育的本土性发展诉求所决定的,也源于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更与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时代使命紧密相关.为此,需要推动学校内外的文化交融,激活乡村师生的文化自觉,构建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从而形成符合生态价值观的学校文化自觉发展态势.

    乡村学校文化文化生态乡土文化乡村教育

    高质量视域下乡村教师学习力提升的价值、逻辑与维度

    张晓文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乡村教师学习力偏低导致乡村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薄弱,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高.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教师学习力,凸显乡村教师学习力提升的历史担当、精神动机及文化基因"三层价值".情境式实践、个性化认知、学习型组织作为乡村教师省思经验、建构知识与变革思维的"三分逻辑",基于此,将生活经验、理论知识、批判思维作为乡村教师学习力提升的"三大维度".建设乡村学校学习型文化,以文化带动乡村学校的整体进阶与特色发展,从而改善乡村教师学习力提升的经验、知识与思维融通的文化境遇,实现新时代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教育学习力乡村教师学习型文化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学校工作要求感知对离职意愿的影响:基于职业幸福感的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彭佳吴茜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乡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工作要求感与离职意愿之间的"心理暗箱",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东、中、西三个地区18省35县的7606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乡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学校工作要求感知对离职意愿不存在直接预测作用,主要通过三条中介路径间接作用于离职意愿:(1)通过是直接效应9.929倍的职业倦怠的独立中介作用;(2)通过是直接效应0.551倍的工作满意度的独立中介作用;(3)通过是直接效应3.01倍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并且同事互动交流调节了学校工作要求感知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离职意愿职业幸福感工作要求

    卓越乡村校长实践智慧的生成逻辑——基于"感动中国"等评选校长的质性研究

    黄一帆周福盛
    64-7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智慧即在真实情境中分析、判断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乡村校长专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运用扎根理论以30名卓越乡村校长为样本,探究并构建卓越乡村校长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经验积累、人格特质和价值信念等主体维度是卓越乡村校长实践智慧生成的逻辑起点;重要他人、组织支持等客体维度是卓越乡村校长实践智慧生成的逻辑中介;文化环境和时代环境等环境维度是卓越乡村校长实践智慧生成的逻辑终点.基于此,要重视乡村校长主体素质的后天可塑性,凝聚多元力量间的协同耦合以及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优势,以生成乡村校长的实践智慧.

    乡村校长实践智慧生成逻辑扎根理论

    教学哲学思维方式论略

    侯爽张广君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哲学思维方式是研究者在对教学实践的概括、教学经验的提炼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批判中,运用一定的思维手段去理解、认识、反思教学观念、教学活动和教学理论的思维活动形式.历史演进中的教学哲学思维方式呈现出三种形态,以朴素辩证、直观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以逻辑思辨、理性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和以辩证、系统综合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态.从生成论教学哲学立场看,当前教学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体现"传统理性主义"观念,孤立、抽象地谈论"关系",以及深受西方典型思维方式束缚等思维问题.借鉴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当代教学哲学思维应该包含整体思维、意象思维、践履思维、关系思维、生成性思维等典型思维方式.当代教学哲学典型思维方式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教学哲学研究范式从形而上的思辨走向基于生活、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变革,教学哲学学科走向独立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哲学话语体系,唤醒教学哲学研究的使命意识.

    教学哲学思维方式生成论教学哲学(GTP)

    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计

    王智宇张维忠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数学教与学为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在分析数学问题情境的特征和核心素养指向之后,构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计框架,确定了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计的基本路径,并结合具体数学教学案例进行阐述与解读.

    核心素养数学教学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