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邓立虎

双月刊

1009-0312

xuebao@dgut.edu.cn

0769-22861633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区大学路1号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何谓真正的理性宗教?——斯宾诺莎与康德的宗教批判理论辨析

    双修海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斯宾诺莎和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主张宗教理性化的两位激进代表,但二人在何谓理性宗教的问题上却相去甚远,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宗教批判理论,分别称为泛神论和道德神论.泛神论把矛头直指天启神论,属于某种形式的自然神论;道德神论则攻击一切形式的自然神论,尤其是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康德的道德神论并不能独立自存,本质上隶属于自然神论;而斯宾诺莎的自然神论也不完备,仍需康德自然目的论作为补充;一种真正健全的理性宗教,其核心要义介于斯宾诺莎和康德之间,能够与主张幸福至上的功利主义和倡导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保持内在一致.

    斯宾诺莎康德理性宗教自然神论道德神论

    20世纪50-70年代诗歌中的干部书写

    余蔷薇李桂豫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50-70年代的诗歌中,干部成为一个常态化的书写对象.虽然其一般具有同质化的特征,但也根据题材、语境、视角的差异而分化出不同的意义形态.同时,部分带有逾越性的形象既丰富了干部的可能面向,也追问着干部形象在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诗歌中,作为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关系的中介,干部形象呈现出聚合性、附加性与修辞性,这是其政治诗学路径的症结所在.

    50-70年代诗歌干部形象工农兵知识分子

    《狂人日记》四个英译本的文学性再现比较研究

    车丽洁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建一对多汉英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狂人日记》的文学性在四个英译本中的再现方式,对比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阐释不同译本产生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杨译和王译倾向于采用直译的方法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学性,以尽力保留原文的鲁迅式风格;而蓝译和莱译更倾向于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采用创译的方法,实现文学翻译的"再创造",以符合目标语的诗学规范及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文章认为,不同译文对文学性重构的差异与译作的翻译方向、出版动机及译者的翻译观有关.

    《狂人日记》英译文学性平行语料库

    凌叔华《古韵》的自译行为与主体重构

    吴冰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闺秀派"女作家凌叔华在其英语自传《古韵》中,借由对早期中文作品的自译行为,重构其在特殊历史时期和时空错位中作为一名女性与中国作者的主体性.对信件与生平的实证考察表明,《古韵》从最初成形到出版,与凌个人进入世界文学的野心,以及在抗日战争和侨居伦敦中经历的身份、文化巨大落差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比照《古韵》中英文本,可以发现凌在《古韵》中,借由对过往文学产出和童年经历的自译,找到了进入译入语文化的写作方式,在与过去的对话基础上产生了合于该文化的新主体;而文本中的矛盾与争议,则反映出一种企图弥合新旧主体间分裂的努力.

    凌叔华《古韵》自译主体性

    由"断裂叙事"见新世纪小说的浪漫主义回归——以王安忆新世纪小说为例

    吴晗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现代以来,中国的浪漫主义一直被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所压抑,而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出现了"断裂叙事"现象正能展现出浪漫主义的回归.以王安忆的新世纪小说为例,"断裂叙事"分为三方面,叙事人物、空间、情节的断裂;描写、议论、抒情的插入;叙事逻辑的断裂.断裂叙事使得浪漫主义跳脱出现实主义的整体,唤回现代主义已失落的美学传统,作家们重塑精神之塔,找寻回家之路,从而实现浪漫主义的回归.

    断裂叙事新世纪浪漫主义王安忆

    相对程度副词"格外"的成词演变

    周倩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外"作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程度副词,是由名词"格"和方位词"外"组合的偏正短语演变而成."格外"词汇化开始于两宋时期,成熟于清朝,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句法位置、语义虚化、主观化影响和词汇双音化趋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试从历时演变的角度讨论"格外"从偏正短语到程度副词的成词过程,分析"格外"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

    格外程度副词词汇化动因机制

    力动态视角的英语结果构式限制研究

    闫长红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果构式存在严格的词汇和句法限制问题,Wechsler提出事件-论元同构体态模式来解释上述限制,但是该模式解释力有限,也很难用于二语习得.文章提出用力动态图式来分析英语结果构式.典型的结果构式图式是:施力者+施力行为(包括方式)+受力者+状态变化(力传递的结果),表达的意思是:施力者发出某种施力行为,该行为引起受力者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力传递的结果.力动态图式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Control构式,也能很好解释ECM结果构式.另外该图式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因而能更好地指导二语习得.

    力动态英语结果构式事件-论元同构体态模式词汇和句法限制

    岭南文化外译的多模态语用路径——以CGTN纪录短片A Lion Dance Life为例

    陈琴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免遭受文化亏损,多模态翻译可对此予以补偿.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岭南文化纪录片A Lion Dance Life:The Awaken Lion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Life 的翻译为例,从多模态语用视角重新审视岭南文化的外译路径,探究岭南文化外译中理解和转换阶段的多模态语用策略.此类多模态翻译先从模态间性关系入手,通过"解码+推理"理解源语文本各模态协同产生的整体意义,继而在译语文本生成阶段,通过对模态间性关系的复制、替换、繁化或简化等途径达成原文与译文之间的阐释性相似.

    岭南文化多模态语用模态间性关系外译

    大学生英语语法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卢雨姣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始终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英语语法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采用综合实验设计进行探究.通过句子测试集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语言迁移对大学生英语语法习得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英语语法习得中经历了不同层面的正迁移与负迁移.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来源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环节,揭示了学习策略对语法习得迁移的显著影响.基于这些发现,为高校英语教师提供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

    语言迁移英语语法习得大学生

    白璧德与20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之文化互鉴研究

    杨劼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化交流和互动,白璧德与20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都促进了各自的人文思想建构.中国知识分子影响了白璧德,使其新人文主义融入了中国文化要素.与此类似,白璧德也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使其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现代性转换——一种儒学现代化.他们的文化互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欧文·白璧德20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互鉴儒学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