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县域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及乡村振兴路径

    付占辉杨雅涵乔家君朱肖勇...
    1049-1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是乡村生产发展的主体,从人口演变视角揭示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及其驱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和XGBoost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县域乡村空心化的地域类型、时空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提出不同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乡村空心化可划分为空废型、衰败型、衰退型、衰弱型、增长型等5种地域类型,其中,衰败型增长幅度最大,由2000-2010年的16%增长到2010-2020年的39%;衰弱型的降幅最大,由29%下降到12%。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正向变化最大的为中游的衰败型(增幅为43个百分点),负向变化最大的为下游的衰弱型(降幅为34个百分点)。②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时空差异显著,且空间集聚特征逐渐显现,增长型和衰弱型空间分布范围不断萎缩,衰败型空间分布呈扩张态势,衰弱型和衰败型逐渐向黄河上游集聚。③从黄河流域整体看,不同阶段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不同,但县域城镇化、地形等因素一直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上游地区受县域城镇化的影响一直较大,对中游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由2000-2010年的县域城镇化演变为2010-2020年的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地形对下游地区的作用更大。④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的空间差异大,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的流域差异显著,各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务必要结合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工农互促的良性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人口演变乡村空心化地域类型XGBoost模型乡村振兴黄河流域

    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以南京市郊佘村为例

    乔伟峰柴逸贝王佳炜李琛...
    1060-1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过程。结果表明:①佘村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工矿用地先增加后减少;②佘村土地生产功能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功能再向旅游业生产功能的转变,生活功能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先减弱后不断加强,土地呈现多功能复合化;③在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作用下,佘村形成了当前的村域圈层式布局结构,完成了从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型。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三大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要时刻把握乡村内源驱动和城市的外源驱动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果可为城郊村转型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

    大都市郊区村域尺度土地利用转型南京市郊佘村

    人口收缩背景下区域吸引力测度及其优化路径——以江苏省乡镇尺度为例

    袁紫怡戈大专孙攀汤爽爽...
    1074-1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系统地识别乡镇吸引力的内在逻辑,进而制定相应的乡镇吸引力优化路径,对破解区域人口收缩困境、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江苏省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视角剖析了乡镇吸引力的内涵,以此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了乡镇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了江苏省1100个乡镇(街道)单元吸引力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结果表明:①江苏省乡镇经济吸引力与社会吸引力分布格局基本吻合,均呈现"南高北低"的梯度现象;乡镇生态吸引力呈现不均衡的空间格局,与其他维度的乡镇吸引力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上,江苏省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集中度高,呈现"苏南—苏中—苏北"分布的梯度差异格局。②江苏省乡镇吸引力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乡镇吸引力冷热点极化现象明显,表现出"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特征。③基于乡镇吸引力冷热点分布图以及乡镇吸引力空间分布特征,可将江苏省乡镇划分为优质发展先行区、均衡协同提升区、转型发展滞后区三种地域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镇吸引力的优化路径,可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收缩乡镇吸引力乡村地域系统乡村振兴城乡融合

    乡村人口减少对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路径研究

    刘雅雯肖长江马晓冬李鑫...
    1088-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地关系是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探究乡村人口变化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机制,对调控乡村地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转型解构为空间布局转型、数量结构转型、利用方式转型与功能效率转型4个方面,构建一个乡村人口减少影响耕地利用转型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3组假设,并以江苏睢宁县为例用计量模型予以实证。结果表明:①乡村人口变化分别通过影响耕地空间布局转型、数量结构转型与利用方式转型而综合作用于功能效率转型;②乡村人口减少对耕地空间布局转型有正向作用,而空间布局转型进一步对其功能效率转型有促进作用,即乡村人口每下降1%,耕地空间集聚水平就提升1。352%,耕地空间集聚水平每提高1%,功能效率会相应提高0。136%;③乡村人口流失加剧了耕地数量结构转型,进而导致耕地功能效率降低,阻碍功能效率转型,即乡村人口每向外转移1%,耕地向其他农用地转移数量就会增加0。248%,耕地向其他农用地每转移1%,粮食生产效率则下降0。097%;④乡村人口减少有利于耕地向现代化利用方式转变,促进耕地利用方式转型,进而提升耕地功能效率,即乡村人口每下降1%,耕地现代化利用水平就会提升0。488%,耕地利用现代化水平每提升1%,耕地生产效率提高0。135%。研究阐明了乡村人口减少对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路径,可为乡村人地关系与乡村转型发展调控提供借鉴。

    乡村人口耕地利用转型人地关系结构布局功能效率

    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测算及时空格局

    曾鹏覃意晗周联超
    1102-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作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理解其内涵与现状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论文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实践要求出发,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2008-2021年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与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四大区域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内差异有所缩小;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东北地区较低"的分布格局;不同行政等级、不同人口规模、不同人均GDP水平的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关系变化不大,稳定热点地区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东部、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人才资源水平高于西部、东北地区,而东部地区的数字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优于其他地区。论文通过考察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在时空上的格局演化,可为其优化布局与加快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新质生产力水平WSR系统方法论中国城市

    基于活力三角模型的中国城市活力评估

    刘海猛郑瑞婧勾鹏程钰...
    1118-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活力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直接影响着居民福祉、企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论文从城市有机生命体视角,借鉴"活力三角"概念模型,从生长代谢、多样性和流动性三个关键维度筛选指标,整合兴趣点、社交平台、夜间灯光、百度指数、人口迁徙、企业数据库、环境监测、土地利用、人口普查、统计年鉴等多元数据,设计了包含人口、经济、社会、政府、环境和对外联系6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活力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活力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高活力城市在长三角地区最为集聚,其次是城市群地区和省会城市,东北地区的低活力城市分布最广泛,华北平原城市普遍属于中低活力水平;城市活力得分遵循幂律分布,即仅有少数城市处于高活力状态,大部分城市活力水平较低;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普遍越有活力;城市活力6个维度的发展具有协同效应,其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和集聚性;根据不同维度的得分,全国城市可分为整体高活力型、整体中高活力型、整体中低活力型、政府活力导向型、环境活力导向型。研究结果是对城市活力研究框架的有益补充,可为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活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城市活力活力三角城市评价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聚类分析

    末端物流设施的潜在可达性与观测可达性——以广州中心城区快递网点为例

    王彦开姚玥希张玉阳赵渺希...
    1133-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商务和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物流活动从生产走向生活,末端物流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正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缺乏数据,既有研究多关注潜在的可达性,缺乏对实际或观测可达性的有效刻画,制约了对末端物流设施可达性的全面认识。为了填补上述研究缺失,论文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利用快递网点名录及其配送数据,基于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了快递网点设施的潜在可达性与观测可达性。研究发现:①白云区、黄埔区等外围区域具有较高的潜在可达性,但荔湾区、海珠区和越秀区等城市中心的观测可达性更高;②潜在可达性高估了外围地区的可达性,城市中心的可达性却被低估;③相关性结果表明,提高快递网点的可达性可能对城市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至关重要。研究结果为认识末端物流设施的可达性特征提供了新的理解,并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优化设施的空间配置提供了依据。

    末端物流设施快递网点潜在可达性观测可达性两步移动搜索法广州

    福建沿海港口群腹地无水港选址与空间组织优化研究

    徐跃渊叶士琳陈奕鑫刘丽...
    114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水港体系建设是沿海港口提升腹地货物流通效率与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论文综合运用港口体系演进理论和推拉理论剖析无水港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无水港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沿海港口群腹地无水港选址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无水港体系空间组织优化路径。结果显示:福建沿海港口群腹地无水港选址适宜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距,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会的选址适宜性较高,适宜性中等城市集中分布于腹地中东部,而适宜性较低等级城市则主要位于湖北省中部和湖南省西部地区。福建沿海港口群腹地无水港体系由区域性和地区性无水港构成,并以一般物流中心为辅,通过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主要运输通道相互联通。最后,完善腹地集疏运体系、优化无水港空间布局、促进设施共建共享等应是今后福建沿海港口群腹地无水港体系空间组织优化的重要方向。

    无水港选址发展机制福建沿海港口群

    旅游信息流对假期客流的时空影响效应研究——以淄博市为例

    陈文婷沈丽珍汪侠
    115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浪潮下,线上旅游信息流动对线下实体客流联系的影响日渐加强,精细化时空尺度下的旅游信息流影响作用有待系统性地探究。2023年掀起了淄博市旅游热潮,论文以此为对象,通过百度迁徙和百度指数大数据构建以淄博市为中心的有向假期客流和旅游信息流,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旅游信息流对假期客流的影响模型,探究不同时空尺度下影响作用的异质性,研究表明:①旅游信息流对假期客流存在时间滞后的促进效应,假期前累计的旅游信息流对假期客流亦能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②不同空间尺度客源地存在旅游信息流影响效益峰值的时间差异,山东省内城市受旅游信息流促进作用的迭代速度较外省更快;③在假期客流圈层格局基础上,旅游信息流的促进效应可以有效解释淄博市与区域中心城市产生跨区域假期客流联系的新现象。基于此,未来城市发展可强化数字驱动的文旅网络、优化省域内旅游客流联系,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时代下城市旅游信息流动影响带动实体旅游客流发展的效益。

    旅游信息流假期客流流动空间时空异质性淄博市

    CMIP6组合情景下中国未来人口空间均衡分布研究

    何湘琦顾高翔黄心妍
    1167-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空间均衡作为人口均衡在空间上的表现,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政策路径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进而改变中国的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论文基于CMIP6中7个典型情景,将气候变化视角纳入人口空间均衡分布研究,基于"可能—满意度"模型提出了"等可能—满意度"的人口空间均衡概念,构建了多区域计算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论文对气候变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下,2035年和2050年中国分省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达到人口空间均衡时,可能—满意度最高的情景是SSP1-1。9和SSP1-2。6,表明可持续发展路径最符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最低的是SSP3-7。0,表明激烈的区域竞争将以低质量发展为代价。②受单因素制约时,相较于2020年真实的人口分布,SSP2-4。5情景2035年和2050年在人口空间均衡状态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占比下降,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占比相对上升。与SSP2-4。5相比,其他情景的均衡人口分布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此时粮食、林地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形塑人口空间均衡分布格局的核心。③而在多因素综合模式下,SSP2-4。5情景在2035年和2050年达到均衡状态时,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被削弱,人口较2020年有所下降。相对单因素制约状态,多因素模式下整体的均衡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东倾斜。其余情景人口分布相较于SSP2-4。5变化较小。④在所有情景下,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占比均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并不影响胡焕庸线对中国人口地理的基本分界意义。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未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人口空间均衡可能—满意度CMIP6情景共享社会经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