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六朝青瓷盘口壶生产分区研究

    张科樊瑷玲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朝青瓷盘口壶的生产可分作三个大区和四个亚区,三个大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四个亚区即江苏、湖北、四川、福建.三个大区生产的六朝青瓷盘口壶在系纽特征上各具特色,其中浙江、湖南特色源自本地的汉代制瓷传统,江西特色既有对本地汉代传统的扬弃,又有六朝新创的因素.四个亚区的形成,根植于三个大区的影响.其中,江苏、湖北生产的六朝青瓷盘口壶隶属浙江系统,地域特色不显;四川生产的六朝青瓷盘口壶脱胎于湖南地区,之后在颈部纹饰和口沿上形成自身特色;福建生产的六朝青瓷盘口壶脱胎于浙江、江西地区,之后在颈、腹部纹饰和口沿、腹部形态上形成自身特色.

    六朝青瓷盘口壶系纽特征生产分区汉代制瓷传统

    高校是否培养了文博行业所需的从业人员——来自行业和高校的实证对话

    徐玉珍牛新春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就业能力"为考查维度,基于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对文博行业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和以文博行业、全国范围文博专业硕士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文博行业重视的就业能力与文博专业硕士毕业生提升的就业能力在核心能力、自我认知和职业技能三个维度上基本匹配.文博行业所重视的绝大多数就业能力与文博专业硕士毕业生所提升的就业能力指标相一致,二者均相对均衡分布在三个就业能力维度上;然而,文博职业技能处于低位匹配状态.在文博行业的专业性程度逐步提高以及高校文博专业硕士实践性培养日益加强的条件下,方可实现高质量文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文博行业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文博专业硕士

    数字人文学科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陈晴
    137-146,后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兴的数字人文学科是基于数据驱动的人文研究新范式,近年来备受博物馆界的关注.数字人文学科与博物馆两者有较多结合点,尤其在关于博物馆物和博物馆业务的研究方面结合紧密.数字人文学科在博物馆业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的标准化采集、藏品的协同研究、博物馆的展示与传播等方面,它为博物馆业务提供新型的工具,提升了效能,进而为博物馆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思路,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推动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塑造博物馆工作的新业态.

    数字人文博物馆数据驱动数字化转型

    博物馆语境下可及性内涵研究

    陆奕文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博物馆最新定义公布,"可及性"作为新的元素加入其中.这一变化体现当下博物馆对公众进入博物馆动态过程的关注,反映出博物馆社会属性不断强化,具有特殊内涵与时代意义.在博物馆语境中,可及性内涵包括四个层面和五项内容:物理层面的可获得性和可觉知性、权利层面的可接近性、心理层面的可接受性、现实层面的可适应性.可及性概念聚焦博物馆与公众二者双向互动、动态平衡的供需关系以及博物馆与国家新政策、社会新理念的适应关系.这不仅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标准,更是强调从物质到精神,围绕物、人、社会、资源、机会等多种要素之间的互动.可及性符合当今博物馆公共角色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博物馆的自我认识定位与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可及性博物馆定义公众

    可及性视域下博物馆智慧服务的创新维度

    徐延章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背景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不仅是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博物馆可从可及性视域出发,结合数智技术应用,通过提高博物馆服务可及性,从推广智慧化、资源开放化、访问便捷化、服务场景化和体验品质化五个维度提高博物馆智慧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可及性数智赋能智慧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观众体验

    西方博物馆伦理的演进脉络及其启示

    张峥尹凯
    16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西方博物馆确立了以问责制为基础的公益信托性质.此后,博物馆伦理日渐得到博物馆世界的关注,并于2022年被写进博物馆新定义.西方博物馆伦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博物馆专业化的追求中探索博物馆的伦理准则,立足于机构而追求博物馆伦理的普遍价值,着眼于责任而探寻博物馆伦理的动态性、流动性和差异性.相较之下,国内对博物馆伦理缺乏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追求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不相符.因此爬梳与勾勒博物馆伦理在西方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下的演进历程,不仅有助于形成对博物馆伦理的系统认知,而且有助于在比较视野下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伦理体系、应对博物馆实践难题、规范博物馆行业发展提供启发.

    西方博物馆伦理专业化差异博物馆伦理

    构建阐释关联性:在国际博物馆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陈曦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与国际博物馆界交流日益密切,出境展览日趋增多,如何在国际博物馆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博物馆研究的时代使命.构建阐释关联性是在国际博物馆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第一,正确认知我国博物馆与境外博物馆各自阐释特点与双方差异,是构建阐释关联性的前提.博物馆需要正确解释这种差异,从而加深对自身及彼此文化特色的理解.第二,出境展览需跨文化讲故事,因此深入探索与理解中外阐释差异的文化渊源,是构建阐释关联性的基础.第三,与国际博物馆合作策展,有效做到优势互补,以具有关联性的阐释方式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文物出境展览博物馆文化差异阐释差异阐释关联性

    论方士庶《白鹿泉图》的创作特点及绘画风格

    陈雨菲
    181-185,后插7-后插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士庶是清前期活跃于扬州地区的著名山水画家,他的创作受清初"四王"正统山水影响颇深,以摹古风格为主.其晚年的纪游山水《白鹿泉图》描绘了南京栖霞山的深秋景致,画中融合了写实与摹古写意,反映了画家对于"四王"画风的反思,同时也为栖霞山的景观变迁和方士庶对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的追摹提供了重要案例.

    方士庶山水画栖霞山《白鹿泉图》沈周

    《东南文化》2024年第1-6期总目录

    186-190页

    外文摘要

    191-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