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樊代明

半月刊

1000-2790

edjfmmu@fmmu.edu.cn

029-84774674

710033

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第四军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和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半月刊,A4开本,105g铜版纸印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2790,国际刊名代码CODEN DJDXEG,邮发代号52-86;属我国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已进入著名国际检索系统。如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本学报多次被评为国家、军队优秀,在建国50周年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E-钙粘蛋白基因多态性与陕西地区食管癌的关联研究

    朱少君张力张伟李艳红...
    1978-1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DH1基因启动子区C-160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218例ESCC和218名健康对照者的CDH1 C-160A SNP分布情况.结果:ESCC组的CDH1基因启动子区C-160A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吸烟状况分层分析发现,CDH1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在吸烟及非吸烟的患者和健康个体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层分析表明,CDH1基因多态性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CDH1C-160A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无关.结论:CDH1C-160A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与ESCC的发生和发展相关,CDH1C-160A多态性与ESCC患者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无关.

    食管癌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疾病易感性

    子宫颈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张红菊马真胜荆茹李雪...
    1981-1981页

    子宫颈癌糖尿病围手术期

    健康成人甲状腺结节4306例患病情况调查

    刘星君滕卫平施秉银魏丹国...
    1982-1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健康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结节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等的关系.方法:对既往无甲状腺手术史的健康成人4306例行甲状腺超声检测并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结果:在无甲状腺手术史的健康人群4306例中,共发现甲状腺结节675例,检出率15.7%.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女性在31~60岁组中结节患病率高于男性.不同TSH及TGAb水平下,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无明显差异.检出结节以直径小于1cm的小结节(77%)和单发结节(70%)为主.随年龄增加,大结节及多发结节所占比例增加,但结节大小、数目与性别无关.对70例直径大于1 cm的结节患者行甲状腺细针穿刺,其中3例诊断为甲状腺癌,经手术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论: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多数为触不到的小结节,女性多于男性,结节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恶性率低.

    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超声

    肝外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秦兴雷王作仁薛焕洲马炜...
    1985-1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EHCC)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01/2003-12收治的128例EHCC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选择对EHCC切除术后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107例施行了外科手术,21例非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47例,姑息性切除12例,内或外引流术45例,探查性手术3例.EHCC整体生存率1,3,5 a生存率分别为52.8%,27.2%,11.9%.其中根治性切除1,3,5 a生存率分别为72.4%,44.7%,22.7%;姑息性切除1,3,5 a生存率分别为54.5%,27.3%,9.1%,无5 a存活者.引流组1,3,5 a生存率分别为32.1%,17.2%,8.6%,无4a存活者.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内或外引流组及非手术组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显著(log-rank test,P<0.001).肿瘤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脏浸润、胰腺浸润、切缘癌残留、手术切除方式7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EHCC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淋巴结转移、切缘癌残留是EHC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外胆管癌外科手术预后

    多种肿瘤相关抗原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

    任鹏飞刘会娟闫平平代丽萍...
    1989-1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14种肿瘤相关抗原(TAAs)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153例正常对照血清内的14种TAAs的抗体,利用流行病学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评价TA-As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单个TAA检测的灵敏度在13.0%~32.2%之间,联合8种TAAs检测其灵敏度增加到72.2%,特异度达到91.2%,阳性似然比为8.49,阴性似然比为0.304,阳性预测值为86.5%,阴性预测值为81.4%,Kappa值为0.65.结论:利用8种TAAs(cyclinE,Koc,IMP1,cIAP,p62,p16,cyclinB1,Calnuc)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TAAs联合检测作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肝细胞癌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诊断试验评价

    心血管疾病易感基因SNPs在中国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

    唐敏戴勇蔡晓钟田小园...
    1993-1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中国人群中16个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T)候选基因的基因型和单体型分布情况及与EHT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Phase v 2.1单体型分析软件,检测和分析140例EHT患者和400例健康对照者16个心血管疾病易感基因的基因型和单体型.结果:EHT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AGT235,ApoBXall和ACEAlu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且ACEAlu在不同等级的高血压中的分布亦具有显著差异(P<0.05).人群中共有918种单体型,单体型MIEG+-C3CC在两组间分布差异分析,P=0.052.结论:AGT235M,ACAluD和ApoBXall+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有关.

    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单体型原发性高血压

    甲状腺内胎儿微嵌合体在产后Graves病发病的影响

    蒲丹郭辉何岚马爱群...
    1996-1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内胎儿微嵌合体对女性产后Graves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选用Y染色体α卫星区特异性DNA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4例GD和1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甲状腺石蜡标本中的胎儿嵌合体的存在.结果:24例产后GD患者甲状腺标本中13例发现存在着Y染色体,10例甲状腺腺瘤对照组中仅2例存在有Y染色体.两组间胎儿微嵌合体的出现率存在显著性差异(54.2% us20%,P<0.05).比较GD患者中胎儿嵌合体阳性和阴性病例的的临床资料,显示胎儿嵌合体阳性组患者的妊娠次数(平均2.77 ±0.38次)显著多于胎儿微嵌合体阴性组(平均1.36±0.27次)(P<0.05).结论:胎儿微嵌合体在GD患者甲状腺内出现的机率的确较非AITD的患者更高,提示胎儿微嵌合体可能参与产后GD的发生.

    Graves病胎儿微嵌合体产后

    输液不良反应88例治疗与对策

    赵慧霞
    1998-1998页

    输液不良反应药物配伍

    甘肃省裕固族人群ACAT2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马慧元马丽雅王楠巴战生...
    1999-2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甘肃省裕固族人群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ACAT2)基因734C/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裕同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2例,对照组112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技术分析ACAT2基因第7外显子734C/T多态性,同时测定血脂水平.结果:ACAT2基因734C/T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44,P=0.103),而高血压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25,P=0.045).高血压组各基因型之间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34 T等位基因可能具有减少裕固族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的作用.ACAT2-734C/T基因多态性与裕固族高血压患者空腹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原发性高血压ACAT2基因多态性血脂裕固族

    睡眠剥夺后静息状态下前扣带回功能连接模式的改变

    叶恩茂邵永聪毕国华马林...
    2002-2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模式的影响.方法:对14名健康男性大学生进行两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第1次扫描在正常睡眠清醒后12 h完成,第2次扫描于睡眠剥夺36 h后完成.选取前扣带回为种子区域进行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分析.结果:睡眠剥夺后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有顶叶皮层、岛叶、颞叶等,下降的脑区有丘脑.结论:清醒状态的维持主要由丘脑等皮层下区域负责,机体的默认网络系统在睡眠剥夺后功能连接增强,反映了默认网络系统功能的一致变化,这与机体的注意、抑制功能的下降及清醒状态的下降相关.

    睡眠剥夺功能磁共振成像前扣带回功能连接默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