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营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动物营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卢德勋

月刊

1006-267X

yyxb@cau.edu.cn

010-62817823,6273453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区动科动医大楼153室

动物营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动物营养学报》办刊宗旨为报道反映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以及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各领域未公开发表或未出版过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和简报,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牛至精油对平凉红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白云鹏张瑞吴建平张科...
    5778-5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精油对平凉红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12月龄左右、体重为(270.47±16.26)kg的健康平凉红牛(阉牛)27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9头),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L组)、20 g/(d·头)(H组)牛至精油.饲喂404 d(预试期14 d,正试期390 d,每30 d为1个阶段).结果表明:1)L组、H组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CON组(P<0.05),L组、H组的ADG分别达到了0.80、0.84 kg/d,较CON组分别提高了15.94%、21.74%;同时,与CON组相比,L组和H组的料重比(F/G)分别降低了9.33%、16.04%,且各组间显著差异(P<0.05).2)L组和H组的蹄重、骨重、净肉重显著高于CON组(P<0.05).3)H组的胴体后腿长显著高于CON组(P<0.05),L组的胴体后腿宽、肋侧厚显著高于CON组(P<0.05).4)总体来看,随着排酸时间的延长,各组肌肉pH、滴水损失、剪切力呈下降趋势,失水率、蒸煮损失、大理石花纹评分呈上升趋势.排酸0~48 h时L组和H组的pH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排酸72 h时H组的pH显著低于CON组(P<0.05);排酸48 h时L组和H组的失水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排酸0~24 h时H组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CON组(P<0.05);排酸0~48 h时L组和H组的剪切力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整个排酸期间,各组滴水损失和大理石花纹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H组的熟肉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5)L组、H组每头牛分别比CON组多盈利1009.73、986.08元.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或20 g/(d·头)牛至精油均对平凉红牛育肥性能有促进作用.综合考虑,在生产实践中平凉红牛饲粮中添加10 g/(d·头)牛至精油最佳.

    牛至精油平凉红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胴体性状肉品质

    植物多糖和葛根素对舍饲山羊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

    胡亦清郭贝贝杨明睿陈蓉蓉...
    5788-5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植物多糖和葛根素对舍饲山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30只4月龄雌性川中黑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多糖组和葛根素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的植物多糖和0.04%的葛根素.试验期为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多糖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而葛根素组上述指标则无显著差异(P>0.05);多糖组和葛根素组山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多糖组血清尿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多糖组和葛根素组肌肉黄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葛根素组肌肉剪切力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植物多糖可促进舍饲山羊养分代谢,改善生长性能;葛根素可改善舍饲山羊羊肉品质,但在生长性能等方面无显著改善效果.

    植物多糖葛根素舍饲山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肉品质

    基于cytb引物的鱼粉原料鱼组成分子鉴定方法

    周萌詹燕航刘振宇梁日深...
    5795-5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灵敏、准确、简便的分子鉴定方法,实现对鱼粉中原料鱼组成的鉴定.采用cytb和16S rDNA 2对引物,分别对9种海、淡水鱼和7种商品鱼粉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后发现,cytb较16S rDNA引物可获得良好的扩增效果,各样品中均出现较清晰明亮的目的条带.将cytb引物扩增鱼粉基因组DNA得到的目的片段分别连接到克隆载体pMD19⁃T,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后,挑取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N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7种商品鱼粉中共鉴定到33个鱼类物种,主要包括鳀属(Engraulis)、圆鲹属(De⁃capterus)、沙丁鱼属(Sardina)、竹荚鱼属(Trachurus)、油鲱属(Brevoortia)及罗非鱼属(Tilapia)的各种鱼类,种类数量远超产品标签所示鱼种范围.为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重复以上步骤,对2种添加已知鱼种的自配鱼粉进行了验证性鉴定,鉴定结果与试验设计吻合.综上可知,基于cytb引物的分子鉴定技术可实现鱼粉中原料鱼组成的鉴定,鉴定结果将为鱼粉质量的准确判断提供丰富信息.

    鱼粉原料鱼cytb引物分子鉴定

    饲料糖脂比对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吴凡田娟喻丽娟蒋明...
    5805-5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脂比对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糖脂比分别为1.59、2.41、3.68、5.72、10.16、22.79的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将360尾吉富罗非鱼[(79.76±1.93)g]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糖脂比为3.68、5.72和10.1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和22.79组(P<0.05).糖脂比为3.68和5.72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10.16和22.79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脏体比、肝体比和肠系膜脂肪指数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2.41、3.68和5.72组(P<0.05).2)糖脂比为22.79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2.41、3.68和5.72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肝脏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3.68和5.72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2.41和3.68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3.68、5.72和10.16组(P<0.05).3)糖脂比为10.16和22.79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和2.41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糖脂比为1.59、2.41、3.68和5.72组(P<0.05).糖脂比为22.79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糖脂比为1.59、2.41、3.68、5.72和10.16组(P<0.05).分别利用二次回归分析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与饲料糖和粗脂肪水平的相关性,得到饲料中适宜糖脂比分别为5.84和4.95.由此可见,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适宜糖脂比为4.95~5.84.

    吉富罗非鱼糖脂比生长体组成生化指标

    大菱鲆胆汁和血浆中的胆汁酸轮廓分析

    姚婷韦娴薛敏孙宝忠...
    5816-5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解析大菱鲆胆汁和血浆中的胆汁酸谱,明确2种组织中胆汁酸种类和含量,为鱼类胆汁酸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依据.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配合内标校正,建立了鱼胆汁和血浆中30种胆汁酸的定性定量方法,并对大菱鲆胆汁和血浆进行了胆汁酸谱分析.该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够满足生物样品中胆汁酸的分析要求.结果表明:在大菱鲆胆汁中检测到6种初级胆汁酸和4种次级胆汁酸,其中初级胆汁酸种类按其含量高低排列分别为牛磺胆酸(TCA)、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胆酸(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甘氨胆酸(GCA)和鹅去氧胆酸(CDCA),次级胆汁酸按其含量高低排列分别为牛磺 β鼠胆酸(TβMCA)、牛磺 ω 鼠胆酸(TωMCA)、葡糖石胆酸(GLCA)和甘氨鹅胆酸(GHCA).在大菱鲆血浆中检测到较低含量的5种初级胆汁酸和3种次级胆汁酸.其中初级胆汁酸的种类有CA、CDCA、GCDCA、TCA、TCDCA,次级胆汁酸为鼠胆酸(ωMCA)和TωMCA.本研究首次在鱼体内发现了ωMCA的存在,并为其他鱼类胆汁酸轮廓鉴定分析提供了参考方法,丰富了鱼类胆汁酸谱库,为后续利用胆汁酸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数据依据.

    胆汁酸胆汁血浆大菱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杜仲皮、叶对草鱼生长、肌肉品质及胶原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航徐禛谭素梅李小勤...
    5827-5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杜仲对草鱼生长、肌肉品质和胶原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59.7±0.3)g的草鱼162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其他2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0 g/kg的杜仲皮(EB)和40 g/kg杜仲叶(EL).饲养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EB和EL组的增重率分别为293.4%、300.0%,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38%、5.71%(P<0.05),饲料系数分别显著降低0.06、0.10(P<0.05).与对照组相比,EB和EL组的肌肉钙、总胶原蛋白和热不溶性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EB和EL显著提高了肌肉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指数(P<0.05).此外,饲料中添加EB和EL还显著降低了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P<0.05).在胶原蛋白相关基因表达方面,EB和EL显著上调了肌肉Ⅰ型胶原蛋白α1(COL1A1)、Ⅰ型胶原蛋白α2(COL1A2)和赖氨酸氧化酶(LOX)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下调了肌肉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此外,EL组的肌肉脯氨酸羟化酶(PHD)基因相对表达量也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EB和EL可以改善草鱼生长性能,降低脂肪沉积,并通过上调胶原蛋白合成相关基因和降低胶原蛋白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提高肌肉胶原蛋白含量.

    草鱼杜仲皮杜仲叶生长肌肉品质胶原蛋白相关基因

    饲料脂肪水平对洞庭青鲫幼鱼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类延菊晏锦唐忠天邹超霞...
    5839-5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 var.Dongtingking)幼鱼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将健康且体重均匀的240尾洞庭青鲫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以鱼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等为蛋白质源,菜籽油和豆油(1:1)为脂肪源,配制4种等氮不等脂的试验饲料,各组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0、4%、8%、12%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12%脂肪水平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及特定增长率(SGR)显著高于0和4%脂肪水平组(P<0.05).2)12%脂肪水平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0和4%脂肪水平组(P<0.05),12%脂肪水平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0脂肪水平组(P<0.05).3)0和4%脂肪水平组肌肉铁含量显著高于8%和12%脂肪水平组(P<0.05),0脂肪水平组肌肉镁含量显著高于8%脂肪水平组(P<0.05).4)12%脂肪水平组的肌肉多不饱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0脂肪水平组(P<0.05),12%脂肪水平组的肌肉中C18:2n6、n⁃6 PUFA含量及n⁃6/n⁃3 PUFA显著高于0和4%脂肪水平组(P<0.05),0脂肪水平组的肌肉中C16:0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8%和12%脂肪水平组(P<0.05).5)0脂肪水平组肌肉中非必需氨基酸和风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喂高脂肪水平(12%)饲料的洞庭青鲫幼鱼虽获得较好的生长效果,但其肉品质有所下降.

    洞庭青鲫脂肪水平生长性能肉品质

    氨基酸经雷帕霉素靶蛋白和氨基酸应答信号通路提高团头鲂幼鱼对棉籽粕和菜籽粕的利用

    陈倩周群兰戈贤平叶伦哲...
    5850-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对棉籽粕和菜籽粕的利用,分别配制以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的鱼粉饲料(对照),以棉籽粕和菜籽粕为主要蛋白质源的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在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使其至鱼粉饲料水平的棉籽粕+氨基酸饲料和菜籽粕+氨基酸饲料.5种试验饲料等氮等脂(粗蛋白质含量31.1%,粗脂肪含量7.6%).以450尾初始体重为(19.67±3.89)g的团头鲂幼鱼为对象,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与鱼粉组相比,棉籽粕组和菜籽粕组的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后,WGR和PER显著升高(P<0.05),FCR则显著降低(P<0.05).2)各组团头鲂幼鱼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棉籽粕组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菜籽粕组肠道中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淀粉酶与蛋白酶活性与鱼粉组差异不显著(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使肠道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显著提高了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而棉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则显著降低了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4)鱼粉组肠道中小肽转运体1(Pep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棉籽粕组和菜籽粕组肝脏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蛋白激酶B(AKT)、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2(4E⁃BP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后肝脏中IGF⁃1、AKT、4E⁃BP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肝脏中雷帕霉素靶蛋白(TO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5)棉籽粕组肝脏中激活转录因子3(AFT3)和激活转录因子4(ATF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菜籽粕组则与鱼粉组差异不显著(P>0.05);棉籽粕饲料和菜籽粕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后肝脏中AFT3和ATF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肝脏中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以棉籽粕或菜籽粕为主要蛋白质源的饲料中添加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可提高团头鲂幼鱼肝脏的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肝脏中AA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团头鲂幼鱼对棉籽粕和菜籽粕的利用率.

    团头鲂氨基酸TOR信号通路AAR信号通路生长饲料利用率

    壳寡糖对克氏原螯虾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结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

    张诗雨谢梦琪许荔立吴志新...
    5864-5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壳寡糖(COS)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结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抗病力的影响.选用240尾初始体重为(17.39±1.20)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各组分别饲喂添加0(C0组)、200(C200组)、400(C400组)和800 mg/kg(C800组)壳寡糖的试验饲料.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C200组和C800组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C200组、C400组和C800组的肠道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及肝胰腺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0组(P<0.05),C200组和C400组的肝胰腺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2)C200组的Simps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及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C0组(P<0.05).与C0组相比,C200组、C400组和C800组的肠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有所下降,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均有所上升;各组肠道中相对丰度较高且共有的菌属有红细菌属(Rhodobacter)、乳球菌属(Lactococcu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3)C400组和C800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C400组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C200组、C400组和C800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低于C0组(P<0.05).4)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攻毒第7天,克氏原螯虾的累积死亡率随着饲料中壳寡糖添加水平的增加而下降.其中,C400组和C800组的累积死亡率相较于C0组分别降低了42.10%和57.89%.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壳寡糖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消化酶活性,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并提高抗WSSV感染的能力.

    壳寡糖克氏原螯虾消化酶肠道菌群抗病力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幼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免疫器官及肉品质的影响

    冯国亮曹亮詹海杰郑建婷...
    5875-5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酸化剂对断奶幼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免疫器官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0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35日龄断奶伊拉肉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60只兔.试验设2个对照组,对照1组为空白对照组,对照2组为抗生素对照组;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Ⅰ组)、0.2%(Ⅱ组)、0.3%(Ⅲ组)复合酸的试验饲粮.预试期5 d,正试期22 d.结果表明:1)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酸化剂对各组试验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及腹泻频率、死亡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复合酸化剂添加水平的增加,平均日增重有增加的趋势(P=0.0564);与对照1组相比,添加复合酸化剂有降低腹泻频率的趋势(P=0.0518).2)Ⅱ组、Ⅲ组能量、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2组(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以对照2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1组与Ⅱ组(P<0.05),与Ⅰ组、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Ⅲ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2组与Ⅰ组(P<0.01),与对照1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粗灰分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1组(P<0.01),与对照2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复合酸化剂对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1组相比,添加复合酸化剂有提高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趋势(P=0.0833).3)添加复合酸化剂对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4)Ⅱ组、Ⅲ组胸腺重显著低于对照2组(P<0.05),与对照1组差异不显著(P>0.05);胸腺指数以对照2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1组、Ⅲ组(P<0.05);Ⅰ组、Ⅱ组胸腺指数与2个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酸化剂对其他免疫器官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本试验各项指标,断奶幼兔饲粮中适宜的复合酸化剂添加水平为0.3%.

    断奶幼兔复合酸化剂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免疫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