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学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学教育科学
大学教育科学

章兢

双月刊

1672-0717

dxjy8821123@yahoo.com.cn

0731-88821123

410082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

大学教育科学/Journ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向全国教育科研人员、教育实践工作者征稿。欢迎具有创见性、学术性、指导性的高水平论文,特别欢迎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论文。办刊宗旨为: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介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学术思想和成果,推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南教育合作的全球图景、关键议题和中国行动

    刘宝存庞若洋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南南教育合作持续深化,呈现出多层次合作格局逐步成形、合作模式与渠道持续优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一系列代表南方国家在教育领域重大关切的关键议题,包括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公平包容的全球知识生产体系、深化南南合作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助推"全球南方"教育数字化转型等,这些也是南南教育合作的重点方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南南教育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强化自身责任担当,具体路径包括:增量与提质并重,提升对外教育援助的规模与效力;深化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合作,弥补"全球南方"人才缺口;加强科研合作与理论研究,提升"全球南方"整体知识产出水平;以全球倡议为理念遵循,推动建设更为公平的全球教育秩序.

    南南教育合作全球南方关键议题中国行动

    面向2035:基于我国学龄人口变动的高等教育资源需求预测及配置策略

    任增元高静陶禹廷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确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分析我国从现在到2035年前后的学龄人口状况以及相应的资源政策和发展规划.基于官方数据对我国2024-2040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和资源配置情况进行预测发现,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将呈现倒"U"形发展趋势,社会对办学资源的需求不再是单调递增,高等教育资源的调配任务将比以往更加艰巨.按照预测,2035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将出现资源需求波峰,波峰期相对于2023年需要增加108.33万名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而到2040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需求将减少83.75万人,高等教育总投入将减少6461.34亿元,高校校舍建筑面积需求将减少53652万平方米,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需求将减少877.56亿元.基于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动态需求,可采用以下优化路径:"生源充足时期"应抓住历史机遇,做好高等教育多样化改革试验;"持续攀升时期"应多措并举保持原有特色与缓解供需矛盾;"急剧缩减时期"应落实精简优化的战略方针,通过充分挖掘高校自身人才培养潜力、适时缩减办学规模等方式来积极应对未来人口之变;"战略机遇时期"应瞄准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进行资源配置,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等重大关系.

    人口变动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中国教育学"概念的三重意涵:"在中国""中国化"与"中国创"

    王天健杨创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育学"概念至少包含"在中国""中国化"与"中国创"三重意涵."在中国"意涵源于教育学的国别视角,指称我国早期教育学以转译、模仿为主的发展阶段,是以"在场"为特征的"中国教育学";"中国化"意涵基于教育学的话语意义,意指我国教育学以汉语语言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立场,对西方教育学解构、阐释和本土化的发展阶段,是以"转化"为特征的"中国教育学";"中国创"意涵以孕育"创见"为应然目标,指向只有基于中国视域与中国经验才能产生的、对世界教育学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和独特贡献的"中国教育学".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学派体系"构成的创新性"中国教育学",为世界教育学发展提供了"中国立场"与"中国声音".

    教育学中国教育学国别教育学教育学中国化原创教育学

    教育学类本科专业教材的"顽疾""病理"与"医治"

    张斌贤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四十多年教育学类本科专业教材建设在取得多方面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知识性有余而学术性不足,教材仅介绍单方面知识而忽视不同观点的呈现,教材编写注重提供结论而轻视论证,教材编写缺乏专业性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教育学在中国发展的特殊经历造成的教材编写经验的不足和积淀的匮乏、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重科研而轻教学、重著作而轻教材的弊端.解决上述问题,须着力于更新本科教育的观念,深刻认识教材编写和建设在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教材编写的专业化水平,在教材编写中充分反映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教育学类本科专业教材编写存在问题问题成因改革路径

    数智时代高校微专业的内涵特征、建设机制与推进路径

    黄昕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具有交叉融合能力、适应快速迭代社会分工的高素质数智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以现代数智技术为依托,聚焦岗位核心技能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创新性地推进微专业建设,是实现数智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数智时代高校推进微专业建设,需根据其专业设置的前沿性、培养体系的动态性、学科交叉的融合性、综合训练的实践性、修读方式的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强化微专业跨学科学习要求、教学资源协同与共享、人才培养质量管控等三个方面的建设机制,并紧扣"数智+"时代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采取优化总体顶层设计、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优质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共享平台、建优实验实践环境、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等举措,提高微专业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

    数智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微专业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融合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决策机制探讨

    许航孙绵涛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决策机制是地方高校对新专业设置问题做出决断时,决策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其运行逻辑是:为了实现决策目标,决策主体从制定和完善备选专业设置方案,到运用决策标准和方法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和排序,并在群体共识的基础上选定新专业的过程.在专业设置决策机制运行过程中,由于对决策目标的认识出现偏差,以及决策主体缺位、决策备选方案内容阙如、决策标准和方法科学性不足等问题,专业设置决策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完善这一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决策目标及其与其他决策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决策主体的参与方式和权力分配,制定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备选专业设置方案,并提升决策标准与方法的科学性.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决策机制决策要素运行逻辑

    现代化的教育需要怎样的经费投入规模与结构——基于1995—2018年OECD国家的数据分析

    刘盎叶亚平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与结构反映了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水平.通过对1995—2018年间《教育概览:OECD指标》教育经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1995—2018年间OECD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规模相对稳定,占各国GDP比例均值稳定在5%左右;OECD国家的公共教育投入占政府公共支出比例在10.5%左右;国家间经费投入类型有所不同,公共投入和社会投入有差距,有70%以上的OECD国家以公共投入为主;不同层级教育经费投入有差异,中小学教育阶段公共投入占比最高,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投入占比相较于中小学阶段更大.相比之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占GDP4%左右,仍低于OECD国家均值约1个百分点,公共教育投入占政府公共支出比例在15%,投入结构以公共投入为主.面对教育现代化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未来我国各级政府需要构建起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和政策支持以确保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不断增长,逐步提高社会投入规模与占比,特别是逐步提高高等教育阶段多主体的成本分担比例.

    教育现代化经费规模经费结构政府投入社会投入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十年:行动逻辑、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单春艳杨友露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十年来,我国以顶层政策设计为统领,形成教育互联互通机制框架;以高校为主阵场,打造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先行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快创建"一带一路"人才中心;以国际性教育事务为中介,深度重塑全球教育治理新格局;以国际人文交流为铺垫,丰富"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内涵."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是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显现,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重塑全球教育治理格局的有效抓手,是构筑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方案和中国话语体系,具有统一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特征.面向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走实走远,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凝聚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多边高等教育治理格局,融合升级区域性高等教育开放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共建国家

    欧盟高等教育微证书项目:现实动因、运行体系与保障机制

    赵志群刘丹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证书项目是欧盟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为了弥补传统学位教育技能不足、适应劳动技能提升和再培训的需求、满足微型学习成果认证的需求,欧盟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运行体系.整体而言,欧盟微证书项目的保障机制为:统一关键信息标准,提升微证书透明度;完善质量保障制度,增强微证书公信力;用学分代表工作量,使学习成果可衡量;建立数字化存储平台,支持微证书可流通.借鉴欧盟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微证书项目实施:一是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加强学分积累和转换;二是管理高等教育慕课平台,推动在线课程认证;三是倡导企业提供技能培训,为员工开发微证书;四是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证书存储平台.

    教育数字化微证书资格认证学习成果认证终身学习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样态创新及治理机制

    焦磊余宜荣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整合既有单一学科组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普遍设置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并进行样态创新,遵循"校内联合"和"校际联合"两种路径,衍生出大学校内矩阵式和大学校际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其中大学校内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涵盖"学院-学院"矩阵、"校级科研机构-学院"矩阵两种样态.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横纵交错的组织结构特征决定了完备的治理机制不可或缺,涉及以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治理目标、跨学科与跨界共治的治理结构、多元利益主体协商的治理方式和"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四个维度.据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着力推进多样态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吸纳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优化治理方式,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跨学科研究组织矩阵组织治理机制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