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赵素文

双月刊

1673-9884

0591-83780448 83781832

350025

福州市西门梦山路73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教育非均衡发展及其与经济的适配性研究

    陈希言祁新华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发展的区域协调与均衡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根据 2000、2005、2010、2015、2019 年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论文运用标准化处理、等权重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面板回归模型,对中国教育非均衡发展及其与经济的适配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 年—2019 年我国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呈现类S型波动上升趋势,整体呈现出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延伸的趋势,局部地区表现为上升型和下降型;从空间分布来看,中东部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总体高于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趋于协调,但有非均衡发展态势.(2)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教育投入能力对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具有正向影响效应,而城乡差距有负面影响效应.

    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经济适配性面板回归

    探寻数字时代教育理想的人文精神——美国20世纪中叶"学校消亡论"的当代教育价值回归

    王飞杨宝忠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使优质教育资源传播更加便捷,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产生重要冲击.这不禁使人想起美国 20 世纪中叶"学校消亡论"的思潮,其渴望人的自由和解放,不受制度和专门化的束缚,是对教育人文精神的呼唤.数字时代的数据测评介入,追求数字科学主宰与教育的可确定性,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重新探讨数字时代下的"学校消亡论"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和超越,从"学校消亡论"这一思潮的批判性分析重审其主张,赋予教育人文关怀,变革教育制度,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解放教育",重拾教育理想,唤起教育人文主义精神,回归教育价值的本真.

    数字时代教育理想人文精神"学校消亡论"

    党建引领下的"入职期"党员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探析

    何泽雁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职期"党员教师处于求生和发展阶段,更关注教学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提升.当前,"入职期"党员教师参与党建和师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党建和师德建设的实效性不足.文章基于福建省"入职期"党员教师个别深度访谈,分析问题和原因,并从厘清党建与师德关系,明确建设目标、开展针对教育、确立师德教育内容和做好实践融合等方面探讨党建引领下的"入职期"党员教师师德建设策略.

    党建师德建设入职期党员教师

    "他者性教育"哲学视角下的乡村教师培训:问题与改进

    林娥梁美凤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乡村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培训依然呈现低效化情况.以"他者性教育"哲学思想为研究视角,基于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审视当前的乡村教师培训,发现存在控制型问责下的"为他"责任异化、城市经验取向下的乡村"他异性"遮蔽、施训者单向输出下的"他者"入场受限等问题.为此,乡村教师培训应优化问责制度,重申"为他"责任;融入乡土元素,回应乡村"他异性";创设回应机会和环境,引导"他者"入场.

    乡村教师教师培训"他者性教育"田野调查

    用户画像概念运用于"下沉式"培训项目的探索

    吴泽龙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沉式"培训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乡村教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的普及性、普惠性师资培训.当前乡村教师培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集中精力解决培训目标定位模糊、内容针对性不强等主要矛盾,充分发挥精准化培训模式的作用.根据成人学习和乡村教师培训的特征要求,结合用户画像技术,以F省"下沉式"培训项目数据为支撑,形成教师画像,围绕优化培训供给,提高培训质量,以期在乡村教师培训的探索与实践中,构建"下沉式"精准培训模式.

    下沉式用户画像教师画像精准培训培训模式

    数智时代生涯教育学生学习力评价的逻辑转向与路径创新

    许启祥吴晓英
    63-6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力与决策素养的养成是数智时代生涯教育领域的核心目标,高质量的学习力评价能发挥对教与学的引领、激励、诊断与发展价值.当前生涯学习力评价存在诸多诟病:内容上,评价目标的价值缺失或模糊不清,重形式对象而轻实质对象,重静态内容而轻动态运作;方法上有隐形硬伤与无序遵行并存的特征;流程上有元评价的缺失或不作为等景象,生涯教育学习力评价面临创新性发展的诉求.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路径,故生涯教育学习力评价有待在理论上做到价值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四维"转向,实践上做到目标、对象、内容、流程和方法上的"五维"转化,以实现新时代生涯教育学习力评价方法的创新性发展.

    数智时代生涯教育学习力评价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指向

    陈思慧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命题是强化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手段,命题应当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目前,落实立德树人的命题数量不够丰富、题型相对单一且与情境的关联性不足,现有考试评价体系的范围有待拓展.命题者应当增加相关命题数量,创设贴近生活的命题情境,增强命题综合性和实践性,完善命题类型和提问方式,拓展考试评价范围.同时,命题者要贯彻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依据学科和学段特点决定命题的德育侧重点,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立德树人考试评价命题考试

    内疚的道德养成作用及其德育引导探析

    黄绪涛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疚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养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为个体道德养成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帮助个体直面与反省道德自我,明晰道德养成的着力点;亦可以纠正错误行为,强化道德习惯,提升个体道德养成自觉性.基于内疚的特征及其过度、恰当和不及的三种状态,道德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引导方式,秉持"对事不对人"的引导原则,重视教育者自身"内疚素养"建设,以充分发挥内疚的作用与价值.

    内疚道德教育道德情感道德养成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黄咸书王兴中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对讲好中国故事进行重要阐述,并身体力行地担当"中国故事第一讲解人".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中国故事"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内容、目标、方法上有着内在契合性,践行着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要求、价值引领、实践密码.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是优化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进一步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高校学生党建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福建省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张志忠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统领和灵魂,党建测评是其中的重要系统工程.然而,现有测评体系存在定量分析不够、与教育管理实践融合性不够、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与数量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应关注高校学生党建评价过程,注重在大时代背景下分析、探索多学科研究方法,以期更加精准客观地探索建立一套可执行、可量化、可监督、可评价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基于福建省 10 所高校问卷调查,经理论研究学者、高校政工干部和党建工作干部的通力协作,选取人口学特征和 28 个二级指标,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注重考测评实效与结果应用.

    高校学生党建测评指标体系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