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李明

双月刊

1674-6929

jmdt@vip.163.com

020-28098414,32290177

510620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祥龙大厦10-11楼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报道国内外分子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集前瞻性、权威性、专业性于一身的学术期刊,是我国第一份以分子诊断与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正规科技学术期刊,也是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的学术园地和交流平台,成为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在学术上走向世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Flt-1、PLGF及PAPP-A在子痫前期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宋风丽马丽丽贺笑茜
    24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在子痫前期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子痫前期孕妇151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孕检且结果正常的149名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sFlt-1、PLGF、PAPP-A水平;根据子痫前期严重程度不同将孕妇分为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子痫前期重度组,比较子痫前期不同严重程度孕妇的sFlt-1、PLGF、PAPP-A水平;对比观察组患者不同妊娠结局一般资料、血清sFlt-1、PLGF、PAPP-A变化;进一步纳入多因素二元回归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子痫前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血清PLGF与PAPP-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Flt-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轻度组95例、子痫前期重度组56例,子痫前期重度组PLGF与PAPP-A水平低于子痫前期轻度组,sFlt-1高于子痫前期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117例,不良妊娠组34例,两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sFlt-1、PLGF、PAPP-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BMI、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史、sFlt-1水平升高、PAPP-A水平降低、PLGF水平降低是影响子痫前期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sFlt-1、PLGF、PAPP-A表达呈异常状态,三指标可用于子痫前期的早期诊断.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胎盘生长因子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子痫前期

    血清YKL-40、IL-33、copeptin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冯建双王庆胜谭强毕希乐...
    247-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甲壳质酶蛋白(YKL)-40、白介素-33(IL-33)、和肽素(copeptin)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的重症监护室(CCU)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的血清YKL-40、IL-33、copeptin水平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血清YKL-40、IL-33、copeptin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YKL-40、IL-33、copeptin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的血清YKL-40、IL-33、copeptin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88、5.415、4.534,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YKL-40、IL-33、copeptin水平与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发生呈正相关(r=0.450、0.340、0.274,P均<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YKL-40、IL-33、Copeptin过度表达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YKL-40、IL-33、copeptin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不良预后的效能更高,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0%、81.9%.结论 血清YKL-40、IL-33、copeptin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表达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白介素-33和肽素急性心肌梗死

    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彭超林阳何俐
    251-254,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白介素-4(IL-4)及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水平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8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62例血清固定患者(血清固定组)及126例神经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组)(包括无症状型31例,早期58例,晚期37例).另选取同时期于本院门诊和体检就诊的正常健康者(对照组)80名.比较不同人群、梅毒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化因子CXCL1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联合检测对早期神经梅毒识别的诊断价值.结果 CD4+、CD4+/CD8+值:神经梅毒组<血清固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CXCL13水平:神经梅毒组>血清固定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值:晚期组<早期组<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CXCL13水平:晚期组>早期组>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联合检查灵敏度为89.68%,特异度为91.11%,AUC=0.862(95%CI:0.806-0.933),均高于三指标单一检查(P<0.05).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及趋化因子CXCL13水平变化与神经梅毒患者病情密切联系,三者联合检测度对神经梅毒的早期识别诊断具有更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在神经梅毒病情进展评估及临床指导上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外周血T淋巴细胞IL-4趋化因子CXCL13神经梅毒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对IgA肾病患者尿β2-MG、U-mAlb及α1-MG水平的影响

    郭永力刘维萍穆永芳张彦芬...
    25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治疗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对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及尿液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肾内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9例IgA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泼尼松组(n=43)和联合组(n=46).泼尼松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联合组在泼尼松组基础上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比较两组尿β2-MG、U-mAlb、α1-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尿足细胞蛋白的水平,检测两组肾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尿酸、血红蛋白的差异,统计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尿液β2-MG、U-mAlb、α1-MG、NAG下降,且联合组低于泼尼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尿NPHS1蛋白、Podocin蛋白下降,且联合组低于泼尼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EGF、TGF-β1、TGF-α下降,且联合组低于泼尼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cr、BUN、24hU-TP、eGFR下降,且联合组24hU-TP、eGFR下降后水平低于泼尼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IgA肾病可保护患者足细胞,减轻肾损伤,提高疗效.

    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IgA肾病足细胞肾损伤

    术前IL-17A、CAR联合检测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

    金晓莉沈启云冯玉静赵静文...
    260-263,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术前白介素-17A(IL-17A),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联合检测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于北京市通州妇幼保健院接受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28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谵妄组(n=74)与非谵妄组(n=209).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IL-17A、CAR联合检测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谵妄的预测效能.结果 老年全麻术后发生谵妄与未发生谵妄患者年龄、复苏时间、术中出血量、ASA分级、有无饮酒史、ASA分级、有无使用镇静药、血清白蛋白、Hb、IL-17A、CRP及CA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t=2.134、3.535、6.608、8.944、4.679、11.097、5.786、2.086、6.409、17.066、13.94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中出血量、有无使用镇静剂、血清白蛋白、IL-17A、CRP、CAP水平为老年患者全麻术后是否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IL-17A、CAP、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0.959、0.984(P<0.05),敏感度分别为0.716、0.932、0.959,特异性分别为0.837、0.880、0.943.结论 术前IL-17A与CAP水平影响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谵妄的发生,单项及联合检测均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谵妄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白介素-17A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老年患者全麻手术后谵妄

    cTCD、cTTE、cTEE对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诊断价值

    韩淑杰郑玉江苏芳慧
    264-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对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RL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6例疑似PFO-RL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CD、cTTE、cTEE检查,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cTCD、cTTE、cTEE对PFO-RLS的诊断效能.结果 TEE检查PFO-RLS的阳性率为94.44%(204/216);以TEE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cTC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1%、66.67%;cTT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9%、75.00%;cTE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02%、83.33%.cTEE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高于c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1、4.995,P<0.05);cTEE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高于c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8、4.514,P<0.05);cTTE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高于c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33、16.301,P<0.05).结论 cTCD、cTTE、cTEE均可诊断PFO-RLS,cTEE的诊断价值最高.

    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

    循环肿瘤细胞与乳腺癌临床特征及疗效评估的相关性

    华建峰刘瑶蒋浏馨丁渡山...
    269-272,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循环肿瘤细胞(CTCs)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在乳腺癌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到2022年11月之间在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就诊的3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和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应用阴性富集和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mFISH)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TCs的数量,分析CTCs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治疗前后CTCs计数的差异.结果 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后CTCs阳性率分别为87.2%和84.6%,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均未检出CTCs.TNM分期Ⅲ~Ⅳ期患者CTCs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8,P=0.047);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CTCs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69,P=0.007).39例患者在治疗后,有4例出现病情进展,30例疾病稳定,5例部分缓解.疾病进展的患者治疗前后的CTCs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稳定和部分缓解的患者治疗后的CTCs数目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性富集和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的CTCs检出率较高,CTCs检测有助于评估乳腺癌患者的病情,并且对于乳腺癌的疗效监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循环肿瘤细胞乳腺癌阴性富集免疫荧光原位杂交

    外周血CTC、PD-L1及S100A6BP水平对胃癌患者诊断及预后价值

    徐毅唐岩李冬扬
    273-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及钙周期素结合蛋白(S100A6BP)水平对胃癌患者诊断及预后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24例)及预后不良组(58例),选取同期9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所有受试者外周血CTC、PD-L1、S100A6BP水平,评估CTC、PD-L1、S100A6BP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胃癌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CTC、PD-L1及S100A6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PD-L1及S100A6BP三者联合检测对胃癌患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较单一检测高(P<0.05);预后良好者肿瘤直径、CTC、PD-L1、S100A6BP、TNM(Ⅲ~Ⅳ)、中高分化、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3-T4)均较预后不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Ⅰ~Ⅱ)、低度分化、浸润深度(T1-T2)水平较预后不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CTC、PD-L1、S100A6BP是影响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C、PD-L1、S100A6BP单一及联合检测预测胃癌患者预后AUC分别为0.808、0.845、0.874、0.955(P<0.05).结论 CTC、PD-L1、S100A6BP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呈高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三者联合检测对胃癌患者诊断及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胃癌CTCPD-L1S100A6BP

    前因素对不同检测原理的25羟维生素D检测结果的影响

    李敏孙江漫孟祥兆邵燕...
    278-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前因素对不同检测原理的25羟维生素D[25(OH)D]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航天总医院2022年1月住院患者血清和血浆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进行25(OH)D的检测,分析离心温度为室温和4℃、抗凝管和促凝管、采集后立即离心和常温储存8h后离心、离心后常温和2~8℃储存8h这4种因素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使用免疫法检测25(OH)D,室温离心组、使用促凝管采血组、采集后常温放置8 h组的25(OH)D总量高于4℃离心组、抗凝管组、即刻离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8、2.852、3.506,P<0.05),离心后常温储存组的25(OH)D总量高于2~8℃储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3,P>0.05).使用质谱法检测25(OH)D,室温离心组、使用促凝管采血组、采集后常温放置8 h组、离心后常温储存组的25(OH)D总量高于4℃离心组、抗凝管组、即刻离心组、2~8℃储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18、1.995、-1.499、-0.399,P>0.05).结论 前因素对两种不同检测原理的25(OH)D检测结果的影响有差异,日常检测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分析前因素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25羟维生素D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免疫电化学发光法影响因素

    术前血清IL-17A、SUA及修正衰弱指数与妇科肿瘤患者腹腔镜术后谵妄的关系

    马永旺袁蕾时建林
    282-285,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A)、血清尿酸(SUA)及修正衰弱指数与妇科肿瘤患者腹腔镜术后谵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妇科肿瘤切除术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谵妄情况分为术后谵妄组(POD,45例),及非术后谵妄组(NPOD,103例),比较两组术前血清IL-17A、SUA及修正衰弱指数,分析其对POD的预测效能.结果 POD组年龄、苏醒时间、IL-17A、SUA、修正衰弱指数水平较NPOD组高,清蛋白水平较NPOD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1、19.818、6.264、6.218、28.617、9.470,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苏醒时间、IL-17A、SUA、修正衰弱指数为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清蛋白为术后谵妄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IL-17A、SUA、修正衰弱指数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妇科肿瘤患者腹腔镜PO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5、0.835、0.876、0.933,三者联合预测优于单一预测(P<0.05).结论 POD患者IL-17A、SUA、修正衰弱指数水平均升高,且IL-17A、SUA、修正衰弱指数均为POD的相关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妇科肿瘤患者腹腔镜PO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白细胞介素17血清尿酸修正衰弱指数术后谵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