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李明

双月刊

1674-6929

jmdt@vip.163.com

020-28098414,32290177

510620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祥龙大厦10-11楼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报道国内外分子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集前瞻性、权威性、专业性于一身的学术期刊,是我国第一份以分子诊断与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正规科技学术期刊,也是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的学术园地和交流平台,成为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在学术上走向世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清E2、25(OH)D3及尿碘水平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测价值

    杨福洲宋锦丽颜中李明燕...
    872-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雌二醇(E2)、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及尿碘水平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190例DTC患者作为恶性组,并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12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另选取甲状腺形态正常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E2、25(OH)D3及尿碘水平,并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DTC患者血清E2、25(OH)D3及尿碘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E2、25(OH)D3及尿碘水平对DTC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清E2、尿碘水平:恶性组>良性组>健康对照组,25(OH)D3水平:恶性组<良性组<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尿碘水平:肿瘤低分化程度患者>肿瘤中分化程度患者>肿瘤高分化程度患者;尿碘水平:T3-T4浸润深度患者>T1-T2浸润深度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肿瘤低分化程度患者<肿瘤中分化程度患者<肿瘤高分化程度患者,T3-T4浸润深度患者<T1-T2浸润深度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E2、25(OH)D3及尿碘水平联合预测DTC的敏感度、特异度、AUC为94.74%、92.80%、0.978,高于三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血清E2、25(OH)D3及尿碘水平与DTC发生及病情进展有关,且三者联合对DTC的预测价值更高.

    分化型甲状腺癌雌激素25-羟基维生素D3尿碘

    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线粒体标志物的影响

    孙晓静王立中张振英张柳...
    87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线粒体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及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6 d,检测心肌做功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血清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线粒体偶联因子 6(CF6)水平;随访治疗后6个月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再入院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Tei指数、LVEF、6MWD、ADL评分、血清TFAM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57、4.604、13.003、4.804、8.336,P<0.05),观察组的MLHFQ评分及血清CF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33、7.967,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χ2=6.515、5.460,P<0.05).结论 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线粒体标志物是与之相关的可能分子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体外反搏心脏康复心功能线粒体功能

    妊娠合并甲减患者血清TSH、Hcy、25(OH)D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闫林林杨志英滕艳汪洪...
    881-884,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同型半胱氨酸(Hcy)、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102例妊娠合并甲减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另选取同期80名健康产检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TSH、游离甲状腺素(FT4)、Hcy及25(OH)D3水平,并分析甲状腺激素与Hcy、25(OH)D3的相关性;根据妊娠合并甲减治疗目标,将患者分为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正常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探究血清甲状腺激素、Hcy、25(OH)D3与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血清TSH、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OH)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清FT4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甲减患者血清TSH与Hcy呈正相关、与25(OH)D3呈负相关(P<0.05).控制组治疗前血清TSH、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控制组,而血清25(OH)D3水平显著高于未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未控制组发生率显著高于控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结局组治疗前血清TSH、Hcy水平均显著低于不良结局组,血清25(OH)D3水平显著高于不良结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甲减患者血清TSH、Hcy明显升高,25(OH)D3明显下降,三指标与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及妊娠结局有关,监测三者变化可为妊娠合并甲减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促甲状腺激素同型半胱氨酸25-羟维生素D3

    PD1/PD-L1在卵巢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

    肖喜云李倩冯静颜瑞雪...
    885-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卵巢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卵巢癌患者,对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PD1、PD-L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Kaplan-Meier法探究PD1、PD-L1与患者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结果 120例患者中,卵巢癌组织中PD1 阳性 32 例(26.67%)(PD1 阳性组),PD-L1 阳性 39 例(32.50%)(PD-L1 阳性组),其中有 30 例(25.00%)患者同时表达PD1、PD-L1(表达组),79例(65.83%)患者均未出现PD1、PD-L1表达(未表达组).癌旁组织中均未见两者表达.PD1、PD-L1阳性组与PD1、PD-L1阴性组病理类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FIGO分期为PD1、PD-L1表达的影响因素(P<0.05).120例患者中共39例复发,PD1阳性组、PD-L1阳性组、表达组、未表达组复发率为50.00%、56.41%、60.00%、12.68%,四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8.04±1.68)个月、(17.96±1.42)个月、(16.73±1.05)个月、(20.06±1.75)个月.结论 PD1、PD-L1 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临床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对PD1阳性、PD-L1阳性的患者进行干预,以改善预后.

    卵巢癌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临床病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嗜酸性粒细胞、B型钠尿肽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分析

    宋玉良王永
    890-893,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嗜酸性粒细胞(EOS)、B型钠尿肽(BNP)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AECOPD患者作为AECOPD组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49例为参照组,对比RDW、EOS、BNP水平及第1秒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1秒最大呼气容积预计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等肺功能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RDW、EOS、BNP在AECOPD患者中的相关性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相较于参照组,AECOPD组RDW、EOS、BNP水平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90、6.880、6.267,P<0.05);相较于参照组,AECOPD组FEV1、FEV1%pred、FEV1/FVC及PEF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7、7.175、6.022、6.767,P<0.05);Pearson分析显示,RDW、EOS、BNP均与AECOPD患者的FEV1、FEV1%pred、FEV1/FVC、PEF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DW、EOS、BNP诊断AECOPD的下曲线面积(AUC)分别为 0.776、0.803、0.777,而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11(P<0.05).结论 RDW、EOS、BNP在AECOPD患者中异常上升,且与患者肺功能呈负相关,通过对上述指标水平的联合检测对诊断AECOPD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红细胞分布宽度嗜酸性粒细胞B型钠尿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在脓毒症分级及转归评估中的意义

    赵静媛张玉红董龙吴雪...
    894-898,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在脓毒症分级及转归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脓毒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本院进行体检的10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112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49)、严重脓毒症组(n=35)和脓毒症休克组(n=28),统计患者28d天后生存结局.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脓毒症分级患者PCT、D-D、CRP水平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分析PCT、D-D、CRP水平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以及PCT、D-D、CRP水平及三者联合对脓毒症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PCT、D-D、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入院时、入院 3d、入院 5d、入院 7d)脓毒症休克组PCT、D-D、CRP水平和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PCT、D-D、CRP水平和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随访患者28d天后生存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不同时间点(入院时、入院3d、入院5d、入院7 d)PCT、D-Dz、CRP水平和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PCT、D-D、CRP水平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值均<0.05);ROC曲线显示,入院28d后,PCT、D-D、CRP及三者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情况的AUC分别为 0.830、0.7230、0.765、0.934,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大(P<0.05).结论 PCT、D-D联合CRP水平动态检测可以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转归情况,可作为脓毒症分级参考指标.

    脓毒症PCTD-DCRP

    上海某三甲医院血流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韩碧芸张泓王春
    899-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上海地区某医院血流感染患儿肺炎克雷伯菌(KP)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上海市儿童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接受治疗的血流感染患儿血液样本,分离培养鉴定PK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测定耐药性,检测耐药基因;采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期荚膜型、毒力基因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结果 收集120份血液样本中,共检出KP菌株74株,总检出率为61.67%(74/120).74株KP菌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最高,耐药率为35.14%;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0.27%、21.62%、22.97%.耐药基因检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blaKPC基因携带率最高21.62%(16/74);黏膜血液型与毒力基因检测显示,K64型KP检出最多28株(37.84%).ST型分型结果显示,74株KP菌株公共检出32种ST型;其中ST23型9.46%(7/74),其次为ST29、ST111、ST412、ST36、ST20、ST37型各2株.结论 引起血流感染患儿KP的耐药性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仍存在一定的KP抗菌药物耐药菌株和多重耐药菌株,且耐药基因与毒性基因携带率较高,应予以关注.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

    BCAT1作为胰腺导管腺癌潜在诊断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肖英琪李波王雨晴冯帆...
    904-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拟验证前期研究发现的bcat1基因表达产物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BCAT1)作为胰腺导管腺癌潜在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PDAC患者血清样本作为实验组,收集胃癌、肝癌、结直肠癌、慢性胰腺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样本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样本BCAT1浓度,验证其作为标志物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ELISA结果显示PDAC组患者血清BCAT1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 206).PDAC组患者血清BCAT1浓度高于慢性胰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3.80);与其他消化道肿瘤相比,高于肝癌组和结直肠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3.80),与胃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33.80).BCAT1与CA19-9的相关性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0.080 52),与CEA(R2=2.265e-005)、CA125(R2=0.025 88)和CA72-4(R2=0.007 7)相关性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AT1诊断PDAC的AUC优于CA72-4,与CA125和CEA相当,劣于CA19-9;BCAT1 cut off值为1.556 ng/mL,敏感度为64.1%,特异度为80%.BCAT1在PDAC早中期患者血清浓度中位数为0.283 ng/mL,晚期患者升高为0.48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029);在肿瘤≥40 mm(U=641)、中低分化(U=435)、胰头部位(H=2.767)均表现为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态观测的BCAT1 浓度在第 0 天和 1~30 天(U=44)、31~60 天和 61~90 天(U=36)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CAT1作为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对于PDAC的鉴别诊断、肿瘤分期、疾病进展判断具有参考价值,是目前现有的PDAC血清标志物的有益补充.

    胰腺导管腺癌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血清标志物

    吸入氢气对高氧诱导新生SD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

    张兰李敏许周福心黄为民...
    909-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吸入氢气对高氧诱导新生SD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生SD大鼠吸入85%高氧建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分为control组(正常空气)9只、BPD组(85%O2)13只、H2 组(2%H2)12只及Treat组(85%O2+2%H2)16只,共4组.记录各组大鼠体重;14d后取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进行病理切片观察与评价;肺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肺损伤的标志物神经酰胺(Cer);取血,检测脑损伤标志物肌钙结合蛋白(S100B)、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I)并进行比较.结果 BPD组体重增长显著慢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22,<0.05).HE染色结果显示高氧使肺泡简化,肺泡数量明显减少,吸入氢气可有效改善;4组肺泡平均截距比较,BPD组>Treat组肺泡>control组与H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51,P<0.05).Cer水平BPD组>control组、H2组与Treat组,cTnI水平BPD组>H2组>Treat组>control组,S100B水平BPD组>Treat组>H2组、contro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361、26.321、13.235,P<0.05).结论 吸入H2可改善肺损伤,改善脑损伤与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有关.

    氢气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大鼠高氧

    血清P53、G-17及MG7-Ag检测联合胃镜下病理检查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荆玉洁段振刚李妮姚茹...
    913-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P53 抑癌基因、胃泌素-17(G-17)及人胃癌抗原MG7(MG7-Ag)检测联合胃镜下病理检查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空军第九八六医院收治的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早癌或癌前病变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统计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胃癌组与癌前病变组血清P53、G-17及MG7-Ag水平;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胃镜检查表现与金标准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评估血清P53、G-17 及MG7-Ag水平联合胃镜下病理检查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152例疑似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发现胃癌患者75例(49.35%);胃癌癌前病变患者77例(50.65%),其中肠上皮化 36 例(23.68%),萎缩性胃炎30例(19.74%)及胃溃疡11例(7.24%).胃癌组G-17及MG7-Ag水平高于癌前病变组,P53阳性表达例数多于癌前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2例疑似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胃癌患者70例(46.05%);胃癌癌前病变患者82例(53.95%),其中肠上皮化36例(23.68%),萎缩性胃炎32例(21.05%)及胃溃疡14例(9.21%).ROC曲线显示,胃镜+P53+G-17+MG7-Ag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92.55%、91.18%,明显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 血清P53、G-17及MG7-Ag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且上述血清检测联合胃镜下病理检查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率更高.

    P53G-17MG7-Ag胃镜下病理检查胃癌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