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李明

双月刊

1674-6929

jmdt@vip.163.com

020-28098414,32290177

510620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祥龙大厦10-11楼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报道国内外分子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集前瞻性、权威性、专业性于一身的学术期刊,是我国第一份以分子诊断与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正规科技学术期刊,也是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的学术园地和交流平台,成为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在学术上走向世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早期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及对血清NT-proBNP、NLR及PLR水平的影响

    高顺华杨硕唐峰
    1117-1120,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德市中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急诊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重度患者102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48例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54例为联合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NT-proBNP、NLR及PLR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62,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NT-proBNP、NLR及PLR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63、6.870、3.489,P<0.05);相较对照组,联合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3月并发症总发生率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21、3.474,P>0.05).结论 早期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应用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NT-proBNP、NLR及PLR水平,减少近期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早期高压氧依达拉奉N末端脑利钠肽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胃肠激素变化评估STER与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价值

    张新竹凌安生伍平李峰...
    1121-1124,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胃肠激素变化,探究评估STER与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SM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STER组(n=34,STER切除肿瘤)和ESD组(n=36,ESD剥离肿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创面恢复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胃肠激素水平、并发症.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ESD组,而住院费高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创面长径、创面愈合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少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胃泌素-17 水平低于ESD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与STER治疗SMT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ESD相比,STER更有助于改善围术期指标与术后胃激素水平,缩短康复进程,且术后并发症少,但住院费用相对较高,建议医生与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胃肠激素

    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疗效及对血清VEGF、TGF-β1水平的影响

    曾春丽高杰文海菠张若丹...
    1125-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EC)患者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云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 120例晚期EC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紫杉醇+氟尿嘧啶+顺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信迪利单抗治疗,均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VEGF、TGF-β1水平、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蛋白抗原50(CA50)]水平、功能状态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年,比较两组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晚期E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EGF、TGF-β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EA、CA199、CA5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晚期EC患者的骨髓抑制、肌肉酸痛、胃肠道不适和肝功能损伤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生存46例,死亡14例;对照组生存35例、死亡25例,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6,P=0.032).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可提高晚期E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功能状态,降低患者血清VEGF、TGF-β1水平.

    信迪利单抗晚期食管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利伐沙班、华法林对ACS患者介入治疗后NT-proBNP、D-D及Fg水平的影响

    夏俊涛李峰余快胡丽...
    1130-1133,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华法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胜县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患者142例,遵循单盲法原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70例(予以华法林治疗)与观察组72例(予以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T-proBNP、D-D、Fg水平,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TG、TC、LDL-C、HDL-C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NT-proBNP、D-D、Fg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应用利伐沙班的治疗效果相对更为显著,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利伐沙班华法林ACS介入治疗NT-proBNPD-DFg

    PCT、IGF-1及HBP与新生儿GBS感染所致化脓性脑膜炎的关系

    息艳晓任翠峥王超
    1134-1137,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感染所致化脓性脑膜炎(PM)血清和脑脊液中降钙素原(PC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及肝素结合蛋白(HB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因CBS感染的PM新生儿作为PM组,并选取同期疑似PM的新生儿4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PM组不同病情程度患儿、不同预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降钙素原(PC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肝素结合蛋白(HBP)表达水平;治疗结束后,利用ROC分析血清及脑脊液PCT、IGF-1及HBP水平单项及多项联合预测新生儿GBS所致PM患儿的预后价值.结果 PM组血清PCT、H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脑脊液PCT、HBP、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血清PCT、HBP水平均高于轻症组,IGF-1水平低于轻症组,脑脊液PCT、IGF-1、HBP水平均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PM患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7.27%,预后不良组血清PCT、HBP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IGF-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脑脊液PCT、IGF-1、HBP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及脑脊液PCT、IGF-1、HBP水平单项均具有预测GBS感染所致PM患儿的预后价值(P<0.05).血清指标联合预测与脑脊液指标联合预测AU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和脑脊液中PCT、IGF-1、HBP表达水平变化与GBS所感PM新生儿病情程度及预后相关,可对病情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和预测.

    B族链球菌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Blimp-1表达与Treg/Th17失衡及预后的关系

    吴安琪宁小康张立
    1138-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表达与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失衡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体检的1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Blimp-1表达水平、Treg及Th17细胞数目,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评价观察组患者病情并分为重型患者和轻型患者,比较两组间外周血Blimp-1、Treg、Th17 及血清IL-6、IL-10、IL-17 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外周血Blimp-1与Treg、Th17、IL-6、IL-10、IL-17的相关性;随访预后并计算预后不良发生率,采用K-M曲线比较两组间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外周血Blimp-1表达水平、Treg数目、Treg/Th17比值以及血清IL-10 水平低于对照组,Th17 数目、血清IL-6 及IL-17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Blimp-1表达水平与Treg数目、Treg/Th17比值、IL-10水平呈正相关(r=0.351、0.376、0.328,P<0.05),与Th17数目及IL-6、IL-17水平呈负相关(r=-0.338、-0.409,P<0.05);观察组中重型患者的外周血Blimp-1表达水平、Treg数目、Treg/Th17比值以及血清IL-10水平低于轻型患者,Th17数目、血清IL-6及IL-17水平高于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Blimp-1高表达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低于Blimp-1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Blimp-1表达降低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Th17失衡、病情加重及预后不良.

    再生障碍性贫血Blimp-1TregTh17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测因素

    王一孙中武杨玉红周霞...
    1143-1146,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11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观察组(发生HT,12例)、对照组(未发生HT,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的多因素分析中,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检验预测因素的效能.结果 两组NIHSS评分、年龄、术前抗血小板治疗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呈明显正相关(OR=1.140,P<0.05).NIHSS评分预测HT的ROC曲线下面积 0.79,敏感度为 83%,特异度为 64%,约登指数为 0.47.结论 NIHSS评分可能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

    阿戈美拉汀分别联合文拉法辛、安慰剂对老年抑郁症患者BDNF、5-HT、FGF-22、ACTH水平的影响

    杜颖李旭丹张士巧马占平...
    1147-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阿戈美拉汀分别联合文拉法辛、安慰剂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5-羟色胺(5-H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FGF-22)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阿戈美拉汀联合安慰剂,n=55)以及B组(阿戈美拉汀联合文拉法辛,n=55),均连续进行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血清BDNF、5-HT、FGF-22、ACTH水平、心率变异性指标、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评分,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 B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ACTH水平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血清BDNF、5-HT、FGF-22水平、频域总值(TP)、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高频(HF)、低频(LF)、WMS-RC各个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12周后两组HAMD、PSQI评分均逐渐降低,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阿戈美拉汀联合文拉法辛能够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率变异性,调节患者神经系统相关因子水平提高患者认知功能的同时疗效显著.

    拉法辛阿戈美拉汀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5-羟色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盐酸戊乙奎醚联合氯解磷定治疗ASOPP患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血清PCT、CHE和CRP水平的影响

    孙杰胡自廷张清学赵曙光...
    1152-115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联合氯解磷定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ASOPP)患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血清降钙素原(PCT)、胆碱酯酶(CHE)、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氯解磷定,观察组予以盐酸戊乙奎醚和氯解磷定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肾功能[血清肌酐(Scr)、β 2-微球蛋白(β 2-MG)、胱抑素C(Cys-C)]、治疗前后CHE、PCT、CRP、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HE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cr、β2-MG、Cys-C、PCT、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HE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联合氯解磷定治疗可提高ASOPP患者血清CHE活性,缩短治疗时间,改善肾功能、降低血清PCT、CRP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盐酸戊乙奎醚氯解磷定有机磷中毒CHE

    NT-proBNP、TSP-2、hs-CRP在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中的表达及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罗鸿
    1156-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小板吸附蛋白 2(TSP-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非瓣膜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的表达及对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120 例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为HFrEF组,60 例非瓣膜性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为HFpEF组,60 例心功能正常心力衰竭(HF)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三组NT-proBNP、TSP-2、hs-CRP水平;根据心功能分级将HFrEF组患者分为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并对比三组NT-proBNP、TSP-2、hs-CRP水平;分析NT-proBNP、TSP-2、hs-CRP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随访结果将HFrEF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比较两组患者NT-proBNP、TSP-2、hs-CRP水平;分析影响HFrEF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NT-proBNP、TSP-2对HFrEF患者的短期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三组NT-proBNP、TSP-2、hs-CRP水平为:HFrEF组>HFpEF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中,心功能Ⅱ级 38例(31.67%)、心功能Ⅲ级 46例(38.33%)、心功能Ⅳ级 36例(30.00%);三组NT-proBNP、TSP-2、hs-CRP水平为: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瓣膜性HFrEF患者血清NT-proBNP与TSP-2、hs-CRP呈正相关(P<0.05);120例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中,预后良好79例(65.83%)、预后不良41例(34.17%);患者NT-proBNP、TSP-2、hs-CRP水平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TSP-2、hs-CRP高表达是非瓣膜性HFrE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NT-proBNP、TSP-2、hs-CRP单独与联合预测非瓣膜性HFrEF患者预后的AUC为 0.779、0.907、0.898、0.948,联合预测的 AUC 高于 NT-proBNP、TSP-2、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TSP-2、hs-CRP在非瓣膜性HFrEF患者中高表达,三指标联合检测能较好预测患者短期预后.

    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非瓣膜性心脏病N端脑钠肽前体血小板吸附蛋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