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李明

双月刊

1674-6929

jmdt@vip.163.com

020-28098414,32290177

510620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祥龙大厦10-11楼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报道国内外分子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进展,集前瞻性、权威性、专业性于一身的学术期刊,是我国第一份以分子诊断与治疗为主要内容的正规科技学术期刊,也是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的学术园地和交流平台,成为我国分子诊断与治疗研究领域工作者在学术上走向世界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疗效及对Sil-2R、IFN-γ、TSGF水平的影响

    魏丹丹方金满王明喜王伟...
    1524-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LAEC)疗效及对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γ-干扰素(IFN-γ)及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治疗的LAEC患者10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n=53)、对照组(n=53).对照组行标准化疗,试验组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Sil-2R、IFN-γ、TSGF水平.结果 试验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各不良反应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PD-L1、PD-1及Sil-2R、TS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降低LAEC患者免疫检查点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可促进产生IFN-γ,抑制Sil-2R、TSGF生成,疗效较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化疗免疫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Sil-2RIFN-γTSGF

    血清IL-1β、sE-cad、E2结合乳腺超声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与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李国治郑研刘慧陈宇...
    1529-1532,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IL-1β、sE-cad、E2结合乳腺超声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与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1月间德阳市人民医院乳腺科首次入院且未经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乳腺彩超BI-RADS分类标准,筛选出BI-RADS 4类及以上的患者,并进一步依据其乳腺癌(BC)术后病理学诊断报告,确认105例BC患者,并归为BC组.同时,随机抽取乳腺彩超BI-RADS 3类及以下、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患者95例,归为PCM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乳腺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血清IL-1β、sE-cad、E2水平、乳腺超声形态学表现及参数;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IL-1β、sE-cad、E2结合乳腺超声在BC与PCM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BC组血清IL-1β、sE-cad、E2水平、V max、RI及PI显著高于P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位置、大小、边缘特征、有无微钙化、有无后方衰减、有无侧方声影及纵横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边界清晰度、内部回声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β、sE-cad、E2结合乳腺超声在BC与PCM鉴别诊断中的AUC(95%CI)、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33(0.863-0.966)、94.26%、91.77%;显著高于血清IL-1β、sE-cad、E2、乳腺超声单一诊断(P<0.05).结论 血清IL-1β、sE-cad、E2结合乳腺超声可显著提高BC与PCM的鉴别诊断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与精确治疗,对优化患者管理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IL-1β可溶性E-钙黏蛋白E2乳腺超声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癌

    SALL4、GS、HSP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早筛中的临床价值

    尹婷立景建军王滢张迎...
    1533-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谷氨酰胺合成酶(GS)、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早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三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Edmondson病理分级:Ⅰ~Ⅱ级58例,Ⅲ~Ⅳ级95例),以153例患者距肿瘤切缘>3 cm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以及同期良性肝病组织141例作为良性组.分析三组以及肝癌组不同分级患者SALL4蛋白、GS、HSP70表达情况,分析SALL4蛋白、GS、HSP70对肝癌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SALL4蛋白、GS、HSP70在不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为:肝癌组>良性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患者组织中SALL4蛋白、GS、HSP70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Ⅰ~Ⅱ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ROC曲线可知,SALL4+GS+HSP70联合检测对肝癌早期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10%、78.60%,AUC=0.838(95%CI:0.755~0.922),明显高于SALL4、GS、HSP70单独检测(P<0.05).结论 SALL4蛋白、GS、HSP70在肝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三者表达情况或可作为肝癌早期筛查的评估指标,在肝癌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SALL4GSHSP70肝癌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及血清学指标预测价值分析

    赵小琴何翠翠杨平乐吴琴琴...
    1537-1540,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血清学指标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于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安庆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分组为损害组(MCCB评分<50分)、非损害组(MCCB评分≥50分).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绘制ROC分析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对认知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结果 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达64.08%(66/103);认知功能损害组年龄、受教育年限、住院次数、SAPS评分、SANS评分、BPRS评分、TC、TG、HDL-C、LDL-C与非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2值=3.390、8.501、9.398、5.467、4.307、3.826、3.767、7.502、4.195和6.29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增加、BPRS评分升高、SANS评分升高、T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和LDL-C升高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TC、TG、HDL-C和LDL-C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65,预测效能较好.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年龄增加、BPRS评分升高、SANS评分升高、TC升高、TG升高、HDL-C降低和LDL-C升高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以通过血脂水平检测评估认知功能损害发生.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精神症状血脂

    TNFSF15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蛋白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高琪张华
    1541-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15(TNFSF1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相关蛋白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L1A)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发病的关系,并分析关联阳性的SNP位点基因分型与其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为诊断PBC高危人群及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贵州省人民医院120例PBC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受检于本院的1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筛选目标SNP位点rs55717217、rs6478108、rs4979462、rs10114470、rs1857335、rs12235514.应用Sanger测序对研究人群的目标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两组外周血TL1A的浓度并分析其及SNP位点不同等位基因与生化指标ALT、AST、ALP、GGT、TBIL、DBIL、TBA、ALB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rs55717217、rs6478108、rs4979462、rs185733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43、13.463、7.904、7.502、17.313、13.845、16.233、13.687,P<0.05).rs10114470、rs12235514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462、3.008、3.445、3.342,P>0.05).PBC组外周血TL1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rs4979462位点和rs55717217位点各基因型之间ALT和AST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2.23、3.35、3.36,P<0.05);TL1A水平与AST、ALT、ALP、GGT和TBA成正相关(r=0.202、0.252、0.313、0.328、0.129,P<0.05),与TBIL、DBIL、ALB无明显相关性(P>0.05).ROC曲线显示TL1A诊断为PB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结论 TNFSF15基因rs4979462、rs55717217、rs6478108、rs1857335为PBC相关易感基因位点;rs4979462和rs55717217位点的次要等位基因与生化指标ALT、AST的水平升高相关;TL1A与AST、ALT、ALP、GGT和TBA存在明显相关性,并能够为PBC做出准确诊断.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TNFSF15TL1ASNP基因分型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SAA、HMGB1、TNF-α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张洁乐君杨甜甜
    1546-1549,1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上述指标对AS诊断及疾病活动度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信阳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52例AS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Bath强直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分为疾病活动期组与疾病缓解期组.另选取本院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SAA、HMGB1、TNF-α、红细胞沉降率(ESR)、尿酸(UA),采用Spearman法分析AS患者血清SAA、HMGB1、TNF-α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SAA、HMGB1、TNF-α单一及联合检测在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UA、CRP、ESR、SAA、HMGB1、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27、50.112、50.329、35.944、46.683、67.298,P<0.05).疾病活动期患者血清SAA、HMGB1、TNF-α水平均高于疾病缓解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977、13.302、12.705,P<0.05).Spearman分析显示,AS患者血清SAA、HMGB1、TNF-α表达与疾病活动度均正向相关线性关系(r=0.743、0.684、0.571,P<0.005).ROC曲线显示,血清SAA、HMGB1、TNF-α三者联合检测时,预测AS的AUC为0.92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76%、90.00%,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AS活动期患者血清SAA、HMGB1、TNF-α表达明显升高,且SAA、HMGB1、TNF-α与AS的疾病活动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三者联合检测可为AS诊断及疾病活动度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强直性脊柱炎淀粉样蛋白高迁移族蛋白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疾病活动度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疗效研究

    张慧影童强张秋侠
    1550-1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小动脉闭塞型(SAO)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iR-34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在界首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相关治疗102例SAO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丁苯酞组(n=51,丁苯酞治疗)和联合组(n=51,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血清VEGF、miR-34a、HIF-1α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相对脑血流量(rCBF)、平均血流量(Qm)、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治疗前及丁苯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8、3.297、3.308、3.608,P<0.05);治疗后联合组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评分高于治疗前及丁苯酞组,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低于治疗前及丁苯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1、4.654、6.339,P<0.05);治疗后联合组外周血HIF-1α及miR-34a表达量低于治疗前及丁苯酞组,VEGF表达量高于治疗前及丁苯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6、5.591、4.217,P<0.05);联合组与丁苯酞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270,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SAO脑卒中可以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组织血流灌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HIF-1α、miR-34a表达,提高VEGF水平.

    丁苯酞依达拉奉右莰醇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miR-34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清FIB及尿RBP、NAG、TRF与紫癜性肾炎患儿肾脏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吴琳彭寅朱颖邓芳...
    1555-1558,1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转铁蛋白(TRF)与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肾脏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4例HSPN患儿作为研究组,按病理等级分为Ⅱ级63例、Ⅲ级51例;另选取同期住院无肾脏损伤的过敏性紫癜患儿57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和研究组亚组血清FIB及尿RBP、NAG、TRF水平,分析血清FIB及尿RBP、NAG、TRF与肾脏病理分级的关系及对紫癜性肾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FIB、RBP、NAG、TR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0、11.001、2.882、4.168,P<0.05).Ⅲ级组血清FIB、RBP、NAG、TRF水平高于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5、10.123、4.324、2.893,P<0.05).血清FIB、RBP、NAG与HSPN肾脏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r=0.360、0.666、0.400、0.239,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IB及尿RBP、NAG、TRF联合检测预测紫癜性肾炎的AUC为0.930,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血清FIB及尿RBP、NAG、TRF水平与HSPN患儿病理分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能作为判断HSPN的有效指标.

    紫癜性肾炎血清纤维蛋白原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转铁蛋白

    慢性鼻-鼻窦炎上皮细胞损伤与AMPK/mTOR激活的相关性

    蔡灿辉朱忠寿
    1559-1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构建慢性鼻-鼻窦炎上皮细胞损伤模型,探索慢性鼻-鼻窦炎上皮细胞损伤中炎症与AMPK/mTOR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TNF-α刺激鼻粘膜上皮细胞诱导慢性鼻-鼻窦炎的鼻粘膜上皮细胞模型.采用Elisa检测正常鼻粘膜上皮细胞(正常组)和慢性鼻-鼻窦炎的鼻粘膜上皮细胞(模型组)中炎症因子水平,采用TUNEL检测正常组和模型组的鼻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B检测正常组和模型组在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MPK,p-AMPK,mTOR,p-mTOR)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较0 ng/mL、1ng/mL TNF-α处理的慢性鼻-鼻窦炎的鼻粘膜上皮细胞,p-AMPK蛋白在10 ng/mL TNF-α处理组中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MPK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正常组,模型组中的TNF-α与IL-1β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AMPK/AMPK蛋白表达含量上升,p-mTOR/mTOR蛋白表达含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通过调控AMPK/mTOR通路诱导慢性鼻-鼻窦炎的鼻粘膜上皮细胞损伤.

    慢性鼻窦炎上皮细胞损伤AMPK/mTOR通道炎症因子细胞凋亡

    脑室外引流术后患者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脑脊液NF-κB、PCT、IL-1β预测价值

    沈合春卢科朱晟黄建荣...
    1564-1567,1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脑室外引流(EVD)术后患者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脑脊液NF-κB、PCT、IL-1β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EVD术后患者227例,根据术后颅内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30)例与非感染组(n=197).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EVD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脑脊液核因子-κB(NF-κB)、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1β对EVD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治疗时间、是否出现休克、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脑室外引流时长、脑脊液NF-κB、PCT以及IL-1β水平上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t=4.589,8.841,18.604,4.601,4.421,6.314,4.74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脑室外引流时长>7 d以及脑脊液NF-κB、PCT、IL-1β表达水平升高均为EVD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98,2.197,2.179,1.893,1.978,P<0.05).脑脊液NF-κB、PCT、IL-1β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ROC面积分别为0.718、0.753、0.726以及0.870(P<0.05).结论 脑脊液NF-κB、PCT、IL-1β表达水平的紊乱均为EVD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且三者联合检测对EVD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价值较高.

    脑室外引流术颅内感染降钙素原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1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