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顾明远

双月刊

1672-5905

gdsz@chinajournal.net.cn

010-58807942

100875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内

教师教育研究/Journal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全方位地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读者对象为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工作者,关注自身发展提高的各级各类教师,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及社会其他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技术赋能背景下教师创新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李宝敏屈曼祺周彬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数字变革对教师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提取归纳关键维度要素,并在其内涵解释和要素划分中赋予其新内涵与新特征,建构了以创新意愿、创新准备和创新实践为核心的3 项一级指标、8 项二级指标和24 项三级指标的技术赋能背景下教师创新力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和量表因子分析,对所构建的教师创新力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解释力进行验证,发现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数据,对技术赋能背景下教师创新力发展具有应用价值.

    教育数字化中小学教师教师创新力指标体系

    超越"道"与"技"之争:技术时代教师教育者的多元认知与能动抉择

    王艳玲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以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理论为视角,研究6 位教师教育者的技术认知与行动抉择.研究发现,教师教育中"道"与"技"之争源于技术理性教师教育观对技术的片面理解.从教师教育者的实践来看,技术不仅仅是承载内容的工具,教师教育者在运用技术来教的同时也在教技术;技术还赋予教师教育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指导的可能,丰富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内容与形式,从而作用于师范生的人格养成.技术与教师教育相互形塑;技术时代教师教育中的"道"与"技"相辅相成.同时,教师教育者的技术认知与抉择,与所在高校的技术平台、资源建设水平及其使用的便捷程度密切相关.超越"道"与"技"之争,需要立足"人"的发展建立教师教育与技术进步的共生关系.

    技术时代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者"道"与"技"之争

    我国中小学教师领导力测评模型实证研究

    宋萍萍谢晨王丽佳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领导力是教师核心素养之一,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变量.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27 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初步构建了包含"组织领导力"、"评价领导力"、"专业学习领导力"、"教学领导力"、"社区领导力"与"政策领导力"的六维度理论模型.为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研究以946 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结果支持教师领导力六维度模型,研究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运用该量表对教师进行测评与分析后发现,教师的组织领导力表现最好,社区领导力与政策领导力相对偏弱,且不同职称、教龄、职务教师领导力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根据测评结果提出了教师领导力提升策略.

    中小学教师领导力模型构建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胜任力:要素探析、模型构建及应用建议

    万恒高辛宇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整体胜任力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关键事件访谈和德尔菲法探析了PBL教师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权重分配,从而形成由"PBL知识基础"、"项目设计胜任力""项目管理胜任力""学习促进胜任力"和"教学研究胜任力"这5 项一级构成要素和20 项二级构成要素组成的PBL教师胜任力模型,实证调查的结果表明该模型对PBL教师胜任力进行了结构化、系统化的表征,能够作为测评中小学教师实施PBL的胜任力水平的工具使用.在实践应用中,该模型既能作为评价工具用于PBL教师的管理,也能作为参考工具用于PBL教师的培训.

    项目化学习教师胜任力胜任要素模型构建

    中小学教师数字伦理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

    梁茜皇甫林晓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数字伦理素养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课题.通过对2990 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在计划行为理论视域下对教师数字伦理素养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主观规范、数字道德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教师数字伦理素养具有正向影响;规则型及关怀型学校伦理氛围均对教师数字伦理素养具有正向影响;数字道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在教师数字伦理素养的影响机制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应重视教师个体层面的道德信念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关注教师数字伦理素养发展差异,增强教师数字伦理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教师"道德人"的责任自觉,强化教师数字道德自律;塑造伦理型学校氛围,重视教师道德共同体建设;完善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伦理规范,明确多元主体的伦理责任.

    数字伦理素养计划行为理论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数字道德行为态度

    学校"数字化支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机理研究

    冯剑峰王雨宁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数字素养是应对数字化变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实现数字化战略计划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为探讨学校数字化支持如何有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对我国东部省市1002 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构建了教师信息技术效能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念在学校数字化支持和教师数字素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的路径模型.结果显示,学校数字化支持对教师数字素养无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教师信息技术效能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念在学校数字化支持和教师数字素养之间分别发挥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并同时发挥链式中介效应.为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亟需从学校和教师个人层面协同施力,通过资源支持的充分保障、教师技术效能感的提升和教学信念的转型,助力教师实现数字素养水平的优化升级.

    学校数字化支持信息技术效能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念教师数字素养

    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宁宁陈晓瑜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基于TALIS2018 中国上海教师的调查数据,实证探讨了不同评价方式对教学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发展性评价对教学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奖惩性评价的影响不显著.作用机制检验发现,能力需求、自主需求与归属需求在发展性评价和教学质量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在奖惩性评价和教学质量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自主需求起着遮掩作用.

    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教学质量自我决定理论

    责任伦理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建构

    孙嘉蔚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责任是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石,但在由问责主导的教育监管背景下,师生关系开始面临深层挑战.与服从既定的权力关系或外部规定不同,师生关系作为独特的伦理关系,其形成过程本身应该成为一种出于责任、传递负责任的态度进而唤起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实践.师生关系的责任伦理框架涵盖责任的公共性、前瞻性和代际性三个维度.基于责任伦理建构师生关系,应以尊重触发责任意识,以对话促进责任共担,以理解引领责任延续.

    责任伦理师生关系主体他者性

    自我更新: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的重要取向

    王红霞王俭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是自为自觉的过程,教育家型校长培训的关键是促进校长自我更新与教育家精神养成.研究立足德性论、主体性理论与反思理论,尝试从校长德性完善、主体性回归与反思境界提升三方面构建培训促进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以期促进校长更好地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

    自我更新教育家型校长培训方法论

    县域高中教师的"相对剥夺感":表征及其纾解

    程良宏秦苏云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剥夺感是教师跟其他教师及自己职业预期相比较时产生的消极认识和情绪体验.对L县3 所高中12 名教师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在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及专业发展等方面存有相对剥夺感;他们或通过提高学生升学成绩获得成功来突破其桎梏,或以"等退休或离开县中"来消解其影响,或转移期待寻求内心慰籍平衡;但这些行为选择难以改变其消极情绪体验.相对剥夺感的纾解,需突破以升学作为衡量教师优劣的固化思维,增设县中教师专项津贴,加大教师发展的组织支持力度,厚植县域教师教育情怀.

    县域高中教师相对剥夺感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