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共管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共管理学报
公共管理学报

米加宁

季刊

1672-6162

ggglxb@hit.edu.cn

0451-86402009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街13号

公共管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原则是"求道无篱,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经世致用"。学术之本在于创新,学术之基在于致用。创新要求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摒弃门户之见,允许各种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致用要求深入观察、严谨务实,对现实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背景有深刻的理解。为此,我们将努力建造一个氛围宽松、百家争鸣、研究规范、论证严谨的学术论坛,与本刊作者一起致力于提高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水准,与我们一起打造一份高质量的《公共管理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政体制改革、营商环境优化与数字创新驱动——来自"放管服"的新证据

    韩先锋郑酌基李勃昕肖远飞...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破解中国"卡脖子"困境的关键力量,数字创新驱动既需要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积极推进与改革创新.基于"放管服"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利用中国283个地级市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首次探究行政体制改革对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发现:第一,"放管服"改革有效推动了城市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且存在创新结构优化与地理空间溢出的双边积极效应.第二,"放管服"改革切实优化了城市科技创新、民营创业、法治政务等层面的营商环境,为数字创新驱动发展间接赋能.第三,"放管服"改革在中央赋权、数据开放、知识产权和金融改革的多维调节下具有更积极的数字创新促进效能.第四,在财政状况良好、财政透明度较高、市场潜力较大、市场分割明显、民间商帮文化与儒家文化偏弱的地区,"放管服"改革效果更为突出.本研究不仅有力支持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建设,并且对营商环境优化与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拓展.

    行政体制改革"放管服"营商环境数字技术创新

    数字治理创新何以持续迭代?——基于深圳市坪山区民生诉求改革的案例分析

    邢羿飞李慧慧吴晓林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为政府创新带来了全新机遇.已有研究多停留于"外部性"视角,对创新中核心推动主体的行动逻辑关注不够,不能完全回应为何"有的创新频繁受阻乃至消亡,有的创新能持续深化进而迭代升级".研究对深圳市坪山区"民生诉求改革"案例的分析发现:政民互动类数字治理创新多具有"条条推动、块块应用"特点.面对部门间在资源配置、权责关系和参与动力等方面的"创新壁垒",创新推动主体通过"问题界定-利益赋予-征召动员"三重机制,有效实现了对创新参与主体的吸纳和联动.在这一过程中,"职责清单"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发挥了对不同类型组织的"磁吸"作用,支撑主体利益与创新行动的有效黏合.本研究立足政府创新的"内部性"视角,从"关键部门行动者"的"转译"过程出发,进一步丰富了对创新目标群体"创新认同"生成机制的认知,形成了对数字治理场景中政府创新路径的新思考.

    政民互动平台创新迭代关键部门职责清单城市数字治理

    纵向府际互动视角下"先行先试"何以"先试先挫"?——基于G省权责清单改革的实践观察

    耿旭原珂李洪浩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一定会存续吗?在G省的权责清单改革实践中,"先行先试"的地方性经验被"自上而下"标准化政策替代而中断,走向"先试先挫".基于这一现象,需要回答"基于上级政府许可且具有良好地方适应性的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为何无法持续"问题.既有研究从政策环境视角与政策属性视角解释政策创新的可持续影响因素,但对地方政府纵向府际互动场景及创新适应性的存续失败情境关切较少.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纵向府际互动为视角,全景式呈现G省权责清单改革创新中地方政府互动过程和政策形成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政策创新难以有效持续一方面在于自下而上的政策生长力问题,体现为制度性约束与支持性要素缺失;另一方面在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兼容性问题,体现为理念冲突与存量间断.由此,本研究构建了"纵向府际互动过程中的政策创新可持续性"的解释框架,为政策创新中的"先行先试"走向"先试先挫"提供理论解释;不仅为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可持续性研究拓宽了实践场景,也试图为"适应性创新的存续失败"悖论提供理论解释.

    政策创新可持续性先行先试政策纵向府际互动权责清单改革

    组织统合与基层政策执行波动——基于广西D镇便民服务中心改革的案例分析

    戴胜利马王荣杨斌林震...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执行波动缘何发生?基于广西D镇便民服务中心改革的案例,从资源整合、政策转化、要素重组三个维度构建"组织统合"分析框架,揭示基层政策执行波动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压力强化使得乡镇被动选择标准化执行方式予以应对,但是却出现运行成本过高、运行方式僵化、运行结构混乱等意外后果.为兼顾政策目标完成度,通过资源整合、政策转换及要素重组,乡镇提高组织统合能力以调适政策执行方式,推动政策从标准化执行转向实质性执行.统合能力是组织统合的充分条件,统合意愿是组织统合的必要条件,乡镇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才有可能产生统合行为.而统合力变化呈现组织自主性,使乡镇能灵活改变与基层情景不相符的并选择恰适的政策执行方式,政策执行由此发生波动.同时,基层自主性扩张及受限的极端政策执行方式分别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策略主义"与"只顾执行不问结果"的"形式主义",因此上级政策调适须以规范、引导而非消灭和挤压组织自主性为核心手段.文章丰富了对政策执行波动问题的理论解释,并为提高基层政策执行力提供参照依据.

    政策执行波动组织统合统合力便民服务中心基层治理

    从达标到排名:绩效考核模式转变何以扭转组织绩效?——基于行政数据归集工作的案例研究

    陈启博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达标考核和排名考核是政府治理实践中常用的两种绩效考核模式.本文基于行政数据归集案例发现:中央的绩效考核模式从达标考核转换为排名考核后,地方政府行政数据归集工作绩效出现了显著改善.进一步基于委托方-管理方-执行方的三级科层组织模型构建分析框架,对A省数据归集工作进行过程追踪和深描,揭示了纵向政府间绩效考核模式转变扭转组织绩效的机制:在达标考核中,管理方与执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管理方无法确定共同不确定因素是否影响了执行方的达标结果,导致达标考核的激励机制失效.而排名考核通过相对排名消除了共同不确定因素对排名结果的影响,使得执行方难以卸责.本质上,排名考核通过提供多个排名者的绩效信息减少了管理方与执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考核结果更能反映执行方的个体努力水平.该结论有益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政府组织中不同绩效考核模式的激励机制差异以及适用场景.

    政府绩效考核排名考核达标考核信息不对称共同不确定因素

    政社合作模式的类型及其内在逻辑研究——基于适应性合作分析框架的多案例比较分析

    朱侃岳经纶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顺政社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但现实政社合作的结果却常常偏离政策预期.本文在构建地方政府适应性合作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对A市应急管理局与四个社会组织合作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会根据任务显著性和靶向资源禀赋的情境来确定具体的合作方式,而这会形塑包括象征式、行政式、协商式和放权式在内的四种合作模式,不同合作模式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适应性合作根源于政府治理的"责能困境",它会推动政社关系动态化,也会进一步模糊政社边界.本文为理解我国政社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实践上,对优化我国政社关系和提高政社合作绩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理论上,对传统政社关系理论也有所推进和拓展.

    适应性合作任务显著性靶向资源禀赋内在逻辑责能困境

    "新官理清旧账":有效基层协商的社会机制分析——乡镇企业危房拆除的案例研究

    李慧凤刘金凤韩梦雨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协商对于促进基层治理良序善治、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基层协商实践蓬勃开展,丰富发展了基层协商民主理论,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开展基层协商成为完善基层治理体制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社会机制视角分析基层协商的运作逻辑,旨在深入理解基层协商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健全基层协商体制机制.本文选取T镇"乡镇企业危房拆除"案例,构建从"政策环境"到"个体行为与互动"再到"政策结果"的跨层次分析框架,揭示基层协商助推"新官理清旧账"的运作逻辑.研究发现,协商主体基于多元利益和行动偏好形成复杂互动,在协商过程中,"参与激励"、"策略性认同"和"中间人沟通"三种机制得以生成,助推基层协商制度化运行,进而涌现基层协商的政策结果.与此同时,基层协商的社会机制在操作层面上阐释了"矛盾呈现-张力化解-有效协商"的逻辑链条,为促进有效基层协商提供了可行路径.

    基层协商社会机制跨层次分析

    强政治势能下的运动式治理及其常规化转型——基于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的研究

    赖志杰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式治理因治理效果"立竿见影"而深受各级政策执行主体的青睐,但又因治理效果具有阶段性且反弹性强而饱受诟病.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打破了"运动式治理失灵",其对目标定位偏差的治理既实现了"当下改",又实现了"长久治".在多地深度访谈掌握丰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强政治势能-政策良性变现"的框架分析发现,强政治势能触发的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借助于严苛的负面激励和非制度性投入执行资源快速纠正了救助对象识别偏差,同时开展以政策迭代、技术应用和资源扩充为主要内容的常规化建设,在新的强政治势能的推动下实现常规化治理而使治理效果得以延续.本文是对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的探究,提供了一条运动式治理转型为常规化治理的可行路径,其中强政治势能不仅是运动式治理的"触发器",还是常规化治理的"推动器",而执行主体在运动式治理基础上开展的常规化建设则是治理模式转型的"通道".

    政治势能运动式治理常规化治理常规化建设治理模式转型

    社会企业何以促进城市养老服务可及性?——基于某养老社会企业的案例研究

    章健胡金荣周忠良
    9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城市传统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遭遇瓶颈,面临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三重困境,社会呼唤新的力量和创新方式来解决城市普通经济状况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善于运用创新手段并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的社会企业,有助于破解这一瓶颈.本文通过串联社会企业与养老服务可及性核心概念,构建了社会企业促进城市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混合动机-变革机会-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并借助对某养老社会企业案例的深描,揭示了社会企业促进城市养老服务可及性的作用机制:就动机而言,社会企业促进城市养老服务可及性是兼具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混合动机的产物;在机会方面,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为社会企业带来养老服务供给的变革机会;在创新能力方面,社会企业通过机会识别、创新方式和保障机制创新提供养老服务,激活城市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城市养老服务可及性.本文打开了社会企业促进城市养老服务可及性的"黑箱",拓展了社会企业的理论内涵,也为解决城市普通经济状况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提供了思路.

    社会企业城市养老服务可及性动机-机会-能力

    规则嵌套与层级互动:平台慈善治理格局重构——基于系列焦点小组访谈的框架分析

    李健王鑫宋丽朱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平台慈善逐渐发展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新增长极,其"双刃剑"特性愈发凸显,传统以政府和平台为中心的平台慈善治理格局,不仅容易扼杀平台创新,还存在诱发平台异化的风险.本文从公共事务治理理论出发,基于系列焦点小组访谈的框架分析方法,探讨平台慈善治理格局重构.研究发现:平台慈善治理新格局应由平台方、平台用户和非平台用户组成的多元治理主体,以及宪制层级、集体选择层级和操作层级的复杂治理规则构成.平台方、平台用户和非平台用户联合组建的行业组织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建立起参与桥梁,提供了塑造层级互动方式的蓝图.立足于制度层级之间的规则嵌套建设,自上而下的权力治理与自下而上的责任治理得以相互契合.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平台慈善的内涵、外延与边界并提升对其治理的理解,也为企业和市场领域的平台治理提供了借鉴思路.

    平台慈善慈善事业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平台治理框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