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顾海良

月刊

1672-4038

xuebao@naea.edu.cn xuebao2011@163.com

010-69248888-3120/3122

102617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在全国教育管理研究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为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7年创办以来,本刊以"交流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管理研究、促进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宗旨,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全国高级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芸萃知名学者和有关官员来院讲学的精彩报告和最新研究成果:广泛交流教育管理改革的新经验、新认识及有关社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力推介教育管理改革的成功范例:关注教育管理改革的热点、难点,有计划地组织专题研究,引领教育管理研究的前行方向,使刊物成为了教育管理研究等领域学术争鸣的园地,教育政策宣传、解释、咨询的渠道,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话的平台,教育决策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构建双向互动关系的桥梁。全体编辑同仁正在为打造学术名刊而努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教育强国建设的探索历程、基本遵循与创新路径

    王鉴张启鹏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形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遵循,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始终围绕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创新推进路径,要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的双向互动中建设教育强国,在提升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建设教育强国,在补齐各级各类教育短板的过程中建设教育强国,在完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探索历程基本遵循创新路径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国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吴霓王远
    12-2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从系统参与脱贫攻坚到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梯次推进过程,反映出职业教育始终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逻辑.教育强国的实现需要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保障.脱贫攻坚胜利之后,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巩固成果并遵循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凸显出职业教育对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乡村是职业教育助力强国建设的重要场域.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是教育服务强国建设、助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应采取系统性的措施,巩固职业教育脱贫成果,形成教育返贫防控常态化机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满足乡村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嵌入城乡融合发展大局,构筑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生态;参与乡村文化生态治理,促进乡土文化繁荣发展.

    教育强国职业教育返贫防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特色道路

    薛二勇李健刘英倜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核心目标,必须基于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从教育内外部关系和影响来看,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与关键指标体现为建成强质量的教育体系、发挥强支撑的教育功能、形成强认同的教育影响.中国特色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全面领导,立足于我国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传承创新教育改革发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扎根中国教育实践的教育强国建设模式.基于战略分析和关键问题回应,教育强国建设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教育评价系统改革引领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激发其能动性,根据教育要素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教育数字化建设形成教育发展新动能.

    教育强国中国特色道路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

    论"九个坚持"指引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王洪才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关于我国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论述,不仅鲜明地概括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文化特色和根本地位,还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根本方法和根本价值,而且还指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根本动力和根本基础,从而解答了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确立了主心骨、"定盘星"、"指南针",提供了方法论导引、评价标准和动力源,制定了发展蓝图、根本战略和基本坐标,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地揭示"九个坚持"的科学蕴意对构建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九个坚持中国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赵梦雷姜朝晖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迎来了重要的学术话语建构与升华的历史契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以教育强国建设引领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需要,而且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总结教育成就经验、回应问题挑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世界贡献中国教育理论的战略需要.其建构逻辑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自主知识生产的特质、弘扬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创新的精神、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知识探索的诉求以及展现人类文明知识创生的向度.在方法上,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优先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坚定教育创新的独立精神和信心,秉持传统价值与现代创新的教育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的行动准则,把握教育系统观念的整体思维,倡导教育的全球参与和合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知识生产

    Sora变革教育:基于教师角色与学习方式的洞见

    刘革平胡翰林秦渝超孙帆...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又迎来重大飞跃,具有"通用物理世界模拟器"潜力的文生视频模型 Sora被推出.技术的革新势必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Sora对教师角色的影响如何?又将为学习方式带来哪些变革?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是推动Sora变革与赋能教育领域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在对Sora进行本质解析的基础上,分析Sora对教师角色产生的影响,包括Sora对教师角色挑战的冲击、Sora变革下教师何为的应对以及Sora与教师协同发展的共进;接着提出Sora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包括进行"可想即可见"的学习、虚实融合学习的升级、人机协同学习的革新、促进创造性学习实现以及丰富个性化学习形态等;最后对Sora变革教育进行审思与展望,包括Sora的教育边界确立、Sora的使用标准建立、Sora应用的算力需求以及开发教育专属Sora模型.研究以期促进Sora有效应用于教育领域,提升学习效果与质量.

    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师角色学习方式

    ChatGPT与Sora如何革新学习、课程与教学

    焦建利黄星云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与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革新教育范式的关键力量,此类技术深度融合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介的创作能力,能够智能化生成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锚定教育领域中的学习、课程与教学三大核心环节,深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以其独特优势赋能教育实践,激发教育创新活力.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提出"'对话'回归学习生态""课程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机协同成为教学新常态""多元时空构筑教育新场景"的创新发展趋势,旨在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Sora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可能与可为——基于对Sora的思考

    方海光舒丽丽王显闯洪心...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Sora文生视频模型是继ChatGPT之后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成果,人工智能高速迭代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在对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了 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路向:强化AI教育场景应用,实现学习服务方式转型;加快国家教育服务平台转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学校生态重构,实现科学治理优化;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支持人机协同教育理论;强化创新拔尖能力,引领人才培养升级.以期有助于我国教育数字化融入新的人工智能,拓展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稳定健康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Sora教育数字化转型SWOT分析重点路向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治理:价值、技术与制度的逻辑

    李北群郭宇吴立保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实现大学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既是顺应数字时代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技术赋能的大学治理,在理论层面,需在合理选择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技术赋能实现治理目标.在实践层面,也要理解其技术机理,从制度层面规避、防范与应对数字风险,形成治理与技术双向构建的可循环模式.因此,可以从价值、技术与制度三个层面探析数字技术赋能大学治理的逻辑理路.其中,价值逻辑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互耦合,技术逻辑为数字技术对大学治理体系多维重构,制度逻辑为对技术与风险的动态响应.基于逻辑理路发现:当前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工具理性僭越、数字技术异化与制度机制落后等实然困境,需要从深化相关理论,培养数字领导力与推进制度创新三个方面上探析数字技术赋能大学治理的优化路径.

    数字技术大学治理逻辑理路优化路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如何促进就业——基于政策工具的组态分析

    陆根书董宇婧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工具类型及组合运用是就业政策领域的重要议题.基于政策工具分析框架,以我国24个省级地方政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为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揭示政策工具单要素与多条件组合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多项政策工具进行因地制宜的有机组合;政策工具对提高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有5种驱动路径,即资源供给型、需求拓展型、供给-需求互补型、需求-环境适配型和供需-环境共振型,其中又包括6种具体组态;信息供给作为核心条件的工具组合具有重要作用且普适性较强,可视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万金油"工具;培训指导、政策性岗位和市场化岗位的频繁运用表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本质在于提升其就业能力和拓展其就业渠道.因此,未来应完善政策工具体系并加强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整合,健全就业推拉机制,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政策工具csQ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