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教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教学刊
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高教学刊

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旬刊

2096-000x

gjxkzzs@163.com

0451-82613427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路66-3号创展国际B座1405室

高教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查看更多>>《高教学刊》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学术期刊。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国内统一刊号 CN23-1593/G4,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6-000X,旬刊,邮发代号:14-357。刊发高等教育教学与高教理论研究成果,交流高校教学与建设的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路,为高校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洋类"总师型"人才内生外聚培养模式:建构、实践与成效

    曾向阳田芬雷波戚茜...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类"总师型"人才培养对于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海洋类专业"总师型"人才培养,基于西北工业大学"总师型"人才培养的积累,结合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校企协同育人实际情况,提出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协同培养为辅的"内生外聚"协同培养模式.具体实践路径包括从"红蓝价值引领,践行总师育人初心""本硕衔接培养,贯通总师知识体系""科研育人提质,注入总师创新基因""汇聚行业资源,厚植总师文化土壤""校企双向赋能,合力造就总师青苗"五个方面,在培养体系优化、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思维增强方面取得较显著的成效,得出的主要启示,"内生外聚"协同培养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对于本研人才培养具有核心作用,应该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实施渐进式改革;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优化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校内本研衔接、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汇聚成人才培养的校内核心力量;必须多措并举加强校企协同,注重激发提升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校企协同培养的合力.

    海洋类强国"总师型"人才内生外聚校企协同本研衔接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设计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康灿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能力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也已经成为检验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工程教育认证则要求为达成设计能力培养目标提供全面而具体的支撑.尽管不同的工科专业针对的设计对象不同,但教学过程存在共性问题.该文探讨如何深化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设计能力培养改革,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并从教学规范性、大工程格局、设计与工程的衔接、责任意识和从个体装备到系统的设计五个方面开展综合性实践;进而,结合我国工科专业自身的特点,对设计能力培养提出建议,为新时代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工程教育认证设计能力教学改革过程性评价思政教育

    凸显行业特色的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方案问卷调查研究

    魏晓军周浩扶娟娟何旭辉...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是实现土木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如何培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不仅是高校普遍面临的专业建设问题,而且是实现智能建造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该文在梳理 338 份涵盖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者、学生和土木工程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调查问卷结果基础上,对如何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方案问题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高质量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智能建造行业特色专业建设问卷调查教育改革

    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机器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李星辉李博亮曾龙
    59-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面向研究生群体的教学改革需求,旨在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机器人课程的教学模式.针对现有机器人课程有限教学时间内硬件和软件知识模块分离、实际场景线条不够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导入不充分的现状,该文通过构建实际场景知识主线、增加智能感知的前沿技术知识模块、设置高匹配度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机器人整体系统及其智能化发展方向和路径的理解.通过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科研与从业需求及领域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机器人课程研究生教学智能感知人工智能课程改革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路径探讨

    杨剩富毛星月李姝慧方世明...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优秀的导学团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尽管已有研究强调了导学团队的价值,但在有效团队建设的具体路径上仍存在不足.该研究以某高校导学团队为例,探讨在社会建构主义框架下构建研究生导学团队的有效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导学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知识内化和科研实践显著促进了团队成员的协作与成长,最终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与应用.该研究突出社会互动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结构合理的导学团队在促进知识创造与内化方面的重要性,为高校导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

    导学团队导学关系研究生研究生教育社会建构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文会王宪彬程国柱武慧荣...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在承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结合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思政相关要求,构建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细化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为课程评价提供参考,全面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授课目标、授课内容、授课过程以及授课成效四个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利用判断矩阵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课程思政交通运输类层次分析法课程矩阵评价指标

    教练技术GROW提问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指导中的应用

    蔡国良米太福舒怡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正成为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然而受限于专业指导老师的不足以及项目的不确定和复杂性,对该类实践项目的指导效果欠佳.该文旨在基于教练技术GROW提问法,探索具有较强普适性的指导方法,形成具体的问题列表和提问方法,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指导提供参考和借鉴.

    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指导教练技术提问法创新性人才

    基于BIM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刘云刘渊赖杰赵玉坤...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我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国家标准规范和结构设计方法理论,培养土木工程勘察、设计和研究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土木工程专业科技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学团队根据持续迭代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开展分析,开展基于BIM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以"T形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为例,构建O-PIRTA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策略.

    BIM技术线上线下混合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孙全胜
    81-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而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可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较高,对硬件、数据和专业人才等有较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算法和模型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需要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力度,推动算法和模型的优化,降低技术成本;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水平;还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推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作用机理教育现代化

    新商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构建

    卢瑜王雄英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商科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亟待加快数智化转型,而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智化课程的开发及建设.该文基于新商科背景,在"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产出导向基本逻辑指引下,围绕本科生贸易业务能力和数智技术融合能力的提升,考虑国际贸易本位知识与数智技术的融合,构建"贸易-数智科技"融合式、"通识-融合-应用"三层递进式、"校内-校外"圈层式相结合的数智化课程体系.

    数智化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商科数字贸易数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