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
公路

谭昌富

月刊

0451-0712

paper@chn-highway.com

010-52190555 82190535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

公路/Journal Highwa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公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办单位是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原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出版单位是《公路》杂志社。  《公路》杂志的办刊方针是:严格遵守国家出版及相关行业法规;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法规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为提高公路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建设服务。  《公路》杂志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政策、理论和科学实验。《公路》杂志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养护、监理、管理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市政、铁路、林业、水利、机场、地质、煤矿、石油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值仿真的桩墙组合锚碇基础承载性能研究

    师启龙汪继平蓝雄过超...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中的桥梁锚碇设计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大直径桩墙组合免开挖锚碇基础,相比于传统的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复合锚碇基础,这种新型基础设计可以提高基础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明确大直径桩墙组合免开挖锚碇基础的受力机理和基础优势,研究依托苍容浔江大桥工程项目,根据设计部门提供的大直径桩墙组合免开挖锚碇基础的结构布置、型式、尺寸,采用三维数值软件PLAXIS 3D对浔江大桥锚碇进行建模,对比分析群桩和桩墙组合基础竖直和水平荷载下的承载能力和土体破坏模式。同时,为了深入理解桩径和排列方式对大直径桩墙组合复合锚碇基础受力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来评估它们对桩墙组合基础承载能力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竖向荷载下,桩墙组合基础的破坏主要是由于桩土脱离造成的,而水平荷载下,破裂面沿着结构底部和与竖向呈 30°的平面不断发展至地表,形成三角形土楔体;桩径的增大对桩墙组合基础的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均有提高,且横向布置的桩墙组合基础的水平和竖向承载能力均较好。本研究的成果为桩墙组合锚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桥梁工程苍容浔江大桥桩墙组合锚碇基础数值模拟承载性能三维模型

    桩墙组合锚碇受沉渣厚度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

    王大伟黄展赫付佰勇木林隆...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渣效应是施工过程中泥浆、细粒土等沉积在基础底部,导致基础承载力下降和沉降量增加的重要因素。采用 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苍容浔江特大桥桩墙组合锚碇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沉渣厚度(0 cm、5 cm、10 cm、20 cm)对桩墙组合锚碇的内力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渣厚度增加,桩墙组合锚碇的轴向力显著降低,剪力和弯矩显著增加,整体变形量增大。这表明沉渣厚度对桩墙组合锚碇的承载性能具有显著影响,需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研究结果为相关工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桥梁工程苍容浔江特大桥桩墙组合锚碇沉渣厚度承载性能数值模拟有限元分析

    苍容浔江大桥锚碇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研究

    杨琳殷绪敏韩月鹏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苍容浔江大桥锚碇基础工程为背景,开展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研究。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了混凝土分层内外温度及应力分布,依据温控计算对锚碇混凝土制定了温控标准和相应温控措施,结合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温控措施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施工可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分层厚度对锚体各浇筑层混凝土早期抗裂安全系数有重要影响。通过采取混凝土质量控制、入模温度控制、冷却管降温及养护保温保湿等施工措施,锚碇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均在控制标准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现了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的有效控制。

    桥梁工程苍容浔江大桥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数值模拟现场监测

    泥皮厚度对桩墙组合锚碇承载性能的影响

    张浩王大伟付佰勇木林隆...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皮是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形成的一层土层,其厚度对桩基和地下连续墙基础的受荷载性能有显著影响。建立不同泥皮厚度的PLAXIS 3D模型,分析了泥皮厚度变化对桩墙组合锚碇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皮厚度增加会显著影响结构的轴力、剪力和变形,尤其是槽段泥皮对结构整体性的削弱作用最为明显。研究结果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确保了结构设计的优化和工程的安全稳定。

    桥梁工程苍容浔江大桥桩墙组合锚碇泥皮厚度桩墙组合结构承载性能

    苍容浔江大桥锚碇基础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汪继平师启龙王志鹏周湘广...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苍容浔江大桥锚碇基础施工为工程背景,深入探讨了智能化监测技术在桩墙组合锚碇基础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对智能化监测方案的选择与实施,集成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边缘计算技术,显著提高了监测数据的精度,并确保了数据的实时性与自动化处理水平;针对传感器布置安装进行了优化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传感器施工保护措施,大大提升了传感器的存活率。研究成果为智能化监测技术应用以及后续工程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桥梁工程苍容浔江大桥桩墙组合锚碇智能化监测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

    大直径桩墙组合锚碇基础施工工艺研究

    杨琳殷绪敏韩月鹏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苍容浔江大桥工程在国内首次采用大直径桩+地下连续墙组合方式作为锚碇基础的永久受力结构。阐述了项目在桩墙组合锚碇基础的施工工艺、成孔精度控制措施以及基础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采用一期桩基+二期槽施工工艺,结合定位、分级成孔、钻具改型及随测随纠等精度控制措施,确保了桩墙间的完整性,充分发挥了桩墙组合基础结构的力学性能;通过采用新型装备与系统,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增强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控和风险控制能力。不仅避免了传统锚碇基础大体量的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回填,实现了减碳目标,也为今后同类项目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桥梁工程苍容浔江大桥大直径桩墙组合锚碇基础施工工艺

    悬索桥锚碇基础监测分析与稳定性评价研究

    王大伟徐善常师启龙刘越...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苍容浔江大桥工程,利用最小二乘法及控制图原理,拟合监测位置的左控限值、右控限制,并将监测值与左、右控限值相比较,实现桥梁锚碇基坑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和锚碇桩基的安全稳定性判断及预警。根据监测值与左、右控限值比较,发现PI2桩基在 5m深度处出现水平位移最大监测值 24。99 mm,其值符合设计规范要求;但部分水平位移监测值仍超出左、右控限制,即出现多个异常点,其监测值与拟合值的最大偏差为 0。94mm,引起数据异常的原因为施工过程中桩身裹挟泥沙或者施工期雨水较多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位异常,建议对PI2桩基应加强监测并对异常部位进行加固。锚碇基坑地表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和其余桩基的水平位移均在左、右控限值区域内,即均处于安全可控范围,其中锚碇基坑最大沉降值为 3。3mm,小于5mm设计值,锚碇基坑最大水平位移为 6。93mm,符合设计要求,但北1锚碇基坑DB4的水平位移偏差标准差为0。17 mm,远大于北1锚碇基坑其余3组数据,引起偏差标准差较大的原因为DB4所处基坑区域施工进度较慢,因此建议适当加快DB4所处基坑区域施工进度。

    桥梁工程苍容浔江大桥锚碇基础安全稳定性监测分析

    炭质岩坡地软土成因及其路基病害处治研究

    陈云生米德才黄磊孟繁贺...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目前还没有炭质岩坡地软土的术语,但它是公路建设经常遇到的一种特殊性岩土,在路堑开挖或路堤加载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沿土岩界面滑动的路基病害。通过资料收集、地质调绘、钻探、土工试验、岩石薄片及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炭质岩坡地软土的特征、成因及其路基病害,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处治方案:(1)炭质岩区坡地软土呈夹层状、透镜状或鸡窝状分布,厚度不均,下卧地层缺失全风化层,以风化残积及崩坡堆积成因为主,上部存在硬壳层,并具有高天然含水率、大孔隙比、高压缩性、高液限、低强度、弱膨胀及流变性特征;(2)黏土矿物、氧化反应及溶蚀作用是炭质岩坡地软土形成的内因,气候、构造、有利地形、水是其形成的外因;(3)沉降及滑坡是炭质岩坡地软土区公路建设易发生的路基病害,对于路堤可采用换填法、微型桩+换填法、抗滑桩预加固法、复合桩法及桥跨法进行择优处治,对于路堑可采用重力式挡墙、桩板墙、加筋土挡墙、预加固再开挖及防排水进行综合处治。

    路基病害处治炭质岩坡地软土成因滑坡

    基于拉拔试验的沥青-集料界面黏结性能研究

    黄亮高学凯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沥青-集料界面黏结性能,选取SK-70 号基质沥青、胶粉改性沥青及SBS改性沥青在不同温度、老化、水分条件下进行拉拔试验,分析其拉拔强度及破坏形式。结果表明:3种沥青的拉拔强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各沥青在宽温域内破坏形式不同;在相同温度条件下,SBS改性沥青拉拔强度最高,胶粉改性沥青次之,基质沥青最低。3种沥青的拉拔强度均随老化进程不断增大,但SBS改性拉拔强度增长幅度最低,基质沥青最大;改性剂的加入延缓了沥青脆断破坏出现,提高了基沥青的抗老化性。3种沥青的拉拔强度随着水浴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改性剂的加入能够极大降低沥青的水敏感性,提高抗水损坏能力。干燥条件下的拉拔强度实质上是沥青内聚性的反映,不能有效量化沥青的界面黏结性能劣化情况,认为湿/干 BSR值可以作为衡量沥青界面黏结性能的有效指标。

    道路工程沥青混合料沥青-集料拉拔试验黏结性能

    聚醚型TPU改性沥青性能及改性机理研究

    张新为王刚刘志伟苏军...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改性沥青的性能及改性机理,采用沥青 3 大指标试验、离析试验、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温度扫描试验、热重试验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试验,分析 TPU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储存稳定性、黏温特性、流变性能、温度敏感性和热解特性,揭示 TPU 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TPU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抗变形能力、储存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推荐 TPU 最佳掺量为 5%。相比于SBS改性沥青,TPU改性沥青的施工温度约低10℃,属于低碳环保型路面材料。不同TPU粒径和掺量的TPU改性沥青车辙因子和疲劳因子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TPU的掺入提高了沥青中的弹性成分,增强了高温稳定性。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中异氰酸酯与基质沥青的芳香族化合物发生化学加成反应,TPU改性沥青的特征峰主要以脂肪族C-H官能团伸缩振动、含氧官能团以及C=C为主,改善了基质沥青的物理力学性能。

    TPU改性沥青黏温特性流变性能热解特性改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