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甘肃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教育研究
甘肃教育研究

王铁军

月刊

2096-9937

gsjyyj@qq.com

0931-8485535 8485618 8484797

730031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曹家巷1号新闻出版大厦16楼

甘肃教育研究/Journal Gansu Education Research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智化时代"知识图谱"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李锟鹏崔素娟周燕宁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教师缺乏精准化学情分析方法,教学供给缺乏个性化推送,课后反思缺乏全过程数据支撑,数智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学生个体差异大,统编版教材和课件针对性不强;智慧教学全过程开展难度大,教学效度测评方式单一;思政课内容重复率高,教学过程吸引力不足.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个性化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交互式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等举措开展教学改革.数智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立体化呈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具象化感知,教学评价诊断数字化分析.

    数智化知识图谱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

    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马建军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职业教育中,思政教育作为重要一环,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影响着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因此,如何在解决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现实问题的同时,探索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已经成为广大中职学校以及思政教育者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质量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现状提升策略

    数字经济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黄咏梅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专业的兴起.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但教师课程思政素养评价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基于冰山模型明确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五个构成要素,将其作为一级指标,并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将抽象的一级指标细化为二级指标和易于观测的三级指标,采用德尔菲法经过两轮询函确立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数字经济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评价及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数字经济课程思政素养冰山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劳动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张发东朱芳雨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各要素迅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给人类劳动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是创新型、创造型人才培养高地,在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创新能力是广大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劳动者以及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提出了大学生劳动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以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劳动教育创新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与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践的融合探索——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

    山郁兰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育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面临着学科交叉、专业融通的高阶发展要求,同时也需要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要认清形势,以学科建设、课程思政和教学实践为抓手,打造育人创新模式,切实推行跨专业合作、以赛代教、课程矩阵、师资优化整合等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拓展专业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强专业竞争软实力,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做出贡献.

    课程思政戏剧影视文学教学实践培养模式

    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孤岛现象":问题审视与纾解路径

    杨鑫魏万青
    13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的推广和实施对于解决课程育人"孤岛现象"意义重大.以课程论和协同育人理论为分析框架,剖析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孤岛现象"的表现及成因.研究表明,该现象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脱节、课程内容割裂、课程评价片面等方面.其成因包括教育理念的差异、实用主义的倾向、评价体系的缺失等.基于课程论和协同育人理论,提出纾解"孤岛现象"的路径,包括解决授课群体思政教育的自信问题、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探索、完善评价体系等,以期为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课程思政课程育人"孤岛现象"课程论协同育人

    "大思政课"背景下馆校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周娇
    135-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馆校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场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真实的教育资源和情境式、体验式的学习场景.本文结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系统地分析了当前高校馆校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作用与优势,并根据以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为驱动、以构建"馆校教育融合型"师资队伍为主导、以建立反馈与评估机制为保障等特征,分析了其运作方式与现实成效,以期对同类院校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大思政课"馆校合作实践教学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

    王爱荣
    13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也是提升新时代劳动者素养的客观需要.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劳动教育文化是高校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必然之路.

    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时代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

    黄传慧陶勇
    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五育并举"视野下,劳动教育是实现其他"四育"的直接目的和重要手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履行实干兴邦教育使命的关键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呈现出诸多新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教师须从思想上树立前瞻意识,谋划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立系统性思维,规范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统筹各方资源,落实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出发,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理路.

    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价值意蕴内在逻辑实践理路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渠彦超杨翠美葛翠柏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构建个性化教学新模式、打造全链条教学新样态、培育沉浸式教学新场景,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教师数字素养不足、数字教学融通局限、数据应用管理风险等问题,影响了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数字教学水平、筑牢高校思政课数字安全防线等措施,探索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路径,切实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