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倪红伟

双月刊

1003-7853

guotuyanjiu@163.com

0451-86683614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哈平路103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Journal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东省地域功能类型识别与发展路径研究

    刘兆德延丽晶刘强陈素青...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构建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分析了 2020 年山东省 90 个县区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 4 类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定量识别了主导功能类型。研究表明,(1)地域功能差异性和空间集聚性特征明显,非农生产与社会保障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区的两类功能指数较高,农业生产功能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省会经济圈的西北部和鲁南经济圈的西部地区,胶东丘陵地区、泰鲁沂山地丘陵地区以及沿黄河和运河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较高。(2)地域功能类型可以分为 7类,不同类型县区发展路径不一。农业生产主导、弱综合型县区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非农生产主导、强综合型、非农生产-社会保障型县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生态服务主导型、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型县区是生态保护格局的主体。

    地域功能类型识别发展路径山东省

    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土地城镇化水平耦合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温锋华蒋雅婷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我国 264 个城市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及经济社会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科夫链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2013-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时序上,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土地城镇化率耦合整体水平偏低,并有波动下降的发展态势。各城市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加剧。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2)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具有维持原有等级状态的稳定性,且状态类型的动态演变是一个相对连续渐进的过程。(3)经济水平、房地产投资、绿地以及土地财政等因素都能显著提高耦合协调度,但不同的公共服务对协调度有着差异化的影响。经济水平对四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都能产生显著正向作用,而其他因素仅对部分地区存在显著影响。

    市民化意愿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空间计量模型

    2000-2020年中国建成区扩张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王曦张怡雯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 2000-2020 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建成区变化的驱动力模型,对我国 31 个省(区、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建成区扩张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20 年间,全国 31 省建成区面积稳步上升,每年增长约2 004。97 km2,且东部地区建成区面积增速超过中、西部地区之和。(2)31 省整体的建成区扩张主要由二三产业增加值、城镇人口数量和交通(公路里程或铁路营运里程)三个因素驱动,各因素的影响效果为"二三产业增加值>城镇人口数量>交通"。(3)就东、中、西部地区而言,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各地区建成区扩张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影响效果逐渐减弱,在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二三产业增加值成为建成区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建成区驱动因素面板数据

    基于效益最大化的景泰县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度及驱动力分析

    陈德桃程文仕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已成必然。本文以白银市景泰县为研究区域,首先基于土地效益最大化视角拟合C-D生产函数,测度景泰县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其次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景泰县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表明,(1)景泰县的农地劳均适宜经营规模为 2。513 hm2,户均适宜经营规模为 5。68 hm2。(2)景泰县(2009-2021 年)12 年间耕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均大于零,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先平稳后迅速上升的态势。(3)影响景泰县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有经济发展因素、人口驱动力因素、农业生产因素和政策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为合理确定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农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适度经营规模C-D生产函数主成分分析法

    淮海经济区非遗的空间格局和分布影响因素

    黄庆香沈山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淮海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等方法将非遗的空间分布可视化,通过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分布因素进行分异和交互作用探测分析。研究表明,淮海经济区非遗类型呈现弱不均匀的分布状态,各地区分布差异显著,在数量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菏泽、徐州的分布聚集性更强。河流水系对于非遗分布有着最显著的影响,交互作用探测分析中,地形地貌∩交通、地形地貌∩博物馆、交通∩博物馆的解释力最强。

    淮海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海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其功能区划分——以莆田市海域为例

    董卫卫林桂兰卢惠泉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海洋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专题。本文基于评价海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区位地理条件和潜在灾害风险四个维度,构建海洋国土"两空间一红线"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文献参考法、特征赋值法、德尔菲法、标准差限制法等确定指标分值及权重,利用"引导-限制"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获得莆田市海域海洋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莆田市适宜划为海洋生态空间的海域面积为 2 272 km2(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 564 km2,海洋生态控制区面积 708 km2),占整个莆田市海域面积 57。1%;渔业用海适宜区面积为 3 822 km2,占整个海域面积 96。8%;适宜建港岸线长 136 km,占整个岸线长度 24。7%;适宜开发滨海旅游岸线长 148 km,占整个海岸线 26。8%;风电场适宜开发面积 2 954 km2,占整个海域 74。9%。通过与开发现状对比发现,现状为旅游、港口及养殖用海 90%以上位于适宜区评价结果范围内,而位于不适宜区的用海经调研发现确实存在某些问题,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基于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空间资源的配置需求,划分莆田市海洋空间功能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 564 km2,海洋生态控制区面积 708 km2、渔业用海面积 972 km2、风电场用海面积 627 km2、游憩用海面积 95 km2、港口用海区面积 164 km2、海洋预留区面积 77 km2。海洋国土空间功能区的划分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空间开发适宜性功能分区莆田市

    基于MCR和InVEST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伍鑫杰程文仕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肃州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现状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InVEST模型进行区位适宜性和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以生态安全为首要原则建立划分标准,依据划分标准将区位适宜性和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处理,最后提出分区优化管控策略。研究表明,(1)受河西走廊地貌影响,肃州区农村居民点基本符合低高程、低坡度的分布特征,但仍有 42%的农村居民点交通不便,且存在整体分布散乱、人均居民点面积过大等问题。(2)肃州区位适宜性分区面积呈纺锤型分布,现状农村居民点在其分布上基本合理;生态服务重要性从高到低,分区面积逐渐递减,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生态服务重要性的发挥产生了较大冲突。(3)综合考虑肃州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提出就地城镇化、聚集提升、限制发展、生态搬迁四种优化模式。

    农村居民点最小阻力模型InVEST模型区位适宜性生态服务重要性布局优化肃州区

    基于PLUS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多情景模拟——以三门峡市为例

    詹绍文李青青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不同未来发展场景下三门峡市生态服务系统价值(ESV)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及不同ESV之间的差别和其中的衡量。采用单一动态土地利用度、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ESV的计算方法对三门峡市正常商业情景(BAU)、生态保护情景(EC)、经济发展情景(ED)进行模拟,并采用敏感性检验来衡量生态服务系统之间的权衡。结果表明,(1)三门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生态环境优越。在 2000-2020 年间,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这些变化对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2)使用PLUS模型对三门峡市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模型的精度达到了 94。44%。使用Kappa系数来评估模型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为 0。917,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3)三门峡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变化。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是三门峡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的重要原因。在正常商业情景下,三门峡市的 ESV 值为 136。325 1 亿元,生态保护情景下,ESV 值为137。896 3 亿元,经济发展情景下,ESV值为 136。228 3 亿元。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PLUS)模型

    移民搬迁背景下典型县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风险研究——以汉中市为例

    张静秦公伟苏雪萌李嘉辉...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汉中市为例,以 2010、2015、2020 年三期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等,分析了移民搬迁背景下不同县区土地利用及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以揭示距离中心城区不同远近县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风险变化的规律性。结果表明,(1)汉中市以林草地为主,占比 85%以上,城镇用地面积较显著增加,土地利用动态度呈距离衰减态势。(2)随着距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加,城镇用地面积逐渐减小,林草地斑块数量减少,景观优势度指数增加。(3)从时间尺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阶段比陕南移民搬迁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大。(4)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整体良好,局部增加,主要集中在县城中心及其附近,呈斑块状或带状分布。得出结论为:移民搬迁政策下汉中市近郊区城镇用地增长快,中远郊更重视林草生态用地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比陕南移民搬迁对用地结构影响更显著。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风险移民搬迁

    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黄玥韩立新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1、2005、2010 和 2015 年 4 期的TM和MODIS NDVI遥感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模型估算等方法,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类型及生长季碳储量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2)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入转出都较频繁,增加最多是耕地,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林地和草地,其次是建设用地主要是由耕地流转而来。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主要都流向了耕地。(3)2001-2015 年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对于研究区植被而言表现为"碳汇"。总体而言,三江平原林地对该地区植被碳储量关联最大,对碳汇起主导作用。

    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时空变化三江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