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黄宗理

双月刊

1009-4210

gzg@cdut.edu.cn

028-84078996,84078997

610059

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Jour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土地、矿产、海洋、水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经过国家行政机构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将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能强国富民。《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即是一份以刊登这些资源科技管理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以其科技先进性,内容学术性,成果应用性为特色,力求文字看得懂,技术学得到,经验举措用得上以享读者。重点栏目设有:国土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资源的规划、开发、保护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勘查、预测、研究与国际合作,应用高新技术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

    罗世兴柯文岚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背景下,采矿业减排降碳对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全口径的经济普查,热力、电力等 28 种能源的终端能源消费等数据,测算了 2000-2021 年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CO2 排放,运用LMDI法分析其驱动因素,并对 2025 年采矿业能源消费CO2 排放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1 年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CO2 排放呈倒"V"型走势,单位产值CO2 排放稳步下降;行业上主要分布在煤炭采选、油气开采行业,能源类别上主要来源于电力、煤炭类能源消费;2004-2018 年,产值变化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是主要增排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增排作用较弱;能源强度效应是核心减排因素但减排作用下降;排放系数效应减排作用最弱;低、中低和中排放情景难以实现 2025 年单位产值能耗和碳排放的下降目标,中高和高排放情景虽能实现规划目标,但难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因此,需要在保持能耗强度下降的同时,加大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

    碳排放LMDI情景预测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估算与补偿标准研究——以云南怒江州为例

    渠立权吴迪刘晨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云南怒江州为研究对象,利用 2020 年的土地利用、经济、能源数据,综合运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法与碳排放法核算生态补偿标准,破解生态补偿中"补多少"的技术问题。结果显示:(1)2020 年,怒江州土地生态服务价值为 305。25 亿元,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33。68 亿元,占比达到 76。55%;(2)2020 年怒江州土地生态系统共吸收 5 619。934×104 t碳,转换为经济价值为 153。59 亿元;(3)2020 年怒江州生态补偿标准区间值为 4。12 亿元~11。19 亿元,取区间均值作为应获得的生态补偿金较为合理,怒江州应获得的生态补偿标准总额为 7。655 亿元。

    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土地碳排放生态补偿标准云南怒江州

    土地利用转型下的西安市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胡远东诸葛名名
    2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 1990-2020 年来西安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 1990 年、2000 年、2010 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 ArcGIS10。8和Fragstats4。2等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面积先减后增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大面积占用了耕地,使耕地面积逐步缩小,且其他用地类型也均向建设用地转变;(2)在不同的景观类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迁移现象,它们的空间聚集程度减小,破碎度增强,形状变得更为复杂,景观优势度减小,异质性增加;(3)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政策导向,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主要驱动力,政策因素是引起林地和耕地发生转移的根本原因。

    土地利用转型景观格局演变特征驱动力主成分分析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及碳效应分析

    刘雅雅李欣欣余向克黄中杰...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成都市 2005 年、2010 年、2015 年、2020 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应用CA-Markov模型和情景预测模型,通过设置 3 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预测 2030 年成都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并对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效应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总体呈现耕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2005-2020 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耕地面积减少最多。(2)3 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都出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的趋势。自然发展情景建设用地增加 3。39×104 hm2,城市发展情景建设用地增加 5。66×104 hm2,生态保护情景建设用地增加 1。67×104 hm2,生态保护情景建设用地增速明显低于自然发展情景和城市发展情景。(3)城市发展情景下的总碳效应是自然发展情景的 1。62 倍,是生态保护情景的 3。76 倍。建设用地扩张是影响碳效应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建设中严格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是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碳吸收低碳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

    河南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余庆年王虎威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 1980-2020 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 158 个县级评价单元 1980-2020 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 4 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 1980-2020 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

    黄河流域城市气候韧性评估及提升对策研究

    武占云孙劭张双悦王伟...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气候韧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IPCC"灾害—暴露度—脆弱性"的气候风险框架和"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化韧性"的韧性理论框架,系统评估黄河流域气候韧性水平。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气候风险和城市韧性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均呈现上游>中游>下游的空间特征;(2)黄河流域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下游地区上升最为显著,是极端降雨和极端高温事件的高发区;(3)黄河流域城市类型以脆弱型和高风险城市为主,且不同城市类型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发生明显跃迁和转变。为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和挑战,应差异化实施气候应对策略,协同推进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流域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气候风险城市韧性

    农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韩文静张正峰
    7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逻辑设定,运用全国大样本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 Logit/OLS回归和PSM方法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和生计非农化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地流转可以为农户提供生计多样化选择的机会,农地转出可以促进农户从事多样化的生计策略,提升农户生计非农化水平;转入农地为农户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可以促进农户选择农业向生计策略;农户生计异质性是影响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的关键因素。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发展功能完善的农地流转市场仍是现阶段农地流转政策的主要方向;提升人力、物质、金融资本能够提高农民生计多样化水平。

    农地流转生计策略生计多样化CFPSPSM

    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杨秀平秦雨露
    9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经济韧性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提升旅游经济韧性对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抵御能力、恢复能力、重构能力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旅游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 2011-2020 年中国 30 个省域旅游经济韧性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探讨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2011-2020 年中国旅游经济韧性处于波动上升状态,年均增长率达到 3。53%,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经济韧性发展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趋势保持一致,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格局,但其增长速度呈现中部最高、西部其次、东部最小的特征。(2)2011-2020 年全国旅游经济韧性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国旅游经济韧性处在上升态势,绝对差异有明显扩大的趋势,且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三大地区旅游经济韧性也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内绝对差异有缩小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内绝对差异有所扩大,东部地区极化现象有所缓解,中部地区极化现象显著,西部地区极化现象逐渐凸显。(4)旅游经济韧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俱乐部趋同效应。转移概率不仅受到滞后水平的影响,还要受到旅游经济韧性初始等级的影响。

    旅游经济韧性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Markov链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经济联系研究

    占金刚杨晓彦梁芳园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修正引力模型,探究 2016-2020 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 14 个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研究发现:(1)各节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城市组合的经济联系强度值逐年增大,并且积极加入经济联系网络中,相互形成较弱程度以上的联系;(2)沿线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和地域相邻指向特征,受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城市之间的强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同地区和临近地区,沿线节点城市的扩散作用、经济吸收、传递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此,文章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以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节点城市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城市经济联系修正引力模型

    文化依恋对潜在旅游者行为意向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拓展模型

    柴海燕何婕滢杨雨哲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者的外出旅行就是体验异域文化,感受文化生态的过程。人们在成长环境中接触到与文化旅游地相关的文化符号,从而形成相关文化印象,旅游出行就是受已有的文化依恋影响,去感受、验证、修正文化印象,重组自我文化图式的过程。因此,文化依恋是旅游意向的前提条件,诱发了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本文选取庐山作为案例地,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基础,引入文化依恋作为自变量,提出相关假设。结果表明:(1)潜在旅游者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均对行为意向产生正向显著影响;(2)文化依恋通过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形成 3 条平行中介路径间接影响潜在旅游者的行为意向。基于结论得到文化旅游目的地宣传与建设方面的发展启示。

    文化依恋文化旅游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