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赵靖平

季刊

1673-2952

0731-5531571 5292158

410011

长沙市人民路139号湘雅二医院内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认知功能与童年创伤的相关性分析

    王吉王妍冯亚静宁艳娇...
    426-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认知功能与童年创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7月94例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观察组,另招募同期自愿参加研究的90名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两组认知功能,包括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通过儿童期创伤问卷评估两组童年创伤,包括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认知功能与童年创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MoCA总分及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0.113、16.381、9.505、16.877、21.508、22.598、14.956、11.026,P<0.05).观察组童年创伤总分及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752、4.561、5.670、3.428、7.412、3.054,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MoCA总分及各项评分与童年创伤总分及各项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认知功能低于正常水平,童年创伤高于正常水平,且其认知功能与童年创伤呈负相关关系.

    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认知功能童年创伤

    父母养育方式与对立违抗障碍患儿行为问题的关系

    曾丽蒋志军李廷碧陈秀锦...
    430-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患儿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53例ODD患儿以及53例正常儿童为观察对象,设为ODD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家长用破坏性行为障碍评定量表(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 rate scale,DBDRS)评分,分析ODD患儿EMBU评分与DBD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ODD组EMBU量表父亲及母亲偏爱被试、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ODD组DBDRS量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抗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DD患儿EMBU量表父亲及母亲偏爱被试、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评分与DBDRS量表各项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ODD患儿具有明显的父亲及母亲偏爱被试、情感温暖与理解低下等不良养育方式,并且其与行为问题具有明显联系.

    父母养育方式对立违抗障碍行为问题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小儿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质量及行为状态的影响

    张莹王磊段园菊
    43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给予孤独症患儿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探讨其疗效及对患儿行为状态、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102例,依据随机表分为磁复组(n=51)和常复组(n=51);常复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磁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以及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自闭程度、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行为状态以及睡眠质量指数(PSQI).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磁复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复组(P<0.05).磁复组和常复组治疗前CARS评分基本相同(P>0.05),磁复组和常复组治疗6、12周后CARS评分低于治疗前,磁复组治疗6、12周后CARS评分低于常复组(P<0.05).磁复组和常复组治疗前ABC评分基本相同(P>0.05),磁复组和常复组治疗6、12周后ABC评分低于治疗前,磁复组治疗6、12周后ABC评分低于常复组(P<0.05).磁复组和常复组治疗前DQ基本相同(P>0.05),磁复组和常复组治疗6、12周后DQ高于治疗前,磁复组治疗6、12周后DQ高于常复组(P<0.05).睡眠质量分析提示,治疗前两组患儿PSQI总分及各个条目分值水平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高孤独症患儿治疗疗效,且可改善患儿自闭程度、发育商以及睡眠质量,有利于改善患儿行为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重复经颅磁刺激小儿孤独症谱系障碍睡眠质量行为状态

    基于医教结合的干预模式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社会功能、执行功能的影响

    陈钰湘张敏缪伶伶吴霞...
    438-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医教结合的干预模式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临床效果和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2022年6月~2023年6月如皋市医教结合试点的2所小学1~3年级学龄期ADHD儿童90例纳入干预组,选取同等规模的2所学校的90例ADHD儿童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医教结合一体化干预,对照组实施ADHD常规治疗;对比两组儿童干预前、后的SNAP-Ⅳ评分、Weiss功能缺陷量表评分(WFIRS-P)、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TRS).结果 干预6个月、12个月,干预组SNAP-Ⅳ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12个月,干预组WFIRS-P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PSQ、T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学龄期ADHD儿童实施基于医教结合的干预模式,有利于改善儿童核心症状,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消极影响,为儿童ADHD多模式干预提供可靠指导.

    基于医教结合的干预模式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社会功能执行功能

    阿立哌唑与硫必利对抽动障碍患儿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神经递质的影响

    于京虎王可王震
    442-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阿立哌唑与硫必利治疗抽动障碍患儿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选我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入的抽动障碍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阿立哌唑组(38例)和硫必利组(38例),分别接受阿立哌唑片治疗和盐酸硫必利片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值、神经递质水平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 与硫必利组相比,阿立哌唑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CD3+、CD3+CD4+、CD4+/CD8+值均上升,且阿立哌唑组上升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均下降,且阿立哌唑组下降更明显(P<0.05).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2/38),硫必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8/38),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阿立哌唑与硫必利在治疗抽动障碍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但阿立哌唑对T淋巴细胞亚群、神经递质改善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阿立哌唑硫必利抽动障碍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神经递质

    硫必利联合心理治疗对抽动症患者的效果

    陆超元赵鋆蒲晓伟马春艳...
    446-448,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硫必利联合心理治疗干预在抽动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遵循随机原则,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抽动症的100例患者,以入院单双数分组,对照组(单数)实施硫必利治疗,观察组(双数)选择硫必利与心理治疗干预方案,每组50例.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并评估治疗前后抽动严重程度、心理状态、自我意识.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抽动、发声抽动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相较于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行为、合群、焦虑、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智力与学习,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在抽动症治疗中,选择硫必利联合心理治疗干预方案可明显缓解其病情,同时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自我意识恢复.

    硫必利心理治疗干预抽动症心理状态自我意识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的社交反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魏琼贾忠莉李志鑫鲁志力...
    449-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患者的社交反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乐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2年12月80例儿童TS患者,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评估患者的社交反应能力,根据SRS评分≥ 60分、<60分设为社交反应能力差、社交反应能力良好两个组别.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年龄、父母最高学历、居住地等一般资料,以SRS评分为因变量,组间差异显著的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调查社交反应能力影响因素.结果 80例TS患者32例SRS评分平均(50.18±6.82)分,≥60分31例,<60分49例;两组发病年龄、智力、病情严重程度、主要照顾者、父母最高学历、家庭月收入、年龄、是否规范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居住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智力低下、重度TS、父母不是主要照顾者、父母最高学历初中、家庭月收入<3千元、未进行规范治疗是TS患者社交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 TS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社交反应能力差,影响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智力低下、病情严重程度等,应重视这类患者的社交反应能力.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社交反应能力影响因素

    厦门地区酒依赖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鸿鹤李金灵黄双建李思友...
    453-456,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酒依赖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冲动特质,并分析其攻击行为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厦门某三甲精神专科医院的酒依赖患者,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对110例患者进行攻击行为评估,将其分为攻击组和对照组(各55例),同时收集饮酒年限、日均饮酒量、暴力史等一般资料,使用冲动性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version 11,BIS-11)评估患者的冲动性特质,密歇根酒精依赖调查表(Michigan Alcoholism Screening Test,MAST)评估饮酒相关问题,临床机构酒精戒断症状量表(Clinic Institute 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 Scale,CIWA-Ar)评估酒精戒断严重程度,分析酒依赖不同临床特点及冲动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暴力攻击史、日均饮酒量高、注意冲动高评分、运动冲动高评分、无计划冲动高评、工作社会问题突出、婚姻家庭问题突出,以及CIWA-Ar高评分(OR=9.750,2.528,2.257,1.902,5.345,1.236,3.795,3.633;P<0.001)可能成为酒依赖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冲动特质明显、暴力攻击史、日均饮酒量高、工作家庭问题突出和戒断症状明显可能是酒精依赖患者攻击风险的危险因素.

    酒依赖攻击行为冲动特质危险因素

    家庭功能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

    赵惠芳赵明坤李静刘伟...
    457-459,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功能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评估患者是否发生攻击行为,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发生组(n=40)与未发生组(n=60).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态、是否独生子女、文化程度、有无固定职业]以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间的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组离异/丧偶、独生子女、初中及以下文化、无固定职业占比及FAD评分高于未发生组,SSRS评分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离异/丧偶、独生子女、初中及以下文化、无固定职业、FAD评分、SSRS评分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离异/丧偶、独生子女、初中及以下文化、无固定职业、FAD评分、SSRS评分为预测该疾病发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临床应予以密切关注.

    家庭功能双相情感障碍攻击行为社会支持

    童年创伤、社会支持、绝望感对成人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

    徐家玥周云飞
    460-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童年期创伤、社会支持、绝望感及抑郁程度对成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23年4月~2023年8月在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93例住院患者,符合ICD-10"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童年创伤问卷、社会支持量表、贝克绝望量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自杀模块、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进行评估.结果 成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绝望感、自杀和抑郁程度两两变量间均呈正相关(P<0.01),童年创伤与自杀风险、绝望感呈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与童年创伤、绝望感呈负相关(P<0.01),童年创伤在社会支持与绝望感中起中介作用,抑郁在绝望感和自杀中起到中介作用,绝望感在童年创伤和自杀中起中介作用.结论 绝望感和抑郁程度都增加了自杀的风险,绝望感和童年创伤、较差的社会支持有关,经历童年创伤患者对自杀的影响是通过增加绝望感而起作用.

    自杀抑郁障碍社会支持童年创伤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