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朱冬三

双月刊

1673-4416

fmujuan@163.com

0731-84472665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and Nephrology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泌尿外科和肾内科于一体的医学科技类期刊,主要介绍国外泌尿系统领域的最新理论、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直接为我国从事泌尿系统(含泌尿外科与肾内科)教学、科研与临床的专业人员服务。本刊栏目包括论著、临床报告、综述。本刊已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前列腺癌组织中CNN1、ACTG2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符芳颖黄河贾非甘立麒...
    810-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钙调蛋白1(CNN1)、平滑肌肌动蛋白γ2(ACTG2)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琼海市中医院收治的98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前列腺癌组)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NN1、ACTG2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CNN1、ACTG2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前列腺癌组的CNN1、ACTG2阳性表达率均低于癌旁组(均P<0.01)o Gleason评分为8~10分、临床分期为T2~3期、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 μg/L、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CNN1、ACTG2阳性表达率低于Gleason评分为2~7分、临床分期为T1期、术前血清PSA<4 μg/L、无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均P<0.05)o CNN1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9.41%,高于CNN1阴性表达患者57.81%(P<0.05);ACTG2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9.17%,高于ACTG2阴性表达患者52.00%(P<0.05).Gleason评分为2~7分、临床分期为T1期、术前血清PSA<4 pg/L、无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Gleason评分为8~10分、临床分期为T2~3期、术前血清PSA≥4μg/L、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leason评分8~10分(HR=2.447,95%CI:1.599~3.745)、有淋巴结转移(HR=2.514,95%CI:1.676~3.772)、CNN1 阴性表达(HR=5.795,95%CI:2.964~11.328)、ACTG2阴性表达(HR=2.912,95%CI:1.823~4.653)是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CNN1、ACTG2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均呈低表达,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可作为前列腺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前列腺肿瘤钙调蛋白1平滑肌肌动蛋白

    前列腺癌患者PD-1水平与肿瘤分期的关系

    陈锦添陈从其李智强郑元振...
    815-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前列腺癌(PCa)患者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50例PCa患者的术后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PCa组),并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130例行手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后组织标本作为BPH组.采用免疫组化、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的PD-1表达水平,根据不同PD-1重组蛋白浓度将PCa细胞分为对照组、50 μg/L组和100 μg/L组,分别应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PC3细胞的迁移形态.结果 PCa组的PD-1表达水平高于B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期PCa患者的PD-1表达水平为(13.60±6.31)pg/mL,Ⅱ 期 PCa 患者为(16.51±4.88)pg/mL,Ⅲ期 PCa 患者为(21.68±5.13)pg/mL,Ⅳ期PCa患者为(29.50±4.78)pg/mL,随着患者肿瘤分期进展,PD-1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均P<0.05).PCa组中Gleason评分为7~10分患者的PD-1表达水平高于Gleason评分为1~6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C3细胞迁移细胞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愈合的程度越强(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50 μg/L组和100 μg/L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均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PD-1可作为PCa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PD-1靶向治疗可能是治疗PCa的潜在方法.

    前列腺肿瘤程序性死亡受体1肿瘤分期

    MicroRNA-505调控PLK1对前列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年智穆元忠申大年李国权...
    819-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505通过调控Polo样激酶1(PLK1)表达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取第4代对数生长期PC-3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miR-505 inhibitor组、mimic NC组和miR-505 mimic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分别转染in-hibitor NC、miR-505 inhibitor、mimic NC 和 miR-505 mimic,48 h 后,分别采用 qRT-PCR 检测细胞中miR-505的表达量、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505与PLK1的靶向关系、蛋白印迹法检测PLK1、波形蛋白、神经钙黏蛋白(N-cad)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iR-505 inhibitor组的miR-505表达量和E-cad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存活率、细胞迁移率以及PLK1、波形蛋白和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侵袭能力增强(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miR-505 mimic组的miR-505表达量和E-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存活率、细胞迁移率以及PLK1、波形蛋白和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侵袭能力减弱(均P<0.05);与NC组比较,miR-505 inhibitor组的miR-505表达量和E-cad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存活率、细胞迁移率以及PLK1、波形蛋白和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侵袭能力增强(均P<0.05);与miR-505 inhibitor组比较,miR-505 mimic组的miR-505表达量和E-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存活率、细胞迁移率以及PLK1、波形蛋白和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侵袭能力减弱(均P<0.05);与mimic NC组比较,miR-505 mimic组的miR-505表达量和E-cad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存活率、细胞迁移率以及PLK1、波形蛋白和N-cad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侵袭能力减弱(均P<0.05).结论 miR-505可减弱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LK1的表达发挥作用.

    前列腺肿瘤Polo样激酶1miR-505细胞增殖细胞运动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血清PSA、睾酮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刘力韩冰谭静曲雪凌...
    824-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睾酮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前列腺癌组(59例)和前列腺增生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直肠SWE弹性值及血清PSA、睾酮水平,分析前列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超声剪切波设备联合血清PSA、睾酮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前列腺癌组的前列腺体积和睾酮水平小于前列腺增生组,血清PSA及SWE弹性值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均P<0.001);剪切波弹性成像模式下,前列腺癌组患者的非对称分布为52例(88.14%),而前列腺增生组患者的非对称分布为12例(2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体积、PSA、睾酮、Emean、Emin、Emax均为前列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SA、睾酮及SWE弹性值中Emax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79.66%,特异度为95.74%,均优于单一指标诊断.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SWE的Emean、Emin、Emax及血清PSA水平均升高,血清睾酮水平降低,PSA、睾酮联合SWE对前列腺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前列腺肿瘤前列腺特异抗原睾酮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

    RPN2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对膀胱癌T24细胞自噬的影响

    杜红飞袁鸿玲庞雪利阳燕...
    828-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核糖体结合糖蛋白2(RPN2)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膀胱癌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通过 Oncomine、UALCAN、GEPIA 2.0 和 Human Protein Atlas(HPA)数据库分析RPN2在膀胱癌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RPN2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RPN2的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RPN2与自噬分子LAMP2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RPN2在不同膀胱癌细胞水平的表达;通过T24细胞水平干扰RPN2表达后,使用透射电镜观察膀胱癌T24细胞自噬超微结构变化,采用CCK-8评价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免疫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变化.结果 Oncomine、HPA、UALCAN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细胞水平的实验结果均证实RPN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膀胱癌组织中异常升高;进一步运用UALCAN分析发现RPN2的表达与膀胱癌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呈正相关,GEPIA 2.0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RPN2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明显短于低表达组(均P<0.05);String数据库分析发现RPN2在KEGG信号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中与N-糖基化作用以及内质网功能密切相关,且与LAMP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细胞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干扰RPN2的表达能够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和自噬,下调自噬下游分子LC3-Ⅱ的表达(P<0.05).结论 RPN2在膀胱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与膀胱癌患者总生存周期和无病生存期呈负相关,细胞水平调节膀胱癌细胞自噬,提示RPN2可能参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重要诊断和治疗靶点.

    膀胱肿瘤核糖体结合糖蛋白2自噬

    FLOT1、PSMB4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研究

    刘钰汪厚志赵行兵
    833-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膀胱癌(BC)组织中浮舰蛋白-1(FLOT1)、蛋白酶体β亚基4型(PSMB4)的表达水平与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B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检测FLOT1、PSMB4蛋白在B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FLOT1、PSMB4表达水平与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FLOT1、PSMB4与BC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估B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癌组织中FLOT1、PSMB4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32.095、24.318,均P<0.05).癌组织中FLOT1、PSMB4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x2=16.822、17.321,均P<0.001).癌组织中FLOT1、PSMB4表达水平均与肿瘤长径、病理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均有相关性(均P<0.05).FLOT1、PSMB4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FLOT1、PSMB4阳性表达均是影响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LOT1、PSMB4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均高于单独指标预测(均P<0.05).结论 BC组织中FLOT1、PSMB4蛋白表达均升高,与BC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预后有关,为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BC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膀胱肿瘤浮舰蛋白-1蛋白酶体β亚基4型

    基于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病理灌注化疗方案的改良研究

    卢猛李震郭庆祥朱嘉伟...
    838-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继续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灌注与重新开始新一轮灌注周期对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re-TURBT)后病理结果中含有残余肿瘤成分的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22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8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灌注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重新灌注组(重新开始新一轮灌注化疗方案,47例)和继续灌注组(继续首次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灌注化疗,35例).所有接受二次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膀胱镜检和影像学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膀胱肿瘤的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重新灌注组和继续灌注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和44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5%和60%.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重新灌注组的无复发生存率(RFS)高于继续灌注组(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灌注方案及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后病理分期是膀胱癌复发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灌注方案及术后病理分期均是膀胱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在二次电切病理结果中提示有肿瘤成分存在时,相比于继续首次电切术后灌注方案的患者,重新开始新一轮灌注化疗方案患者的RFS更高,且复发率更低,因此对于接受re-TURBT术后病理阳性的患者进行重新灌注周期可能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膀胱肿瘤膀胱切除术灌注化疗

    DWI联合血清WISP1、FOXO3a对膀胱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张永涛唐雪娣徐枫钞
    842-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Wnt1诱导分泌蛋白1(WISP1)、叉头框转录因子O亚族3a(FOXO3a)对膀胱癌(BC)术前淋巴结(LN)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185例疑似B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经病理诊断确诊为BC的104例患者设为BC组,并将其中68例LN转移患者作为LN组,36例无LN转移患者作为无LN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98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BC患者血清中WISP1、FOXO3a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BC患者血清中WISP1与FOXO3a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WI联合血清WISP1、FOXO3a对BC术前LN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C患者血清中的WISP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OXO3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无LN组比较,LN组患者血清中的WISP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OXO3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C患者的血清WISP1、FOXO3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46,P<0.001);与无LN组比较,LN组患者的ADC值显著降低(P<0.05);DWI联合血清WISP1、FOXO3a诊断BC术前LN转移的灵敏度高于DWI、血清WISP1、FOXO3a单独诊断(均P<0.05).结论 BC术前LN转移患者血清中WISP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OXO3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DWI联合血清WISP1、FOXO3a诊断可以提高BC术前LN转移的诊断效能.

    膀胱肿瘤WISP1FOXO3a弥散加权成像淋巴结转移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尿路感染与膀胱痉挛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安勇
    846-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尿路感染、膀胱痉挛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244例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术后尿路感染、膀胱痉挛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发生和未发生尿路感染、发生和未发生膀胱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的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8.03%(44/244),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率为31.15%(76/244).术后发生尿路感染患者的年龄≥60岁、多发肿瘤、糖尿病、有导尿管堵塞、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7 d、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尿路感染患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导尿管堵塞和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是术后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5).术后发生膀胱痉挛患者的年龄≥60岁、糖尿病、手术时间>1 h、导尿管堵塞、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7 d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发生膀胱痉挛患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和导尿管堵塞是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TURBT术后尿路感染和膀胱痉挛的发生率较高,尿路感染发生受患者年龄、导尿管堵塞等因素影响;膀胱痉挛发生受患者年龄、手术时间等因素影响,但与术后尿路感染无明显关联.

    膀胱肿瘤膀胱切除术尿路感染膀胱痉挛

    NLR、IL-10水平在膀胱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对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

    吴明亮李春茂张杰李大平...
    851-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尿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表达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对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11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并检测外周血NLR和尿液IL-10水平,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8~12个月,评估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并将其分为复发组(22例)和未复发组(90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外周血NLR及尿液IL-10水平,采用回归分析检验膀胱癌患者外周血NLR及尿液IL-10水平与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的关系,并分析外周血NLR及尿液IL-10水平对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 复发组的低分化、合并淋巴结转移占比、外周血NLR及尿液IL-10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合并淋巴结转移、外周血NLR及尿液IL-10高水平是膀胱癌患者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OR>1,均P<0.05).膀胱癌患者的外周血NLR、尿液IL-10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测预测术后肿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0.80.不同分化程度、合并和未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间的NLR、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膀胱癌患者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风险高,与肿瘤分化程度、合并淋巴结转移、外周血NLR及尿液IL-10水平均有关,其中外周血NLR及尿液IL-10水平可作为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指标.

    膀胱肿瘤白介素-1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