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陈洛

双月刊

1006-9410

gxjyxb@sina.com.cn

0771-5656982

530023

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督导视域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构建

    宾恩林陆秀春陈良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载体和培养方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框架.当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面临着定位模糊不清、产业快速变化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跨文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不协调;培养载体方面存在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课程设计与产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不足、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问题;人才培养方式面临传统教学模式僵化、实践教学资源与校企合作不足、师资队伍不足.克服上述系统性挑战,需要发挥基础性功能的督导作用.督导视域能为厘清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理系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提炼克服挑战的系统化实践路径,推动中国—东盟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以便在优化成本收益、实现社会责任与提供劳动力助推中国—东盟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东盟督导视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价值、逻辑与路径

    李晓娟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新时代深化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演进中的新形态.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显示出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是适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趋势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扩大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有效举措.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遵循政府统筹协调、主体共建共享与技能供需匹配的制度逻辑、价值逻辑与人才培养逻辑.为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亟须健全共同体运行发展的政策体系,筑牢共同体成员对制度的信任;塑造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共识,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行动合力;搭建共同体成员互动合作平台;促进共同体成员的深度交流合作.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对外开放职业教育国际化

    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建设:价值、逻辑、使命与路径

    梁晨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在培养高技能工匠人才、连接双边产业合作、丰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本质规律中探索特质是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促进中国—东盟产教深度交融是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遵循的根本使命,挖掘"本土化"资源是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遵循的文化基因.实践过程中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应主动承担起创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理论,更新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形塑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品牌的责任.基于此,欲建设成熟的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应注重系统化思维,实现人才培养立体化;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自主性能力;立足国际化趋势,着力提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标识度.

    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广西农村经济调查流派现存资料管窥

    徐毅褚不染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的农村经济危机和西方现代调查理念的传入共同促成了贯穿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调查热潮,作为构成此次调查热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本土的农村经济调查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其间广西积极引入各个农村调查流派的调查理念与方法,同时推动本土调查人才的培养和农村经济调查的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批反映 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和理论成果,这些调查资料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近代广西爆发农村经济危机的深层致因,另一方面为 20 世纪上半叶的广西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学理依据,不仅为后世了解近代广西农村经济状况提供了相对全面的一手资料,而且能为当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经济危机广西农村经济调查流派调查报告

    基于知识图谱的学生社区研究可视化分析

    郝大鹏周新颖金雪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社区是学生校园生活、思想交流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平台.为全面了解我国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管理等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演变趋势,论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源自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 1542 篇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对学生社区研究的机构、作者和热点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学生社区研究范围及主题日渐扩大及丰富,年度发文数量经历了波动增长和指数型增加2 个阶段,核心作者及机构间合作较少,没有形成跨学科研究的态势;二是研究热点与政策导向基本一致,呈现出概念与内涵研究、目标群体研究、社区内容研究、建设模式研究等不同热点方向;三是研究前沿指向党建引领、协同管理及劳动教育等领域,这是今后需重点关注的趋势.

    学生社区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读书会引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中国古代史专业为例

    李正君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开展读书报告会,适应了新时代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新要求,是当代研究生专业领域课外阅读不足的客观要求,是中国古代史专业教学的自觉要求,是促进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的客观要求,是青年硕士研究生导师职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在读书报告会开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强化学生基本史料的阅读能力,学科前沿的获取能力以及理论方法的运用能力,同时注意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其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拉近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与读书报告会的良性互促,对于其他人文学科开展类似的活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读书会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导师课程思政

    地方师范学院师范生数字化应用素养研究——基于B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案调查

    俞淼王洪亮张卉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应用素养已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本研究基于《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中的数字化应用框架对B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数字化应用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样本中的师范生数字化应用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年级的师范生在数字化教学实施与数字化协同育人维度上存在差异.鉴于此,可通过构建数字化系统渗透与多方主体共建的课程体系、搭建组织架构数字化落地与教学活动进阶化设计的实践平台、健全数字化管理制度保障与师资数字素养提升的支持系统等方式来推动师范生数字化应用素养的发展.

    师范生数字化应用素养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教学评价数字化协同育人

    数字化赋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陆笛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应进行数字化赋能.数字化赋能有助于资助程序标准化,促进资助工作精准化,实现资助育人可视化,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数字化赋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高校在资助育人体系中积极采用数字化平台、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以数字化赋能大学生扶困工程、扶志工程和扶智工程.数字化赋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对策是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教育和精准跟踪经济困难的学生,以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数字化赋能可使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识别—资助—教育—跟踪"的链条得到更有效的保障,促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得更公平公正、有为有效,从而为受助学生提供成就自己、自立自强、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数字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基本思路

    隐性课程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

    周涵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可知,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使用互联网能遵守道德规范,承担搭建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责任与义务.隐性课程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分为物质空间类、精神文化类、组织制度类三大类.根据目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隐性课程存在的问题——校园网络素养培育环境缺乏人文性,教育影响效果不明显;与显性课程联系不紧密,系统性有待优化;管理制度考虑不够周全,缺乏人文关怀思想——从教师理念、课程建设、学校制度三个层面出发,结合三类网络素养培养隐性课程特点,给出优化建议:一是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视学生网络亚文化;二是平衡网络素养显隐性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创建和谐环境,建立有效的网络素养培育综合管理制度.

    大学生素养网络素养网络素养培育隐性课程素养培育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当代价值、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以甘肃为例

    赵秀文贺静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美好画卷实现的前提是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甘肃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从甘肃县域的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较弱人均贡献率低、思想观念落后市场化意识不强、系统谋划不足产业集群发展薄弱、发展特色不足同质化严重、创新驱动不足高质量发展乏力等现实问题.鉴于此,应通过更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合理规划科学引导实现良性发展、立足区域特色实现错位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开放创新实现抢抓机遇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甘肃县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当代价值现实困境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