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科学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科学探索
教育科学探索

杨鲜兰

双月刊

2097-0757

ddjxjy@hubu.edu.cn

027-88664282

430062

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湖北大学内)

教育科学探索/Journal The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3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她深入成人教育第一线,宣传国家成教方针政策,探讨成人教育理论,交流成人教育信息,指导成人学习,跟踪成教学员现状,透视成教热点,提供就业指导。她是成教同仁思想交流的阵地,是展示成人教育的窗口,是社会学习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综合性大学如何办好师范教育——湖北大学师范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刘建平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范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人民群众优质教育、优秀教师的期盼下,在教师职业地位变化的推动下,办好师范教育成为众多综合性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人民群众基本诉求、塑造学科发展相对优势的明智之举.针对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中存在的人才培养定位、师范学科特色、教育培养理念、系统训练实践、课程师资配备、文化环境熏陶、政策资源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等存在的问题,湖北大学以"固本培新、振兴师范"为理念,以"统分结合、协同育人"为路径,深入推进师范教育综合改革,为新时代综合性大学办高质量教师教育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湖北大学统分结合协同育人

    新时代乡村教师身份建构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角色期望理论的视角

    金鑫吴支奎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点燃乡村振兴的动力之火.本文以角色期望理论的视角为切入点,阐释当下对乡村教师身份建构的美好愿景,满足"剧本期望""伙伴期望""观众期望".探寻乡村教师群体的现实样态时发现,其素质、形象、职责和行为与大众的理想期望有所偏差.故此,提出造就新时代乡村教师身份建构的时代构想:提升道德的高度,做每位学生成长有为的培养者;增强知识的效度,做终身学习自觉反思的研究者;延伸交往的广度,做多元主体协同共育的统筹者;挖掘情感的深度,做乡土文化深耕细作的传承者,点亮乡村教育的未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师身份重塑角色期望理论

    教育家罗炳之先生精神风范的渊源探赜、图景擘画与当代传承

    原左晔尚瑞茜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炳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教育学建设重要的奠基人与建设者.在中华传统文化与新式教育的涵养、海外求学访问经历的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与熏陶和中国教育实践的磨砺与锻造下,罗炳之先生形成了匡扶时难、情系家国的爱国精神,笃实敬业、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敢为人先、自由求真的科学精神,爱智统一、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严于律己、笔耕不辍的自律精神以及文以载道、躬行践履的弘道精神,其精神风范作为我国教育家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当代教育学人树立"接着讲"的立场,承先生之风范、扬先生之学风、习先生之方法,以期其精神风范薪尽火传,代代不忘.

    罗炳之教育家教育家精神中国教育学

    从内容到方法: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研究30年

    鲜兰程少波张传萍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主题检索,分析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研究的内容和视角,总结教师资格制度相关研究历程与迭变规律.同时结合我国教师资格认定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从教师资格认定的前置条件研究、机制研究、管理研究以及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价,为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找寻方略与提供建议.

    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从阶层跃迁到文化熏染:普及化时代"上大学"的个体价值更迭刍议

    丁鑫张伟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时代,"上大学"对于个体及其家庭所承载的价值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接受高等教育曾被视为个体实现阶层跃迁的重要机遇,普及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上大学"的"跃迁机会"价值在下降,而文化熏陶的价值则持续凸显.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通识课成为主导,学科间壁垒被打破,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生态的内卷化,这种种表现让大学生个体价值更迭的趋势不可阻挡.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可以看到大学生个体价值转变的方向,未来大学生的"社会人"属性、"全能人"属性、"自由人"属性将成为主流,而这也给个体及其家庭还有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个体需要调整收益预期,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家庭需要转变传统观念,采用"全面发展"的教养模式,大学则需要优化培育方式,完善"产教结合"的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普及化个体价值更迭阶层跃迁文化熏染

    从古代官学"科举化"看"考公热"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影响

    江俊伟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公热"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较为突出地体现为对大学教学活动的干扰,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空心化"风险.而我国古代官学在明清时期的"科举化"进程及其命运轨迹,为正视"考公热"对当代大学的影响提供了历史的镜鉴:"科举化"背景下,官学教学活动的沦丧、教学职能的落空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未在短时间内威胁其存续,主要基于古代官学在社会治理层面的特殊职能;但对于以教学为首要职能的当代中国大学而言,其对"教学空心化"的耐受阀值则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考公热"对大学教学场域的冲击,在事实上对其教学职能的实现构成负面影响,为大学的未来发展埋下隐忧.

    大学官学科举考公热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评价改革中的政策工具运用及取向

    张振宇陈彧洁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全面布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进了"三位一体"评价的战略性变革.本文以政策工具视角回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的政策变迁历程及其演化特征,结合典型政策文本示例,分析规制政策工具扭转评价导向、规范激励政策工具转换评价范式、实施能力建设政策工具赋能增效、运用符号和象征工具营造良好氛围等系统举措,研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的联动逻辑、衔接要素和实践转向,从丰富政策工具箱、优化结果运用、适应政策环境、深化数字变革等维度展望提升教育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综合效能.

    政策工具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评价改革取向

    知识分类视角的学习方式变革探析

    代文利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知识产生于不同的背景,经历了不同的思维过程,蕴含着不同的发展属性,因而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知识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需要经过下沉与还原、探究与反思、再发现与上浮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方式时不能仅机械套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应以知识的发生机制为依据,明确各种学习方式的适用范围,剖析知识类型,还原知识的学习过程,关照知识的发展属性,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知识分类纷繁复杂,以当前较为典型的安德森知识分类为例,探析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方式建构,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学习方式选择与知识类型的关联,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知识类型学习方式变革知识发生机制安德森知识分类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研究生教育变革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张静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类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生成式技术能够助力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资源、模式和评价等发生变革,但也存在人工智能依赖下丧失主体能动与创新素养、算法异化下的知识盲区与信息茧房、关系偏移阻滞师生对话与情感互动、鉴评偏误加剧教育不公与权责不清之忧患.为此,需要坚持创新导向下的提质增效,警惕技术依赖下的算法偏见,构建增强心灵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完善评价体系重塑学术公平,从而加快培养智能时代所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生教育变革机遇挑战应对策略

    导向深度学习的沉浸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基于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向葵花张裕鼎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学位基础课在其中起着奠基性作用.本文基于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学位基础课中学习现状与诉求的调查分析,设计出导向深度学习的沉浸式教学样态.沉浸式教学秉持学习中心理念,以学习方式变革为支点,具有三大典型特征:一是以真实问题解决为指向,凸显实践学习;二是以情境体验活动为载体,倡导具身学习;三是以学习共同体为依托,强调建构性学习.按照沉浸式教学"三阶段七环节"的理论构想,开展了沉浸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和效果检验,形成了五大有效实践策略:一是以真实的项目化任务驱动学习进程,二是以自发性学习共同体带动个体深度参与,三是以逼真的情景剧再现现实问题解决过程,四是以多重具身化情境引发深度沉浸体验,五是以多元化团队评价促进持续改进与共同成长.

    沉浸式教学深度学习具身认知学习共同体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