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iBei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型城市碳达峰预测

    李丽萍樊桂红于淇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型城市大量的能源能耗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攀升,预测未来碳排放趋势对各城市制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2001-2022年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量为研究对象,采用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分解碳排放影响因子,结合情景分析法设定32种组合情景,预测各情景下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型城市2023-2035年的碳排放量与碳达峰时间.结果表明:碳排放因素对三个城市碳排放均表现为正向影响;基准路径情景中,盘锦和大庆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单一路径情景和组合路径情景中,盘锦、松原和大庆均最早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建议各城市要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率先实现碳达峰.

    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型城市STARPAT模型情景分析碳达峰

    中空纤维膜膜结构对船舶烟气脱碳效果的影响

    姚纪明候嘉晴张宏升郭爱红...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航运业CO2的减排,探究了膜丝填充率、膜丝长度、膜丝数量、膜丝内径、膜丝壁厚、膜丝孔隙率和膜丝微孔孔径对船舶烟气脱碳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当膜丝填充率为60%、膜丝长度为700 mm、膜丝数量为700根、膜丝内径为0.52 mm、膜丝壁厚为0.25 mm、膜丝孔隙率为55%、微孔孔径为0.10 μm时,船舶烟气中CO2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83.38%.并得出结论:膜丝内径、膜丝壁厚与脱碳效率成反比,膜丝填充率、膜丝长度、膜丝数量、膜丝孔隙率和膜丝微孔孔径与脱碳效率成正比.

    船舶烟气脱碳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

    发展清洁能源对减污降碳的影响机理与效应分析

    殷阿娜曹瑞娜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展清洁能源对减污降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展清洁能源对减污降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发展清洁能源对减污降碳的影响存在地理区位异质性、经济发展阶段异质性和资源依赖属性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清洁能源发展促进减污降碳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减污降碳环境规制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清洁能源

    论"双碳"目标下碳市场监管和解合规制度

    李奇宁立成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碳市场的行政监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但碳市场在传统高权行政监管模式下存在立法层面激励机制的缺失、执法成本过高、过程性监管措施缺位等实践困境,亟需做出调适.企业行政合规治理在我国的探索发展为我国碳市场监管提供了一种理想且可行的路径,对碳市场的监管思路应当由高权行政转向行政和解合规.在导入和解合规理念的基础上,碳市场和解合规应遵循依法行政、公益优先、诚实守信、可持续发展原则.碳市场和解合规制度的体系建构,应围绕标准制定、合规计划的实施与监督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进而推动碳市场和解合规实践发展.

    碳市场监管高权行政合规治理行政和解

    黄河流域水污染跨部门协同治理的问题检视及法律保障

    张露文史玉成
    32-3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河流纳污能力较弱,水污染呈现复合性特征.由于流域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动态性特征,单一政府部门独立治理无法解决流域整体水污染问题.应积极探索跨部门联动、多方配合的协同治理模式.当前,协同治理的相关法律供给不足、部门利益冲突、数据信息共享滞缓、行政体制分割、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是实现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主要阻碍.应以"整体主义"思维完善综合性立法,明确部门职权划分的同时,健全协同治理体制和责任共担机制、统一部门治理目标、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畅通数据循环,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激发部门参与协同治理的主动性.

    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跨部门水污染

    基于DPSIR模型的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环境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何训喜何刚彭振军孔玉...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PSIR模型构建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淮河流域安徽段2012-2022年生态安全指数,利用灰色GM(1,1)预测未来生态状况,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2-2022年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安全呈上升势态,从高到低依次是蚌埠、阜阳、合肥、宿州、滁州、六安、淮南、亳州和淮北;生态安全指数存在地域差距,皖南地区普遍高于皖北地区,且皖北未来发展水平有待提高;5个关键影响因素为节能环保财政支出、人均水资源量、经济密度、人均GDP和一般公共预算.

    生态安全DPSIR模型熵权-TOPSIS法GM(1,1)灰色预测障碍度模型

    基于InVEST和Geodetector模型的合肥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智菲周振宏赵铭杨宗霖...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耦合模型探究合肥2000-2020年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合肥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185、0.181、0.178,呈逐年下降趋势,较低质量区域向低质量区域的转移面积最大.合肥生境质量退化度在2000-2020年逐年下降,呈现出"环状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高退化度区域主要分布在低值区域外围,呈现非连续性扩张.区域生产总值、坡度以及高程是主要影响因子,双因子增强效应显著,年末总人口和人口密度为主导单因子.

    合肥市InVEST模型地理探测器生境质量驱动因子

    徽州乡村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

    李漩郭延龙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复合生态理论构建评价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和区域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2-2023年徽州乡村地区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从空间区域形式、时间动态情况和发展变化趋势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2-2023年徽州3区7县乡村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熵权TOPSIS贴近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歙县、屯溪区、休宁县、黄山区、绩溪县、祁门县、徽州区、旌德县、石台县和黟县.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该地区进行协调程度分类,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程度,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呈现"南低、东西平、北高"的地区演变特征.准则层上涨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经济质量、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经济质量显著提升,社会发展形成正向间接效应,自然生态呈现拉动式发展效益.

    徽州乡村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熵权TOPSIS耦合协调度

    环境规制对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李孟丹邓光耀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环境规制视角,运用系统GMM模型、动态空间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来研究环境规制对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省份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呈现出短期抑制、长期促进的关系;任一省份环境规制政策的提升会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负向影响,但其滞后期会对毗邻地区产生正向影响,证明环境规制及其滞后期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调节变量(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程度、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强化环境规制对各省份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能够缩短长期相互促进关系的时间,从而使环境政策能够更快地发挥作用.

    环境规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GMM空间计量模型

    河北省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谭海霞彭红丽王连龙耿世刚...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5-2022年河北省海洋经济与环境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计算2015-2022年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和海洋生态质量指数,运用融合度模型评价二者的融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海洋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河北省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耦合协调度低于天津、辽宁、山东及全国平均水平,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为此,提出以生态理念引导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构建海洋创新体系推动河北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协同高效政策体系推动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构建陆海协同生态体系与治理新机制等优化路径.

    海洋经济海洋环境融合发展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