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iBei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及障碍因子识别——以安徽省为例

    李晴晴杨亚柳王慧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竞争力的高低是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为了系统有效地评价区域低碳竞争力的发展状况,采用熵权TOPSIS法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经济、能源、产业科技、社会生活、环境五个方面选取 20 个指标评价了 2010-2022 年安徽省低碳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趋势、子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综合水平在 2010-2022 年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由2010 年的0.443 提升至 2022 年的 0.799,逐步趋于较优水平;2010-2022 年5 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提高,由 2010 年的 0.355(轻度失调)提高至 2022年的0.917(优质协调);各子系统对低碳竞争力的影响表现为能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产业科技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

    低碳竞争力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障碍度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重大风险"之司法认定

    姜春洪张硕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承载着风险防控的价值理念,在环境保护的法治建设中被寄予重大期望.该类诉讼的启动以"重大风险"的认定为前提,但由于当前司法实践中"重大风险"的认定呈现出认定范式尚未统一以及司法者能动性不足的实践样态,无益于该制度的落地实效."重大风险"的内涵不明、证明责任的规则阙如及传统司法观念与新制度间的非契合性已然成为该制度的病灶.因而,有必要通过厘清"重大风险"概念内涵、完善实然法上的证明责任制度、弥合传统司法观念与新制度之间罅隙,真正发挥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前端预防优势.

    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重大风险司法认定

    我国气候变化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动因与制度构建

    王云霞
    15-2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巴黎协定》时代,气候司法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路径.构建气候变化行政公益诉讼,是在制度层面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进行更新与拓展,并最先以"决策失误型""准入违法型""监管失职型"三类诉因进入实践.为提供有效支撑,应在行政诉讼体系容许的范围内,结合气候问题特点进行特有规则的设计:赋予社会组织起诉资格,实行统一提级管辖与跨区域集中管辖,加强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建立严重性和盖然性要件的"重大风险"审查规则,增设"禁止判决"并探索气候变化补救措施.

    气候诉讼预防性行政公益诉讼气候变化风险制度构建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司法适用困境及优化路径

    吴萍曾敏珍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作为一项新的责任承担方式,是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救济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重要地位.从立法和司法适用现状两个方面对生态环境修复责任问题进行总结,在立法方面存在立法缺失,在司法适用方面存在受困于传统司法理念、资金规范体系不完善、执行机制力有不逮、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实践障碍.着眼现状,可以通过采取将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纳入环境法典编撰、践行生态恢复论、完善资金规范体系、优化执行机制及健全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措施进行破解,从而践行生态环境修复的理念,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生态恢复论生态环境修复资金监督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刘玲杜浦任重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京津冀城市群 2003-2022 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时间上,2003-2022 年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位于(0.4,0.6]区间内,生态安全水平处于临界安全和一般安全等级之间,但是生态安全水平整体持续上升,总体向较为安全的趋势发展;空间上,京津冀地区不同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演变趋势存在明显差异,生态安全格局呈现由"中心高、四周低"的圈层分布向"西北高、东南低"的"T"型分布转变.根据分析结果,从绿色发展、政策设计、区域联建联防等方面提出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对策建议.

    生态安全时空演变京津冀城市群

    淮河流域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测算及空间分异研究

    彭振军何刚孔玉张静怡...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淮河流域39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 2011-2021 年各市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水平,探究淮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并利用标准差椭圆法对效率的空间转移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区域间差异显著,表现为上游、下游高,中游低.省际间,淮河流域山东段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安徽段相对较低.城际间,泰安市效率值偏高,淮南、淮北市效率值偏低.淮河流域工业水资源绿色水资源空间上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移动轨迹为"东北—西南—西北".

    淮河流域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超效率SBM标准差椭圆效率重心

    黄河流域绿色金融、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驱动分析

    苗成林刘利玲张傲翔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黄河流域各省份 2011-2020 年的绿色金融、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构建3 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CRITIC-TOPSIS评价法测度3 个系统的发展水平,结合耦合模型测算耦合协调水平,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检验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两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促进作用显著为正;绿色金融与数字经济协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绿色金融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黄河流域

    安徽省经济作物秸秆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梁辉孙得东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4-2023 年安徽省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为基础,运用草谷比法对秸秆资源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随时间的演变趋势,采用ArcGis软件优化分类法及九宫格矩阵图对经济作物秸秆的空间分布特性及单产的分级情况进行图形化展示.结果表明:2014-2023 年安徽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态势,而秸秆产量则呈短暂上升后下降又缓慢回升的态势;经济作物秸秆资源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安庆、合肥、蚌埠和阜阳4 市;单产面积与人均单产最高分别为蚌埠市和安庆市.

    经济作物秸秆时空分布利用模式安徽省

    生物质热解和气化技术的全生命周期探索

    王洪利翟文酷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双碳"背景下对生物质处置行业环境性能综合评估的需求,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和中国2020 年归一化总量以及"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指标,获得表征环境影响、资源消耗以及二者综合影响的评价指标.探讨了产物、污染排放、能源消耗和原料消耗等关键工艺参数对生物质热解和气化处置技术环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化技术在初级能源需求(-161 000 MJ)和全球变暖潜力(-11 500 kg CO2 当量)方面优于热解技术(分别为-15 100 MJ和-523 kg CO2 当量).热解技术在用水量(-141 000 kg)和臭氧层消耗方面表现更佳.敏感性分析表明,热解技术中醋液的产生和气化技术中稻壳炭的产生对多个环境指标有显著影响.选择适当的技术有助于实现更可持续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全生命周期评价生物质热解生物质气化敏感性分析

    沼渣好氧堆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刘鑫海孟利强王佳龙王爽...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沼渣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资源化处理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经济意义.腐熟环节是影响沼渣中有机物质降解与转化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以沼渣为主要材料,设计六个实验组,分别使用尿素、增效剂、秸秆和两种复合菌剂进行搭配,采用室内好氧腐熟发酵的方法,以研究不同调理剂对好氧堆肥的腐熟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增效剂、秸秆和复合菌剂B的T6 实验组堆肥效果最佳,并且通过Mantel检验和网络分析发现,土壤脲酶显著影响堆肥中微生物的多样性,Chryseolinea可能在堆肥过程中参与了氮素的转化.

    沼渣资源化室内堆肥复合菌剂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