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医药
河北医药

狄岩

半月刊

1002-7386

hb85882942@126.com

0311-85989639,85989635

050071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99号

河北医药/Journal Hebei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办刊方针,坚持科学性的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唑肟与甲泼尼龙对支原体感染致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

    申雪坡陈友帅杨生
    697-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支原体感染致大叶肺炎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唑肟与甲泼尼龙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接受治疗的 120 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唑肟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唑肟加用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观察2 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动脉血气指标、血常规指标、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 2 组患儿咳嗽、高热、肺部啰音、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均更佳(P<0.05);血清CRP、LDH水平及ESR指标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均更佳(P<0.05);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WBC、NEUT及MONO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均更佳(P<0.05);呕吐、腹泻及静脉炎总发生率及临床疗效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唑肟加用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支原体感染致大叶肺炎,起效速度快,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有效促进机体康复.

    阿奇霉素头孢唑肟甲泼尼龙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联合TcPCO2和TcPO2监测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刘晓恩陈娜任月红张洁...
    701-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鼻无创高频震荡通气联合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和经皮氧分压(TcPO2)监测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呼吸支持治疗的早产儿 8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改良组(经鼻无创高频震荡通气)和对照组(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每组40 例.2 组均联合TcPCO2 和TcPO2 监测.观察2 组通气0、6、12、24 h后的pH值、TcPCO2/TcPO2 指标、无创通气时间、治疗失败转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通气 0 h,2 组血液pH值、TcPCO2、TcPO2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改良组通气 6、12、24 h血液pH值、TcPO2 均明显升高,TcPCO2 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创通气时间和治疗失败转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均明显降低(P<0.05).2 组气漏、腹胀、鼻部损伤、肺出血、感染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为5.00%(2/40),改良组病死率为 2.50%(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无创高频震荡通气联合TcPCO2 和TcPO2 监测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改善患儿呼吸功能,降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皮二氧化碳和经皮氧分压监测持续正压通气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对EGFR-T790M突变晚期NSCL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管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

    陈颖颖吕学东
    705-708,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790M晚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5 月接受治疗的EGFR-T790M突变晚期NSCLC患者 88 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 46 例和对照组 42 例.对照组给予奥希替尼治疗,观察组给予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比较2 组细胞免疫功能、血管相关生长因子、不良反应、近期疗效等.结果 观察组缓解率60.87%、疾病控制率 86.96%高于对照组的 38.10%、66.67%(χ2=4.555,5.147,P<0.05).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神经毒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能够提高 EGFR-T790M 突变晚期NSCLC患者治疗效果,可能与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相关血管生长因子水平等因素有关.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T790M突变贝伐珠单抗奥希替尼细胞免疫功能血管生长因子

    AFP、CEA、CA724、CA125联合胃蛋白酶原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郭博伟殷晓霞张凡
    709-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72-4(CA724)和癌抗原12-5(CA125)联合胃蛋白酶原(PG)在胃癌患者早期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17 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确诊的 96 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06 例胃炎患者作为良性组,108 例体检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不同组别的血清AFP、CEA、CA724、CA125 和PG之间的数据差异和阳性检出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这些标志物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CEA、CA125 在观察组中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A724、PGⅠ和PGR(PGⅠ/PGⅡ)水平显著低于其他2 组(P<0.05),PGⅡ则与其他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阳性检出率方面,观察组CEA、CA125、CA724 和PGR阳性检出率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在针对不同标志物的单一诊断中,CEA、CA724、PGI和PGR表现出较高的AUC值,而联合检测这些标志物的AUC值为 0.773,显示出更高的诊断性能.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CEA、CA125、CA724 和PGR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在肿瘤患者和非肿瘤患者之间的显著差异.联合检测这些标志物显示出更高的诊断性能,为早期胃癌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早期胃癌血清肿瘤标志物胃蛋白酶原联合检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特点分析

    汤进芝石嫦娥周娟燕唐敏...
    713-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符合率,以及不同萎缩程度及不同年龄组的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 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8 月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534 例,统计一般资料、胃镜及病理报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情况.结果 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 534 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 370 例,其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 69.29%.慢性萎缩性胃炎好发于老年人,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窦的萎缩、肠化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高于胃角和胃体及其他部位,而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方面,胃底及贲门检出率较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萎缩的程度与肠化、上皮内瘤变程度密切相关.重度萎缩组中的重度肠化和上皮内瘤变比轻度及中度萎缩组发生率高.在不同年龄组中比较,老年组的肠化及上皮内瘤变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胃镜与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偏低,胃窦是萎缩、肠化的好发部位;肠化及上皮内瘤变的发生与萎缩程度呈正相关,老年人的萎缩、肠化及上皮内瘤变发生率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肠化上皮内瘤变

    基于营养筛查结果的饮食干预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与吞咽功能的影响

    王秋蕊阮巍杨秋菊
    717-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营养筛查结果的饮食干预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 2021 年 8 月至 2022 年 8 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8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营养筛查结果的饮食干预,比较2 组的营养状况、食物吞咽障碍程度、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 组干预后的营养状况均优于干预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 组干预后的吞咽障碍的程度评分(VGF)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 组干预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 组干预后的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7.50%低于对照组的 27.50%(P<0.05).结论 给予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基于营养筛查结果的饮食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食物吞咽障碍程度和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

    吞咽障碍营养状态吞咽功能营养筛查脑梗死

    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的纵向研究

    史翠娜刘东玲陈永真耿萌...
    72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水平的发展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招募准备首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 138 例,应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量表、癌症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分别于入院确诊后(T0)、首次化疗后(T1)、化疗中期(T2)、化疗结束后 1 个月(T3)4 个时段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T0、T1、T2、T3 时间点乳腺癌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得分分别为(68.75±13.45)分、(71.37±13.00)分、(80.11±12.46)分、(79.41±9.50)分.合并慢病、辅助化疗方式、自我管理效能感是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水平在化疗期间呈现动态变化,在客观影响因素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可通过干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来提升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水平.

    乳腺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自我效能感纵向研究

    胰管支架置入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

    康婵娟张海涛翟静洁
    726-728,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应用胰管支架置入治疗对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收治的 300 例ABP 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组,A组 100 例行鼻胆管引流治疗,B组100 例行开腹胆总管探查联合T型管引流术治疗,C组100 例行鼻胆管引流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治疗,对比3 组肝功能、并发症、死亡率及恢复情况.结果 B组术后总胆红素(TBIL)、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低于A组(P<0.05);C组术后TBIL、AST、ALT水平低于A组和B组(P<0.05);B组恢复进食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更短(P<0.05);C组恢复进食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A组和B组(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 4.00%低于A组的 12.00%(P<0.05);C组 1.00%死亡率低于A组 8.00%(P<0.05).结论 ABP患者应用胰管支架置入治疗,可有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有利于改善肝功能,死亡率低,且并发症少.

    胰管支架置入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总胆红素胆汁漏鼻胆管引流开腹胆总管探查

    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炎性因子、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张旭王鑫侯芳
    729-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炎性因子、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 8 月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98 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9 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治疗.比较 2 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肠胃黏膜功能、肠道菌群及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2 组血清TNF-α、IL-6、IL-8 水平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2 组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2 组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下降,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肠道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肠球菌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2 组FMA、GCS评分升高、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给予高压氧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肠胃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压氧肠内营养重症颅脑损伤炎性因子肠道菌群神经功能

    早期干预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防治效果

    宋晓丛王艳丽张佳
    733-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措施及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择 2020 年 7 月至2021 年12 月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106 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添加早期干预,比较 2 组干预前后的血压、眼压、视力等变化情况,统计高血压发生率,检测干预前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oll样受体 4(TLR4)水平,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眼底病变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EGF、TLR4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眼底渗出、眼底出血、渗漏、新生血管、荧光造影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区 6 项临床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其血压水平,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同时还可降低其眼压、VEGF、TLR4 水平,并提升视力,促进眼底病变症状的改善.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早期干预高血压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