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学院学报
哈尔滨学院学报

胡永昌

月刊

1004-5856

xuebao0451@vip.163.com

0451-86649367

15008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兴大道109号

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集中反映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传播理论信息,沟通学术见解,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繁荣科学文化。本刊在办刊中体现学术性、高校性、师范性和地方性特点的同时,注重理论前沿性和实践的结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保险发展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主体动力分析的视角

    曹翀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着明显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章基于农业保险各主体(农民、保险公司、地方政府)动力的视角,从宏观层面出发,以省为区域,对影响各主体动力的多种因素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发现,影响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民的收入结构、地方财政负担、历史赔付率、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市场占有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等.据此,针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从优化补贴结构、增加补贴种类、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增设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差异化供给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农业保险区域差异主体动力

    《民法典》视域下合同履行障碍解决机制体系研究

    马馨蕊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的出台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合同履行障碍制度中存在的部分冲突与竞合问题,但其相关规定仍然呈现出层次不分明、边界不清晰及试图统一等缺陷.明晰合同履行障碍的内容,对合同履行障碍进行类型化区分,从而形成完整的合同履行障碍解决机制体系,对于学理建构及实践中维护合同双方利益均有重要意义.

    合同履行障碍解决机制风险负担体系建构

    个人破产失权与复权制度的考察与完善——以深圳立法实践为切入点

    杨翠琪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圳出台的个人破产条例作为地方性立法先行先试的探索,难免会存在各种不尽之处.从法律文本规定的角度考察其中的失权与复权制度,存在规则体系化程度不够、解除权理解分歧、救济途径缺失等问题;从实效角度考察,存在引发法律冲突的可能性、权利的限制宽严失衡、地方立法实际效果外溢、诱发道德风险等问题.只有妥善、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下一步立法的全国性铺开打下坚实基础.

    个人破产失权复权解除权道德风险

    从一起贪污案看间接正犯的实务认定

    李自刚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司法实践往往会根据"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理论一并按照《刑法》第26 条的规定进行量刑处罚,而对于共同犯罪中是否存在间接正犯的问题在现实中却少有剥离和区分,导致判决罪责刑不相适应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据刑法的间接正犯理论,在利用者与被利用者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者利用被利用者的错误认识完成构成要件行为,被利用者存在事实认识错误,对利用者应认定为间接正犯.

    共同犯罪部分行为全部责任事实认识错误间接正犯

    "律赋非赋"与"唐无赋"之关系阐释

    姚奎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人陈绎曾提出"律赋非赋",明人李梦阳提出"唐无赋",二者都对唐代辞赋创作提出了批评,甚至完全否定了唐赋创作的成就.唐赋受到六朝骈赋和科举制度的影响,律赋和骈赋成为唐赋的代表,追求句式工整、辞采华美、声律和谐,丧失了赋"铺陈"的本义.元明文人在复古运动的影响下,由律转"古",赋学审美导向楚辞、汉赋,古赋受到重视而律赋自然受到排斥,导致"律赋非赋"和"唐无赋"观念的产生.

    陈绎曾李梦阳唐无赋律赋古赋

    环境的历史变迁视域下美国生态文学三部经典的脉络研究

    訾博威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瓦尔登湖》《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态文学史上三部传记体经典作品,它们知名度高,影响广泛深远.三部作品的诞生背景分别处于美国南北战争前、大萧条之后、二战结束后三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日益严重的恶化,生态环境的递退性促进了生态思想的递深性发展.文章从环境的历史变迁视角,研究三部作品的生态思想变迁及其启示.

    生态文学环境变迁《瓦尔登湖》《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

    论小说《马伯乐》的萧红式温情

    孙文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马伯乐》是萧红构思于重庆、完成于香港的一部具有讽刺风格的未竟之作,作品中呈现的批判性、幽默讽刺感和温情感备受学界关注.这种既温情又讽刺的写作手法——萧红式温情,与作家童年体验、个人情感经历、抒情风格有一定联系.可以说,小说《马伯乐》是萧红温情风格的延续,也是她心路历程的结晶和自我人生的探照.

    萧红《马伯乐》萧红式温情精神资源价值意义

    我国语言磨蚀的实证研究述评(2003-2020)

    覃晓琪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磨蚀是语言学习者(使用者)的学习成果发生退化和遗忘的现象.文章以语言磨蚀为切入点,聚焦实证研究,通过知网统计并整理了从2003 年到2020 年发表的 148 篇实证研究论文,分别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指出现存不足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语言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语言磨蚀实证研究述评

    关联论视角下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翻译研究

    赵建慧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广告中视觉隐喻成为广告的主体,对于视觉隐喻的翻译不能局限于以语言符号为主的语内和语际翻译.文章结合关联翻译理论,聚焦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即语言与非语言符号之间以及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探讨视觉隐喻的生成机制和表征类型,进而从保留隐喻意象和阐释隐喻意象的角度分析广告中视觉隐喻的翻译策略,以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

    关联论多模态视觉隐喻隐喻意象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冰心版《吉檀迦利》的翻译特色

    柳燕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檀迦利》(Gitanjali)是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影响最大的一本散文诗集,他因该诗集在191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文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作家.《吉檀迦利》的中译本颇多,有冰心、吴岩、白开元、林志豪等译本.其中,冰心译本为公认的最经典的译本.文章着眼于冰心译本,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原则,对《吉檀迦利》冰心译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进行量化分析,旨在评价原语文本在译文中的移植复现质量.

    生态翻译学《吉檀迦利》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