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学报
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
中医学报

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

郑玉玲,李俊德

月刊

1674-8999

ctcm@hactcm.edu.cn

0371-65962973

450046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56号河南中医药大学龙子湖校区

中医学报/Journal Acta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中医学报》(ISSN 1674-8999,CN 41-1411/R),创刊于1976年,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河南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权威数据库收录。主要栏目有“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实验研究”“中药研究”“临床研究”“针灸与推拿”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素问·刺疟》之"胃疟者,令人且病也"新解

    杨明明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问·刺疟》主要论述了十二种疟病的症状和治疗疟病的针刺方法,这十二种疟病包括足六经之疟、五脏之疟和胃疟,六腑中独胃有疟。张介宾云:"腑有六而此独言胃者,以胃为六腑之长也。""胃疟者,令人且病也"一句的正确释读,关系到对于胃疟的理解及深入研究。"胃疟者,令人且病也"之"且"字,《黄帝内经太素》作"疸",《千金要方》作"旦",对于此处异文的判定及文义的解释历来存在争议。今以简帛医药文献补证,此字本当作"旦",讹作"且"。"旦"读为"瘅","瘅病"即热病。由此可对《黄帝内经》之"胃疟"有更准确的认识,与足阳明之疟之令人先寒不同,"胃疟"以热病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胃疟与温疫之间的关系。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胃疟阐病《素问·刺疟》且病旦病

    谈古论今话三焦

    牛媛媛刘磊范家英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焦首见于《黄帝内经》,有名有形,为水谷运行之道路。《难经》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并为后世的命门学说打下基础。金元四大家之刘元素提出命门相火游行三焦,指出三焦为相火之道路,为后世"三焦为水火运行之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清代对三焦的研究更进一步,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认为,原气升降出入皆在三焦运行,唐荣川、张锡纯提出三焦实质化,即三焦根于命门,基于此三焦理论基本成形。三焦不但是水谷运行之道路,原气之别使,水火运行之道路,甚至可以理解其为人体内间隙、空隙、通道,沟通全身脏器百骸,促进气机、相火、水液代谢和血液运行,甚至包括固态物质的代谢和运转。如果人体内气机阻滞,相火孱弱,则会出现升降不相因,燥湿不相济,中焦运转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进而痰湿内生,瘀血内阻,带来诸多代谢异常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

    三焦《黄帝内经》《难经》相火原气气血津液

    从"脏腑别通"理论再议脾约证

    赵艳王彦刚高婧珊崔艳超...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脾约"首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脾约证病机有胃强脾弱论、脾胃皆强论、脾阴虚论等,历来诸说不一。"脏腑别通"理论见于《医学入门》,是对脏与腑关系更深层次的总结,该理论认为脾与小肠相别通。根据"脏腑别通"理论,结合脾约证的表现与小肠的具体功能,以此分析治疗脾约证的小承气汤与麻子仁丸可知,《伤寒论》脾约证中津液偏渗的现象是由小肠功能异常所致,小承气汤适用于脾阴尚充之脾约证,麻子仁丸适用于脾阴不足之脾约证。

    脾约证"脏腑别通"小承气汤麻子仁丸阳明病《伤寒论》《医学入门》

    基于"荣卫稽留"理论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对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影响

    郭佳易贺丰杰李楠刘娜...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为慢性炎症迁延不愈所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微生物感染。CE的发病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异常堆积密切相关。NETs可以对微生物进行限制及杀伤,参与机体内血栓形成和免疫调节,当NETs的形成与消除达到平衡时对机体是有益的,然而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紊乱等病理过程可打破这一平衡,直接引起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增强。中医认为,此为久病卫气虚损,卫外不固所致。邪气留滞,卫气受阻,营血不行,病久卫气愈虚,行血无力,营血瘀阻,气不得滋,终致"荣卫稽留",从而诱发CE。CE的核心病机在于"荣卫稽留-NETs异常堆积-CE关联"。。

    慢性子宫内膜炎"荣卫稽留"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草莓征微息肉微血栓

    基于月相理论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刺治疗思路

    白冰心魏丹丹郑雪高聪...
    130-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常发于经后期与经间期,经后期由于肾阴亏虚,精血乏源,机体内的阴阳不能达到"重阴至阳"的转化,以致水火不济,上下失调,阴阳消长失衡。故针刺治疗需要以协调机体阴阳关系为着眼点。月相之下弦月至月末晦日时,对应女性月经周期的经后期,应着重蓄养阴精,选用太溪、肾俞以滋阴补肾;取三阴交、气海、足三里以益气养血;取关元、中极培元固本、温肾壮阳,以杜肾阴转化失败加重痰湿;局部取穴子宫、归来,以上各穴选用针刺捻转补法,使阴长达重;再取内关、太渊、神门等腧穴贴以揿针刺激局部,发挥滋养心阴、潜降心火之功。经间期,所应月相为月末晦日,此时月黑无光,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因而机体抵抗力最弱,当顺应"月郭空无治",故不宜针刺。经前期,顺应天时变化,温肾助阳,温暖子宫,促进化湿排浊,取关元、肾俞、中极、次髎施以温针灸,补肾暖阳;取丰隆、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针刺,以助化痰排浊;经前期的前半期,阳长过于迅速,所以不能忽视滋阴,取三阴交、太溪、照海滋阴,以促阳长。行经期,所应月相为满月至下弦月,满月之时,阳长至极,针刺治疗要义以疏泄为主导,取肝俞、太冲、血海、三阴交、气海针刺,予以捻转泻法;若患者月经量偏少,常规针刺后,取次髎穴刺络放血,祛瘀生新、活血调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相理论针刺月经周期时间医学

    赵开美本《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剂量疑考

    李志鸣陶晓华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论》中桂枝加附子汤为太阳中风误汗亡阳而设。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桂枝加附子汤剂量并非桂枝汤加附子一枚,而是于桂枝汤基础上又增加了甘草一两,对此,争议颇多。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伤寒论》现存主要版本、宋以前医籍记载、黑水城出土的《伤寒论》抄本残页等文献,认为北宋校正医书局刊行的《伤寒论》中桂枝加附子汤原剂量应为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甘草为二两。赵开美本中甘草三两的剂量,并非因发汗太过,在桂枝汤基础上刻意增加一两,补气滋阴以祛邪,应为刻印过程中失误所致,当予以校正。

    《伤寒论》赵开美本桂枝加附子汤甘草经方版本桂枝汤类方

    中药降血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黄译续翟优
    14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脂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血脂异常又可激活血小板的聚集黏附,降低血脂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活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 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的主要治疗方法。三七、沙棘、黄芪、香砂六君子汤、芎归六君子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多种中药单体及复方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等机制治疗CAHD,疗效显著,具有来源广、安全性高、有效靶点多等优势。但目前,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粥样硬化症状出现之前的机制及斑块破裂的原因尚未明确。故今后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中药通过降低血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作用机制,同时,对无症状患者可使用无创技术测量其疾病活动,深入了解血栓结构的表型,优化抗血栓治疗,为中医药防治CAHD提供新思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小板脂质血脂中药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晨姚嘉孙远征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灸主要通过调节脑肠轴、肠道菌群、排便反射及自主神经系统治疗脑卒中后便秘,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势。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结合辨证取穴,选穴多集中于腹部,以天枢、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支沟、气海、关元、大肠俞、水道、合谷、大横为主;常用经络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局部选穴以腹部腧穴为主。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缺少多中心联合试验、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评分量表的使用规范化不足等问题,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说服力,确立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加强实验研究以明确针灸治疗的原理及作用机制,以期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拓宽思路。

    脑卒中后便秘针灸脑肠轴肠道菌群排便反射自主神经系统

    中药单体调控相关信号通路防治脊髓损伤研究进展

    祁晨旭刘承梅杜开颜曹静钰...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单体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主要是通过调控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核因子 E2相关因子 2/血红素加氧酶-1(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heme oxygenase-1,Nrf2/HO-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发挥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轴突再生、减少细胞凋亡等作用,从而修复脊髓损伤。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中药单体对脊髓损伤的有效性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佐证,基础实验中脊髓损伤模型病证单一,信号通路及靶点上下游通路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等,今后可借助分子生物技术、多组学技术、网络药理学等进一步明确中药单体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同时挖掘中医药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为新药研发提供靶点。

    脊髓损伤中药单体信号通路JAK/STATNF-κBNrf2/H0-1MAPKPI3K/AktWnt/β-catenin

    中药调控内质网应激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陈言单留峰车文生刘昱君...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质网应激通过调节血管生成、抑制神经变性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与发展,调控内质网应激已成为防治DR的新靶点。中药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从而改善DR发展过程中的神经变性、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破坏及新生血管形成,保护视网膜。但目前中药对内质网应激的调控作用及其对DR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的机制尚未明确,且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阶段,亟需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验证其疗效,同时应进行更为深入的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研究,以明确其作用机制,为DR的防治提供更多依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药内质网应激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