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怀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怀化学院学报
怀化学院学报

李伟迪

月刊

1671-9743

hhxyxbsk@163.com

0745-2851055

418008

湖南省怀化市迎丰东路612号

怀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怀化学院学报》是怀化学院创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大16开本,160页,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394/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1-9743。现任编委会主任阳柏苏,主编阳柏苏博士、罗康隆教授(特聘);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景慧副编审。《怀化学院学报》注重政治性、现实性、学术性、科学性、地方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栏目设置上能推陈出新,开辟了“邓小平理论研究”、“地方文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平我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遴选刊发了大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立论科学、论证充分、学术价值高和现实意义重大的文章,发挥了作为地方性大学学术期刊其引领学术思潮和学术导向的作用。《怀化学院学报》先后与国内600余家期刊建立了交流关系,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学报》、《香港大学学报》、《香港浸会大学学报》。此外还与《新加坡理工大学学报》、德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俄罗斯《文摘杂志》有密切的交往。有许多文章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的各刊物、《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等权威刊物转载、摘录。《怀化学院报》是我国仅有被德国《数学文摘》收录的60多家学报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怀化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列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怀化学院学报》1989年被曾获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处、湖南省高校研究会颁发的质量优秀奖。1999年,在湖南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在湖南省高校自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并获优秀栏目设计奖。2002年在湖南省高校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的国民认知——基于《中国民族之改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文本分析

    王传发张旭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 3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国内对中华民族的国民认知讨论逐渐增多,张君俊《中国民族之改造》与郭维屏《中华民族发展史》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者运用大量数据论证南北方人在体力、智力的差异,并提出南人北迁可以实现中华民族智力、体力的均衡发展,以应对外侮等主张,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但其受错误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影响明显.后者力图通过总结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点,达到"恢复民族的自信""对中华民族有……坚决的自信",以"更有效的努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运动"的目的,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两个文本皆论述了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凝心聚力,以及重视体育训练在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重视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然而,对于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握"共同性"是其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一体性的主线和方向,而非对中华民族的国民认知以偏概全的理解与肢解.

    中华民族国民认知《中国民族之改造》《中华民族发展史》

    时代影像志: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价值

    杨芷郁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纪录片始终立足时代,发挥了"时代影像志"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国家文化的传播力.新时代语境下,通过丰富的影像语言,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信息中,探源中华文明、传递主流价值、聚焦科技前沿、坚定民族自信、提升传播效能,在文献史料和影像史料深度结合过程中诠释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价值.

    中国纪录片影像历史价值

    "第三波浪潮"中数字政府治理"先发阻滞"现象的成因与消除途径

    曹冬英王少泉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政府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数字时代治理"第三波浪潮"理论.治理过程中的"先发阻滞"现象内涵丰富,具有多种表现及实例.数字政府治理中"先发阻滞"现象的成因主要是:工具理性强于价值理性;沉淀成本催生负面影响;治理惯性生成负面影响."第三波浪潮"中消除数字政府治理的"先发阻滞"现象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具体途径是治理过程中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消除沉淀成本、治理惯性的负面影响.

    数字政府治理"先发阻滞"现象数字时代治理"第三波浪潮"理论

    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面临的挑战与践行路径研究

    宋耀茹韦正富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伟大自我革命的有力武器,并随着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是其理论基础,各时期党的建设与政治需求是其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不敢批评、不能批评与"软腐败"的实践挑战.基于此,应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持续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进一步强化对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全过程监督.

    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挑战践行路径

    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

    徐婧祁进玉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符号是意义的载体,更是参与或促成社会行动的途径与手段,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使用的文化象征,具象地表达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是强化中华民族情感认同、凝聚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象征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灿烂的文化传承,深入讨论其作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历史过程、文化内涵及现实价值,是凝聚民族力量、坚定民族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力量.

    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德避暑山庄路径研究

    湘西苗族舞狮文化逻辑的体育人类学考察

    霍晓丽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人类学是一门跨专业、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运用多学科方法,侧重体育的人文性,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逻辑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舞狮是湘西地区苗族传统的体育活动,这种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场域相适应,历经民间信仰祭祀仪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俗文艺表演节目的演变,成为当地"玩年"和"接龙"的展演活动.湘西苗族舞狮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团结进取的精神气质和兼容并蓄的包容心态,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具有普遍性,这有助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湘西舞狮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得到传承与弘扬.

    舞狮文化逻辑湘西苗族体育人类学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说叙事——以大理巍宝山老君传说为例

    薛其龙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理巍宝山老君传说是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认同的民间文学,其生成与地理互通互访互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息息相关,呈现了道教的在地化发展过程和地方意义的再生产.点化南诏王细奴罗的人,经历书写叙事(梵僧)、口头叙事(老君)、实物叙事(遗物)的变化,主要是道教/佛教、民间/官方、彝族/汉族、传说/文献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表征了民族民间传说的变异性和生命力.巍宝山老君传说既是传统道教文化的延续,又是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族际间的认同建构,是多民族因素互动、博弈和共谋之复合结果,这为考察西南边疆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认同提供了个案.

    传说交往交流交融彝族巍宝山太上老君

    记忆与空间:勾蓝瑶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路径建构

    邓敏徐玲燕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作为地域文化"活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村寨是记忆文化遗产的空间,记忆延续和空间生产是传统村落中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记忆代表着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积淀,是文化空间形成的根基;文化空间衡量着空间维度上的文化生产,依托空间实践触发"记忆",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地方感的寄托;旅游开发作为一种现实力量,能够延续村寨文化记忆,构建村寨的文化空间.基于此,以湖南省永州市勾蓝瑶寨为案例,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的方法,构建记忆与文化的关联视角下村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为民族村寨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文化记忆文化空间旅游活化民族村寨

    从意大利藏"苗图"看贵州少数民族在同步中华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耿中耀倪晓芳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变,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应对.新获意大利藏"苗图"系列文本中的诸多绘图形象地表达了:贵州各民族在"实业救国"背景下发展出来的作坊化生产雏形,在民族经济互嵌互补中出现的专业化职业群体,以及消化、吸收汉文化后的教育、婚恋观念转变等文化变革.对该批新获图像资料的分析和解读,展现贵州各民族与时俱进、与全国人民共存亡的历史事实,可为贵州各民族在同步中华过程中提供罕见图像资料支撑.

    意大利藏本苗图同步中华

    论音乐形态与文化生态的互文性——以西藏民间音乐为例

    赵雄雄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生态包含历史、地理与人文.广义的音乐形态涉及音乐语言的各个方面,并不单指节奏节拍、曲式和声、复调配器等音乐理论.特定的文化生态造就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形态,音乐形态的产生与发展又是文化生态的组成与扩充.西藏民间音乐是西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与所处文化生态息息相关.西藏民间音乐源于宗教、庆典仪式、生活习俗等,其曲式旋法、唱腔特征、歌词释意、表演动作、服饰道具等均显藏族文化生态之特征.

    西藏民间音乐文化生态音乐形态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