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淮海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淮海医药
淮海医药

王文琦

双月刊

1008-7044

bbhhyy@vip.163.com

0552-2047063,3132072

233040

安徽省蚌埠市南湖路568号

淮海医药/Journal Journal of Huaihai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药学术期刊,面向各级临床医、药、护、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医学科技工作者,是广大医学会、药学会、护理学会、预防医学会会员的学术阵地(投稿时出示会员证复印件,减50%稿处费),是反映基层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较快的医学情报载体,(凭单位证明可提前刊登)。多年来本刊除国内外公开发行,并一直保持与全国各医学情报部门交流,是广大从事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异氟烷对孕期睡眠剥夺小鼠子代焦虑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张梦英邱高林夏晓琼李元海...
    55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幼年期异氟烷暴露对孕期睡眠剥夺小鼠子代成年期焦虑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孕15d健康c57BL/6J小鼠32 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n=8):对照组(Con组)、孕期睡眠剥夺组(MSD组)、子鼠幼年期异氟烷暴露组(Con-ISO组)、孕期睡眠剥夺+子鼠幼年期异氟烷暴露组(MSD-ISO组)。MSD、MSD-ISO组母鼠在孕15~21 d进行连续7d的睡眠剥夺(12:00~18:00),Con、Con-ISO组母鼠不进行睡眠剥夺;Con-ISO、MSD-ISO组子鼠在出生后7d吸入1。5%异氟烷6 h,Con、MSD组子鼠置于100%的氧气环境中6h。子鼠出生后 90 d,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子鼠焦虑情绪,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子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子鼠海马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与Con组子鼠相比,Con-ISO、MSD、MSD-ISO组子鼠进入中心区域运动时间及次数、进入开臂时间及次数、靶象限游泳路程及时间百分比、穿越平台次数、海马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均下降,游泳路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ISO、MSD组子鼠比较,MSD-ISO组子鼠进入中心区域运动时间及次数、进入开臂时间及次数、靶象限游泳路程及时间百分比、穿越平台次数、海马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进一步下降,游泳路程进一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鼠海马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与Con-ISO、MSD、MSD-ISO组子鼠的进入中心区滞留时间及次数、开臂滞留时间及次数、空间探索期的游泳路程及时间百分比、穿越平台次数呈负相关,而与Con-ISO、MSD、MSD-ISO组子鼠定位航行期的游泳路程呈正相关(P<0。05)。结论:幼年期异氟烷暴露加剧孕期睡眠剥夺小鼠的子代成年期的焦虑和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海马炎症因子增加有关。

    孕期睡眠剥夺异氟烷焦虑认知功能神经炎症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

    张晨申林常见荣王锐...
    557-56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注射液(AI)治疗脊髓损伤(SCI)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为SCI的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文献获得AI的药物活性成分,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获得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结合GeneCards数据库获得SCI的潜在靶点,通过韦恩图(Venny)得到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库对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经筛选后获得289 个AI靶点、3 332 个SCI靶点及157 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AI治疗SCI的关键靶点为白蛋白(ALB)、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胱天蛋白酶3(CASP3)。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AI主要参与对激素的反应、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生殖结构发育、对细菌的反应等生物过程影响SCI,以及通过癌症途径、前列腺癌途径、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途径、粘合连接途径、膀胱癌途径等信号通路调节SCI。结论:AI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抑制SCI的发生和发展。

    脊髓损伤网络药理学黄芪注射液作用机制

    血清E2、SAA、SII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分析

    刘豪郭金培张欣鑫张聪敏...
    562-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雌二醇(E2)、淀粉样蛋白A(SAA)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 年5 月—2022 年5 月某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92 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女性90 例为对照组,比较2 组血清E2、SAA、SII水平。根据观察组术后2 年内有无复发或转移分为预后不良组(25 例)和预后良好组(67 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E2、SAA、SII水平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E2、SAA、SI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预后患者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ASA分级及病理学类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肿瘤直径>2 cm、临床分期为Ⅲ期患者比例及血清E2、SAA、SII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2、SAA、SII均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E2、SAA、SII水平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53、0。863、0。833;三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47,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98。51%。结论:早期乳腺癌术后预后不良患者E2、SAA、SII水平均异常升高,三者联合在诊断乳腺癌患者预后中具有较好的效能。

    乳腺肿瘤雌二醇淀粉样蛋白A全身免疫炎症指数预后不良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RP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分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卢坤王朝阳王永霞
    567-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分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 年4 月—2024 年3 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观察组,依据Suther-land 疾病活动指数将患者分为缓解期组47 例(0~2 分)和活动期组53 例(>2 分);另依据活动期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22 例(3~5 分),中度组17 例(6~10 分),重度组14 例(11~12 分);选取同期98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外周血D-D、FIB及血清CRP水平;Spearman分析外周血D-D、FIB及血清CRP水平与疾病分期、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外周血D-D、FIB及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组高于缓解期组,重度组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D-D、FIB及血清CRP与疾病分期呈正相关(r=0。627、0。633、0。631,P<0。05),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04、0。584、0。604,P<0。05)。结论:外周血D-D、FIB及血清CRP水平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呈高表达,且与疾病分期、疾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随病情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可作为辅助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进展状态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肠炎,溃疡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相关性

    CBCT对不同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隐匿性牙根纵裂的诊断效能

    刘辉戴思远谢宝强
    57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不同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隐匿性牙根纵裂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 年8 月—2023 年12 月某院口腔科收治的 90 例(99 颗患牙)疑似隐匿性牙根纵裂患者,所有患牙均行 X线根尖片和CBCT检查,以患牙治疗术中观察到的裂纹结果为金标准。比较X线根尖片、CBCT与手术诊断隐匿性牙根纵裂结果,以及隐匿性牙根纵裂与非隐匿性牙根纵裂患牙的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分析CBCT对不同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隐匿性牙根纵裂的诊断效能。结果:经术中观察,发现隐匿性牙根纵裂84 颗,非隐匿性牙根纵裂15 颗;X线根尖片显示,隐匿性牙根纵裂45 颗;CBCT显示,隐匿性牙根纵裂76 颗。经一致性Kappa检验,X线根尖片与手术诊断隐匿性牙根纵裂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221),CBCT与手术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42)(P均<0。05)。隐匿性牙根纵裂组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均大于非隐匿性牙根纵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对牙周袋深度≥5 mm患牙隐匿性牙根纵裂的检出率(82。86%)、灵敏度(95。08%)、准确度(95。71%)高于牙周袋深度<5mm患牙(62。07%、78。26%、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裂纹宽度≥123 μm患牙隐匿性牙根纵裂的检出率(82。61%)、灵敏度(98。28%)、准确度(98。55%)高于裂纹宽度<123 μm患牙(63。33%、73。08%、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牙周袋深度、裂纹宽度隐匿性牙根纵裂诊断的特异度均为100%。结论:CBCT诊断隐匿性牙根纵裂与手术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对牙周袋深度≥5 mm、牙裂纹宽度≥123 μm患牙的诊断效能较高。

    牙根纵裂锥形束CTX线根类片牙裂纹宽度牙周袋深度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血压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潘露阮怀玉叶明骆嵩...
    575-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患者血压水平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相关性,为防治PSCI的发生提供干预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 年1 月—2023 年12 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6 名接受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进行认知评估,根据MMSE评分结合受教育程度分为PSCI组和认知正常组。比较2 组临床基本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CI溶栓治疗患者发生PSCI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价值。结果:PSCI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收缩压(SBP)、脉压差(PP)均高于认知正常组,而PSCI组MMSE和MoCA评分分别为(19。10±2。88)分、(18。89±3。01)分,低于认知正常组的(23。34±2。92)分、(21。03±3。9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BP、PP水平与MMSE(r=-0。509、-0。658)、MoCA(r=-0。318、-0。446)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 均<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PP 升高是 ACI 溶栓治疗患者发生 PSCI 的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P预测ACI溶栓治疗患者发生PSCI的AUC为 0。8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5。02%、90。61%。结论:ACI溶栓治疗患者血压水平与PSCI的发生密切相关,而PP对ACI溶栓治疗患者发生PSC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通过降低PP可能会有效预防PSCI的发生。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血压水平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性

    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嘉然胡洋
    579-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9 年 1 月—2023 年6 月某院收治的150 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58 例)和NEND组(92 例);根据发病30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 分,88 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 分,62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END组有高血压史、载体动脉狭窄>50%患者比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二聚体(D-D)水平高于NEND组(P<0。05);预后不良组有高血压史、载体动脉狭窄>50%、发生END患者比例及病灶直径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2。210)、NIHSS评分(OR=2。524)、D-D水平(OR=2。303)、载体动脉狭窄>50%(OR=2。614)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史(OR=2。206)、载体动脉狭窄>50%(OR=2。375)、发生END(OR=2。540)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史、入院时NIHSS评分、D-D水平、载体动脉狭窄>50%为进展型脑梗死发生END的影响因素;而高血压史、载体动脉狭窄>50%、发生END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临床应针对性予以干预措施以改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进展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影响因素

    河南省某市中青年人群肺结核病防控KAP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治国陈帅
    583-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河南省某市中青年人群肺结核病防控知识-信念-行为(KAP)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24 年 4-5 月某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病防治所)选取该市常住人口中600 名30~39 岁中青年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一般资料及KAP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该市中青年人群肺结核病防控KAP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问卷596 份,剔除无效问卷8 份,共获得有效问卷588 份,有效回收率为98。00%(588/600)。588 名中青年肺结核病防控知识评分为(13。47±4。09)分,信念评分为(10。33±3。38)分,行为评分为(18。22±4。70)分,KAP总分为(42。02±12。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职业状况、婚姻状况、民族的中青年人群肺结核病防控KA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及是否有接受过结核病宣教、医学背景、接触过肺结核病患者、结核病家族史的中青年人群肺结核病防控KA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居住地、接受结核病宣教、医学背景、接触肺结核病患者、结核病家族史是中青年人群肺结核病防控KAP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受教育程度、居住地、接受结核病宣教、医学背景、接触肺结核病患者、结核病家族史是中青年人群肺结核病防控KAP评分的影响因素,可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制定防治策略,提高中青年人群肺结核病防控水平,减少中青年人群肺结核病发生。

    肺结核知识-信念-行为影响因素中青年

    3D打印一体化置钉导板辅助Hybrid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

    张知理叶雨辰吴楠金世昌...
    58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3D打印一体化置钉导板辅助Hybrid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20 年6 月—2023 年5 月采用3D打印一体化置钉导板辅助Hybrid固定术治疗的12 例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及峡部裂融合情况、疗效指标[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椎间盘退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2 例患者术中出血量102~130(114。25±9。38)mL;手术时间89~105(96。75±5。47)min;峡部裂融合时间9~12(11。08±0。99)月,融合率 100%。末次随访时,12 例患者VAS评分[(1。33±0。51)分]、ODI评分[(6。50±1。64)分]均低于术前[(7。50±0。54)分、(33。66±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1 例固定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改善,仅1 例无变化,其中6 例由术前III级转变为II级,5 例由术前II级转变成I级,1 例仍为III级。12 例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硬脊膜损伤、椎弓椎板骨折等并发症;术后滑脱均完全复位,且在随访过程中无再次滑脱,内固定亦无松动、移位及断裂情况;跨节段内固定装置去除后腰椎活动度均无明显受限且在正常范围内。结论:3D打印一体化置钉导板辅助Hybrid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峡部裂融合率高等优势。

    腰椎峡部裂3D打印置钉导板青少年Hybrid固定术

    不同连续神经阻滞技术辅助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研究

    邢静张晓琪
    592-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连续神经阻滞技术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 2021 年 1 月—2023年6 月收治的老年THA手术患者106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A组和B组,各 53 例。A组采用连续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ENGB)辅助麻醉,B组采用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辅助麻醉,比较2 组患者围手术期基础体征变化情况、镇痛效果、下肢功能及麻醉安全性。结果:A 组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值[(80。25±10。36)次/分、(110。45±20。48)mmHg]均低于B组[(85。33±10。76)次/分、(125。44±20。39)mmHg](P<0。05)。术后 1、3 h,A组静息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2。44±0。27)分、(2。88±0。32)分]低于B组[(3。05±0。76)分、(3。78±0。77)分](P<0。05),活动时VAS评分[(3。66±0。27)分、(4。02±1。33)分]低于B组[(4。45±1。52)分、(4。62±1。75)分](P<0。05)。A组术中镇痛补救率、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5。66%、(60。24±10。33)mg、(20。44±5。36)μg]均低于 B组[22。64%、(65。85±10。49)mg、(23。62±5。31)μg](P<0。05);A组术后1、12、24、48 h的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麻醉相关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NGB及FICB均未导致THA发生严重麻醉副反应,但相比之下,PENGB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更好,更有利于稳定患者围手术期基础体征,并促进术后下肢功能恢复。

    关节成形术,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连续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下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