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医学
黑龙江医学

杜广洲

月刊

1004-5775

hljyx08@163.com

0451-87253050 87253051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顺街41号

黑龙江医学/Journal Heilongjiang Medical Journal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中华医学黑龙江分会主办的地方性综合临床医学期刊,创刊于1972年办刊三十余年来,始终坚持为临床医学、教学及科学研究服务;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在各方面取得突出在绩。本刊全体采编人员竭诚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订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HR、血浆Lp-PLA2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赵帅赵鲜李合华常利...
    2084-2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收治的19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50例、稳定性斑块组42例、不稳定性斑块组9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血脂、血浆Lp-PLA2等相关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各项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病、单核细胞计数、血浆Lp-PLA2、M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R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单核细胞计数、MHR、血浆Lp-PLA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MHR、血浆Lp-PLA2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MHR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0.787,95%CI=0.707~0.866,P<0.05,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61.9%;血浆Lp-PLA2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受试者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0.768,95%CI=0.689~0.847,P<0.05,敏感度为79.6%,特异度为52.4%.结论:血浆Lp-PLA2及MHR是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斑块的不稳定性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对高水平的血浆Lp-PLA2及MHR尽早干预,能够减少因斑块破裂导致的脑梗死的发生率.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颈动脉斑块斑块不稳定性

    解郁镇痛汤配合局麻下无止血带技术在微创截骨治疗轻中度拇外翻中的疗效观察

    陶永明刘彦宏马志祥杨东春...
    2088-2090,2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在微创截骨手术中轻、中度拇外翻患者采用解郁镇痛汤配合局麻下无止血带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行微创截骨手术的58例轻、中度拇外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手术前患肢应用气压止血带,采用腰麻或全身麻醉;试验组手术前后服用解郁镇痛汤,同时采用含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不使用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焦虑、睡眠质量、不良反应、步态及生活能力情况.结果:术后1d、术后2d、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疼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7、3.184、2.897,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1,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步长、步速、步频均大于对照组,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7、3.029、3.130、2.261、2.627、2.275,P<0.05).结论:解郁镇痛汤配合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应用于轻、中度拇外翻微创截骨手术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少,能加快改善患者步态及生活能力.

    轻中度拇外翻局部麻醉含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解郁镇痛汤临床疗效

    欣母沛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不良反应及效果的影响

    孙少玉
    2091-2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在欣母沛治疗后对临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12月邓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缩宫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欣母沛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阴道流血、凝血功能、生命体征、不良反应、生存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观察组患者产时及产后阴道流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77、17.142、4.036、12.634,P<0.05).两组患者分别实行护理干预后,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所变化,观察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数值更高,其余均以低水平呈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6、8.180、3.764、5.24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生命体征波动较为稳定,其中血压情况、心率、体温指标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3、3.906、2.038、10.329,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测得生活质量得分有所提升,观察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22、10.104、7.611、13.312,P<0.05).结论:欣母沛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改善效果具有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少,用药安全性更高,患者更易接受.

    宫缩乏力产后出血欣母沛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研究

    袁渊龚逞英廖莉君
    2095-2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DVT)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新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2例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DVT基础预防处理和早期活动疗法,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DV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股静脉血流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DV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APTT、PT、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4、8.140、6.270、9.552、9.98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股静脉血流高峰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53、20.819,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产后DVT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其下肢血液循环,利于其身体机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下肢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钠气压治疗仪凝血功能

    倒U型负压真空垫联合热塑膜固定技术在直肠癌放疗中的临床应用

    庞克华杨军李小瑞
    2098-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倒U型负压真空垫联合热塑膜固定技术在直肠癌放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误差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放疗的4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倒U型负压真空垫联合热塑膜固定和常规热塑膜固定两种方法进行分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患者选择倒U型负压真空垫联合热塑膜固定,采用俯卧位;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热塑膜固定,采取仰卧位.应用放疗计划系统比较两组患者计划靶区,对危及器官膀胱、小肠、股骨头、脊髓剂量学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及随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靶区的Dmean、D95、照射体积、均匀性指数(HI)、适形性指数(CI)及危及器官的脊髓与股骨头的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7、0.967、1.196、1.169、0.411,P>0.05);观察组小肠、膀胱的接受照射体积、Dmean、V4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7、-10.910、-19.850、-23.140、-17.730、-18.220,P<0.05);观察组Y轴(头—脚)的摆位误差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4,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1、2、3年进行随访,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0.167、0.137,P>0.05).结论:在直肠癌的放疗过程中,倒U型负压真空垫联合热塑膜固定技术能保证放疗疗效,还可降低小肠、膀胱的受量,同时能减小Y轴(头—脚)方向摆位误差.

    直肠癌倒U型负压真空垫热塑膜靶区危及器官摆位误差

    120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HPV感染特点及高危HPV阴性的筛查特征研究

    姬晓惠韩贵芝王珊珊
    2101-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特点及高危HPV阴性的筛查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危型HPV、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120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经HPV检查显示有110例阳性,阳性率为91.67%,以单一感染居多,多重感染较少,高危型HPV阴性患者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高于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有7例,占比70.0%,1例宫颈液基细胞学为非典型鳞状细胞和2例宫颈液基细胞学低于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均因临床症状转诊阴道镜.结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中HPV感染以高危型HPV感染及单一型感染居多.高危型HPV和宫颈液基细胞学联合筛查的阳性率最高.高危型HPV阴性的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往往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和宫颈液基细胞学异常.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高危筛查特征

    某院血培养阳性的常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彭纳陈小娟
    2104-2107,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某院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特点及体外药敏实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门诊及住院送检的血培养阳性样本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对血培养分离到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7年1月—2019年12月总共分离非重复菌株207例,2020年1月—2022年12月总共分离非重复菌株285例,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阳性菌,真菌检出少.血流感染中的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升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则有所下降,未检出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肺炎克雷伯菌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高度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肠球菌和非发酵菌株的检出率比较低.结论:医院血培养阳性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血流感染的最主要的致病菌.同时,不同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或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应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及时进行血培养的送检,对临床诊治血流感染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血培养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2021年某院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王明珊卢林科陈书红陈林利...
    2108-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2021年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贵州航天医院ICU患者病原菌进行检测,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所有标本进行病原菌种类及阳性率记录,同时进行耐药性监测.结果:共送检标本1 343份,阳性率为22.56%.其中尿液阳性率高达42.50%,痰液阳性率为34.30%,胸腹水为23.80%.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为57.98%,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为24.85%,真菌检出率为17.16%.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最高,为48.00%;对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头孢替坦、庆大霉素、厄他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均为10.00%;鲍曼不动杆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最高,为100%;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低,为28.89%.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2.11%;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及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00%、92.31%和100%,对其他多数测试药物耐药率均较高,未检测到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喹奴普丁/达福普汀等耐药株.共检出多重耐药菌55株,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四环素类均产生耐药.结论:某院2021年ICU分离病原菌经过耐药性监测后发现耐药性普遍偏高,主要检出菌种为革兰阴性菌与阳性菌,其中革兰阴性菌中对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环丙沙星、青霉素G、苯唑西林均有较高的耐药性,针对这一情况临床仍需要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便于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监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HMGB1、IL-32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葛晓萍张会芬
    2112-2114,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32(IL-32)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8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6个月后是否出现永久性脏器损伤分为预后不良组(54例,出现永久性脏器损伤)和预后良好组(114例,未出现永久性脏器损伤),根据入院时SLE活动评分量表(SLEDAI)分为无活动(58例,0~4分)、轻度活动(43例,5~9分)、中度活动(35例,10~14分)、重度活动(32例,≥15分)4个亚组.比较不同活动程度患者入院时及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外周血HMGB1、IL-32水平,分析入院时外周血HMGB1、IL-32水平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外周血HMGB1、IL-32水平联合检测对SLE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危险度评价各指标对SLE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后预后不良组外周血HMGB1、IL-3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86、25.838、13.067、26.499,P<0.05);无活动患者入院时外周血HMGB1、IL-32水平<轻度活动患者<中度活动患者<重度活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7.793、201.076,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入院时外周血HMGB1、IL-32水平与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r=0.639、0.577,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外周血HMGB1、IL-32水平联合预测SLE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1、0.833,最佳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19%、64.91%)(96.30%、70.18%),均高于各指标单一预测;治疗1个月、3个月后外周血HMGB1、IL-32高水平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度分别是低水平的2.903、1.885、3.333、2.55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HMGB1、IL-32水平与SLE患者活动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在SLE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可靠价值.

    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白细胞介素-32

    联合检测外周血T淋巴亚群指标CD3+、CD4+、CD8+及CD4+/CD8+对临床早期识别神经梅毒的价值分析

    孙冉
    2115-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T淋巴亚群指标CD3+、CD4+、CD8+及CD4+/CD8+在神经梅毒中的早期识别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河南省镇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98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累及将其分为神经梅毒组(n=41)与非神经梅毒组(n=57);另将同期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行体检的87例健康人纳入健康组,采集3组受试者静脉血,检测对比其CD3+、CD4+、CD8+及CD4+/CD8+之间的差异;另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联合检验CD3+、CD4+、CD8+及CD4+/CD8+在神经梅毒患者早期识别中的效能.结果:神经梅毒组的CD3+低于非神经梅毒组与健康组,CD8+高于非神经梅毒组与健康组,且非神经梅毒组的CD3+、CD4+、CD4+/CD8+低于健康组,CD8+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471、241.513、151.950、186.240,P<0.05);ROC结果显示,CD3+、CD4+、CD8+及CD4+/CD8+联合检测识别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高于四者单独检测的0.866、0.845、0.870、0.715.结论:神经梅毒患者体内的CD3+、CD4+、CD8+及CD4+/CD8+呈异常表达,四者联合能够早期识别出神经梅毒,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神经梅毒T淋巴亚群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