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程民生

季刊

1672-7606

xbyxb@henu.edu.cn

0378-2860394

475001

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系列研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病案报道、特稿综述、消息、研究快讯、医药卫生管理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牙齿阻抗中心位置变化对正畸治疗的影响

    赵健于国洋冯燕妮朱芮蝶...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腔正畸学与生物力学息息相关,而阻抗中心是正畸牙精确移动的基础.正畸牙移动的最佳方式是整体移动,为达此效果,牙齿施力点必须穿过牙齿的阻抗中心,因此,研究牙齿的阻抗中心尤为重要,也是临床中的难点.本文以阻抗中心为核心,对影响阻抗中心位置变化的因素、阻抗中心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等作一综述.

    阻抗中心正畸治疗影响因素

    ICU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应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的Meta分析

    董军成张纯杨军莹
    83-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超声监测胃残余量的效果在ICU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为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科学实施提供证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从建库至2021年9月15日发表的有关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ICU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的文献.文献检索、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员分别完成,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4篇文献,共2 357例患者.与传统注射器回抽法相比,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以降低反流/呕吐发生率(RR=0.43,95%CI=0.34~0.55)、误吸发生率(RR=0.51,95%CI=0.34~0.75)、腹泻发生率(RR=0.61,95%CI=0.49~0.75)、腹胀发生率(RR=0.56,95%CI=0.42~0.74)、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RR=0.49,95%CI=0.35~0.68),缩短患者 ICU 住院时间(MD=-1.71,95%CI=-2.92~-0.50)、提高白蛋白水平(MD=2.45,95%CI=1.35~3.54),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利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能减少发生各种肠内营养并发症,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

    床旁超声胃残余量重症肠内营养Meta分析

    术前CD4+/CD8+T细胞比例对胃癌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

    郭刚陈德合王杰周倩...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胃癌患者术前CD4+/CD8+T细胞比例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以及相关治疗策略,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术前CD4+/CD8+T细胞比例与胃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这种关联可能反映了患者免疫功能的强弱及对肿瘤发展的抵抗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免疫治疗策略会变得更加精确和有效.结论:术前CD4+/CD8+T细胞比例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基于术前CD4+/CD8+T细胞比例的免疫治疗策略可能会为胃癌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胃癌CD4+/CD8+T细胞比例预后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连翘和连翘叶中多种成分

    田淑芳韩旭谭奥飞王安...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连翘和连翘叶中绿原酸、芦丁、连翘酯苷B、连翘酯苷A、松脂醇-β-D-葡萄糖苷、连翘苷和连翘酯素7种成分的一测多评(QAMS)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连翘苷为内参物,分别建立连翘苷与其余6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RCF),并计算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该7种成分的含量,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验证QAMS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在不同实验条件下,RCF重现性良好,13批样品中该7种成分的一测多评值和外标法测定值无显著差异.结论:QAMS法可用于连翘和连翘叶的定量分析.

    一测多评法连翘连翘叶相对校正因子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支气管哮喘与溃疡性结肠炎"异病同治"机制

    梁家浩侯博王海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支气管哮喘(哮喘)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共有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探讨这两种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包含529例哮喘患者、637例UC患者和147例健康对照者样本的数据集 GSE76262、GSE206285、GSE69683 和 GSE87466,其中 GSE76262 和 GSE206285 用作训练数据集,GSE69683 和GSE87466作为独立验证数据集.通过limma R软件包筛选哮喘、U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将两种疾病相关DEGs取交集得到哮喘和UC共同DEGs.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利用cytoHubba筛选出PPI网络的核心生物标志物,并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富集分析和表达验证.结果:共筛选出209个哮喘和UC共同DEGs,其中 112 个基因上调,97 个基因下调.MMP9、CCL2、SELL、CCR7、ICAM1、ITGAX、NFKBIA、CXCR4、AGPS 和TLR2被鉴定为哮喘和UC共同的核心生物标志物,RELA和NFKB1是关键转录因子.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核心DEGs主要参与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活性和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结论:MMP9、CCL2、SELL、CCR7、ICAM1、ITGAX、NFKBIA、CXCR4、AGPS和TLR2是哮喘和UC的潜在核心基因;哮喘和UC共病机制可能涉及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活性、NF-κB信号通路以及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生物信息学异病同治核心基因转录因子分子机制

    开封地区汉族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对比分析

    刘培培刘瑜新夏俊阳潘昊君...
    114-12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开封地区汉族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并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人群、其他民族人群相关数据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某医院就诊并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患者的病历资料,建立开封地区汉族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数据库,分析该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特点,并与国内已经报道的其他地区汉族数据、其他民族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收集开封地区汉族患者1 098例,其中CYP2C19*1、*2、*3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64.25%、30.60%、5.15%,CYP2C19*1/*1、*1/*2、*1/*3、*2/*2、*2/*3、*3/*3 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1.62%、39.62%、5.65%、9.02%、3.55%、0.55%,CYP2C19基因快、中、慢代谢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1.62%、45.26%和13.11%.本研究人群CYP2C19各等位基因、基因型、代谢型的分布在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60岁人群和>60岁人群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与我国重庆、云南、宁德、福建、福州、广州、浙江、大连、北京、甘肃、新疆的汉族人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少部分地区,如沈阳汉族人群、江苏汉族人群及泉州汉族人群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人群CYP2C19各等位基因、基因型、代谢型分布与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如新疆维吾尔族、新疆哈萨克族、贵州苗族、银川回族、甘肃回族、宁夏回族、闽东畲族、内蒙古蒙古族、贵州布依族人群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云南白族、云南傣族、海南黎族、甘肃藏族、浙江畲族人群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封地区汉族人群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与性别、年龄无关,但该地区人群中携带CYP2C19*2、*3功能缺失基因者占58.38%,为中间代谢型者占45.26%,为慢代谢型者占13.11%.因此,建议对该人群中需要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以指导个体化用药.另外,开封地区汉族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与我国多数地区的汉族人群相似,但与我国多数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存在显著差异.

    CYP2C19基因基因多态性地区民族

    424例真菌球性鼻窦炎致病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曾玲玲谢立周雯刘爱国...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某院2011~2019年收治的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在性别、年龄的分布,与居住环境及鼻中隔偏曲的关系,以及不同的临床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4例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24例患者均诊断为真菌球性鼻窦炎,单纯上颌窦发病最为常见;真菌球性鼻窦炎多见于40~59岁人群;城镇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住人口;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常伴有鼻中隔偏曲(75.24%).结论:年龄、性别和居住环境可能与真菌球性鼻窦炎的发病相关;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腔气流动力学的改变,可能在真菌球性鼻窦炎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

    真菌球性鼻窦炎上颌窦鼻中隔偏曲临床流行病学

    滴定式镇痛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

    余四海刘亚丽芦乙滨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滴定式镇痛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应用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某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滴定式镇痛组28例,常规镇痛组28例.滴定式镇痛组瑞芬太尼3μg·kg-1·h-1起始,根据心率、有创动脉压、脑血流、FLACC评分(儿童疼痛评估FLACC量表)等调整剂量,使FLACC评分2~3分之间,保持浅镇痛状态.在术后24 h及有创操作(如吸痰、穿刺等)前,增加镇痛强度使FLACC评分0~1分之间,操作结束恢复浅镇痛状态.常规镇痛组瑞芬太尼3μg·kg-1·h-1起始,根据心率、有创动脉压、脑血流、FLACC评分等调整剂量,使FLACC评分持续保持0~1分之间.所有患儿均给予咪达唑仑1~5μg·kg-1·min-1镇静,保持镇静深度RASS评分-2~0之间.所有患儿均入院24 h内急诊手术、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止血、维持血压、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心率、有创动脉压、PCIS评分、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镇痛镇静药物应用总量.结果:与常规镇痛组比较.①PCIS评分:滴定式镇痛组,PCIS评分恢复更快.②GCS评分:术后72 h内评分上升例数更多,意识恢复时间相对缩短.③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滴定式镇痛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更低.④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心动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意外拔管率无统计学差异.⑤镇痛、镇静药物应用总量更少.且研究中,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发现,滴定式镇痛组,术后72 h内有创动脉压、心率波动更少,更加稳定.结论:滴定式镇痛策略可使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心率、有创动脉压更趋向稳定,有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术后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恢复,缩短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更低.且方法安全、可行.

    滴定式镇痛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术后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小剂量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影响

    司昊天李永全任虹宇王晓斌...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联合小剂量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对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1例P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治疗意愿随机分为研究组(n=41)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STN-DB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 mon的帕金森病综合评估量表(UPDR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帕金森氏睡眠量表(PD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药物剂量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 6 mon,患者的 UPDRS-Ⅰ、UPDRS-Ⅱ、UPDRS-Ⅲ 评分、HAMD-17 评分、HAMA评分、PDSS评分和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后,可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等效计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STN-DBS联合小剂量多巴丝肼治疗PD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减少抗PD药物剂量和药物不良反应.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焦虑抑郁睡眠障碍

    肛周深间隙脓肿不同手术入路选择及疗效的研究

    秦永罡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肛周深间隙脓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并按照接受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外括约肌外手术入路组(25例)、经括约肌间手术入路组(30例)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肛周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肛周深间隙脓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脓肿深度、术后VAS评分、创面渗液、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术后换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脓肿复发率、肛瘘形成率等情况,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经外括约肌外组与经括约肌间组患者在治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术后并发症、脓肿复发率、肛瘘形成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外括约肌外组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换药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均小于经括约肌间组(P<0.05).经括约肌间组在术后1 d创面渗液量、术后3 d疼痛评分、术后白细胞计数下降程度、降钙素原水平、创面瘢痕长度等方面均优于经外括约肌外组(均P<0.05).结论:经外括约肌外、经括约肌间手术入路在术中、术后多方面因素中各有利弊,但均能有效治疗肛周深间隙脓肿,降低脓肿复发及成瘘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肛周脓肿深部间隙括约肌间入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