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徐超富

双月刊

1671-6124

jkxb2002@126.com

0731-88872209、88872472

410081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康德的建构主义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李其龙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的先验哲学被视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将认识过程视为主体性的构建活动,强调了知识的主观性和基于经验的构建.可见,康德虽然不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但其毫无疑问具有建构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倾向,并被广泛引用为建构主义的理论源泉.康德强调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教育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知识,同时教师应发挥启发和辅助的作用,其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等后继建构主义学者.同时,康德的建构主义思想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其思想超越激进建构主义,指出了知识的可传授性,认为认识的生存力受范畴和世界普遍秩序的调节性理念保障.

    康德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

    理性作为人的尊严:论康德意义上的教育必然是世界公民教育

    彭正梅吴月竹毛宵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康德于 1874 年发表的《世界公民视野下的普遍历史观》中,理性被康德视为人类的独特禀赋和人类尊严的体现,理性是人类普遍历史发展的线索和目的.在普遍历史进程中,理性是人格发展的目标,并进一步在国家和世界层面不断扩张,最终完成"普遍的世界公民"的自由使用理性的这一"大自然的隐蔽计划".这一计划的实现有赖于理性的公共使用、完善公民宪法的保障和各国致力于永久和平的多重努力.在这种世界公民的历史哲学视野下,内嵌入人类这一理性/尊严扩张进程的教育进程,必然是世界主义的;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的教育,必然是世界公民的教育.对于今天日益对抗、分裂和阵营划分的世界危机,发展作为永恒的高阶能力的理性或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基本要素,把对永久和平的期待转变为一种永久的理性对话,来考察全球议题,寻求全球共识,展现公民勇气,重建和推动人类共同体的持续繁荣.

    康德理性尊严世界历史世界公民教育

    教育社会化的两种类型:涂尔干与康德的争执

    李长伟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涂尔干从对社会事实的肯定和规定出发,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他由此对康德的教育规定"教育在于使每个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认为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规定,变成了理想化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社会性的而不是非社会性的.然而,涂尔干的批判又存在盲点,他没有看到康德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教育规定——教育是促进年轻一代"非社会的社会化"的活动.康德在他的历史哲学以及教育学的"林喻"中阐述了他对教育的这种规定.现代教育学人,有必要将"非社会的社会性"作为核心范畴纳入教育学之中,因为这直接涉及一个关键问题:能动的、有情有欲的、非社会性的个体,如何成为依赖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的存在.

    教育社会化非社会的社会性涂尔干康德林喻

    "迈向成熟":理解康德教育理论的一个视角

    彭韬
    25-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康德关于启蒙的观点中,人需要两次走出不成熟——第一次是走出自然的不成熟,第二次是走出自己造成的不成熟.走出自己造成的不成熟并不意味着达到成熟,而是意味着开始迈向成熟,迈向成熟需要三个条件.以迈向成熟为视角可以重新诠释康德教育思想.在康德的视域中,教育的使命在于使受教育者达到"教育上的成熟",即支持受教育者走出自然的不成熟状态、达到自然的成熟,且避免陷入自己造成的不成熟,使其有能力自己迈向行动和政治的成熟.教育上的成熟既是教育的使命所在,也界定了教育的界限.教育无法制造成熟的人,也无法从高于现实社会的层次来改变社会.教育与政治只能在相互关系中推动人类的进步.

    康德启蒙迈向成熟教育与政治

    主体教育视域下我国学科教育论课程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逻辑

    裴娣娜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学科教育论课程的重构正在成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观照,探索主体教育视域下学科教育论课程建设及其教学实践范式的构建,是推进我国高品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从时代转型分析和把握学科教育论在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可以重新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科教育论课程发展的历史演进逻辑,揭示中国学科教育论课程体系基于主体教育视域实现研究转型的生成发展过程.通过全面梳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沉淀出学科教育论课程实践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要素结构及其运作范式,继而通过学科教育论课程的重构,彰显主体教育视野下学科教育论的中国特色和当代形态.

    学科教育学科教育论课程生成发展主体教育

    素养导向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主体性:必要性、本质与确证路径

    李小红陈滕心王克志刘亚萍...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心素养作为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是对教育旨在培养的人的整体描绘.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教育政策的引领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从本质规定性来看,教师主体性表征为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主体行为的能动性和师生主体关系的主体间性.在当前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以学科与跨学科大观念统整教学内容、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变革教学方式、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原则创新教学评价、以学习为中心转变教学研究范式等路径确证自身主体性.

    素养导向教学改革核心素养培育教师主体性主体间性

    学生主体哲学引领下课堂教学变革的创新实践与理论反思

    李红梅贺慧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学生主体哲学在课堂教学变革性实践中孕育生成.针对课堂教学实践中"目中无人"和钳制主体性等教育时弊,学生主体哲学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突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引领着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学生主体哲学的指引下,课堂教学在变革性实践探索中确立了课堂教学实践转型的根本理念,构建起旨在提升课堂生活质量的参与式教学体系和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体学堂",创生了课堂教学现代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实践范式.当前,素养培育和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赋予了学生主体哲学新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需要对学生主体哲学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性实践进行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理论阐释.

    学生主体哲学课堂教学变革性实践主体性

    基于智能图像识读的乡村儿童美育创造力培养

    肖弋
    60-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育创造力是乡村儿童面向未来变化的美学表达和智慧成长能力.但长期以来,美育创造力培养的机理不明,导致乡村美育的美学特质缺位、育人模式模糊、育人科学性薄弱.蕴含乡村美学特质的民间美术图像识读能够为美育创造力的智能培养提供载体.智能图像识读系统可快速高效地提取图像的美学与创造力特征,助力人机协作的智能美育,实现美育创造力的可视化个性培养,让乡村儿童成为拥抱城市文化,同时愉快保留乡村文化身份的双重文化授粉者.

    乡村儿童美育创造力智能图像识读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智能美育

    英国大学招生考试引导学生素质发展:历史嬗变、作用机制与经验借鉴

    李木洲刘子瑞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自 19 世纪实施大学招生考试以来,其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引导倾向大体经历了由"注重单一学术或职业素养发展"到"强调知识与技能素养兼顾发展"再到"追求核心素养适应性发展"三次重大转变,其嬗变动因既有英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素养需求结构性变化等外因,亦有英国社会对考试制度设计科学性、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等内因,其目标指向是为学生的"适应性发展"或"人人成才"提供多种机会与适宜通道.英国大学招生考试引导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分类考试满足学生素质发展差异性需求;以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多种素质全面发展;以科目自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以线性考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于英国大学招生考试引导学生素质发展的经验,构建我国在新时代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体系,需要改进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优化新高考计分方式与录取标准,以及加快构建职教高考制度体系等.

    英国大学招生考试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高考

    "3+1+2"新高考选科行为的分化及其功利化释疑

    吴易林余秀兰倪颖高静...
    76-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高考虽然提出科学选科的制度愿景,但实际却出现了与之有出入的个体选择困境——选科行为的功利化.基于感知空间、构想空间和亲历空间的分层视角,分析 33 位考生的选科行为发现:"成绩""出息"不单是学校、家庭的共识,也被考生所感知并影响了他们后续的选科构想和选科行为;在学业竞争大众化的背景下,考生选科构想的差异体现了不同认知、不同成长经历的考生对教育资源的占有与使用的差别;感知与构想共同支配考生的亲历选科行为并导致行为分化.据此,对选科行为及其功利化的认识应从行为学论域转向社会学论域,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庭可通过影响考生的感知与构想引导考生科学选科.

    新高考选科空间三元辩证法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