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药论坛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药论坛杂志
医药论坛杂志

乔国祥

月刊

1672-3422

yylt@371.net

0371-65937776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47号

医药论坛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edical Forum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周期短、发表快”特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捉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清RBP4和α2-MG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及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

    崔晓磊王俊宏刘艳晓禹远远...
    1394-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和α2-微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α2-MG)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type 2 diabetes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DMA)及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80例,根据是否存在DMA分为无DMA组(97例)、DMA组(83例)。比较无DMA组、DMA组血清RBP4、α2-MG水平;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发生DMA的影响因素;随访5年统计DMA治疗后临床结局,将发生不良结局的患者纳入不良组(35例),其余患者纳入良好组(39例);比较良好组、不良组血清RBP4、α2-MG水平;建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血清RBP4、α2-MG对DMA治疗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无DMA组比较,DMA组年龄、吸烟史百分率、HbA1c、空腹血糖、RBP4及α2-MG水平升高,T2DM病程延长(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吸烟史、T2DM病程、空腹血糖、RBP4、α2-MG是T2DM患者发生DMA的影响因素(P<0。05)。与良好组比较,不良组血清RBP4、α2-MG水平升高(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RBP4、α2-MG预测DMA治疗后临床结局不良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80。68 mg/L、1。37 mg/mL,两者单独及联合检测的AUC分别为0。777、0。700、0。862。结论 血清RBP4、α2-MG水平高是DMA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两者联合检测对DMA治疗后临床结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视黄醇结合蛋白4α2-微球蛋白临床结局

    血清纤维蛋白原作为胰腺导管腺癌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价值

    姚宁刘念念许新梅晋俊...
    1399-1402,1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作为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DAC患者80例作为PDAC组,并选取胰腺良性病变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随访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比较两组血清FIB比较,并分析血清FIB对PDAC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PDAC患者血清FIB,并分析PDAC患者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及血清FIB对PDAC患者预后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PDAC组血清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IB诊断PDAC的ACU为0。927,约登指数为0。7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8%、91。2%,95%CI为(0。889,0。965)。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TNM分期、肿瘤分化PDAC患者血清FIB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CA19-9≥37U/mL、CEA≥5μg/L、肿瘤切缘R1、预后死亡PDAC患者血清FIB高于与之对应的无淋巴结转移、CA19-9<37U/mL、CEA<5μg/L、肿瘤切缘RO、预后生存PDAC患者(P<0。05)。经Cox回归分析,FIB是PDAC患者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IB预测PDAC患者预后死亡的ACU为0。868,约登指数为0。70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2%、84。3%,95%CI为(0。785,0。951)。结论 血清FIB对PDA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对PDAC患者预后死亡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纤维蛋白原胰腺导管腺癌诊断预后价值

    骨肉瘤组织中CD44、CD34及Livin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张鑫苗巍张之智卢伟...
    1403-1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及Livin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7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央医院诊治的90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骨肉瘤组织和非瘤性骨组织中CD44、CD34及Livin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 法分析患者生存状况,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瘤性骨组织相比,骨肉瘤组织中CD44、CD34及Livin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上调(P<0。05)。骨肉瘤组织中CD44、CD34及Livin的表达与骨肉瘤Ennecking分期和远处转移相关(P<0。05)。CD44、CD34及Livin阴性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患者(P<0。05)。Ennecking分期Ⅲ期、远处转移、CD44阳性、CD34阳性、Livin阳性为骨肉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骨肉瘤组织中CD44、CD34及Livin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瘤性骨组织,并且与骨肉瘤Ennecking分期、远处转移和预后相关。

    骨肉瘤白细胞分化抗原44白细胞分化抗原34Livin预后病理特征

    郑州地区HBsAg-HBV DNA+献血者的乙肝血清学特征分析

    王艺芳魏旖辉赵磊陈明军...
    1409-1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郑州地区HBsAg无反应性HBV DNA反应性(HBsAg-HBV DNA+)献血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特征。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本研究采用2个不同厂家ELISA检测试剂同时进行HBsAg、抗-HCV和抗-HIV1/2(ELISA双反应性的标本除外)EL1SA检测后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并收集HBsAg-HBV DNA+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进行乙肝血清学补充试验。结果 经ELISA检测后有562 666例进行了核酸检测,其中351例为HBV DNA反应性,经核酸检测后HBV残余风险降低至6。24/万。351例HBsAg-HBV DNA+标本经化学发光法检测发现,其中5例标本为HBsAg阳性;346例标本为HBsAg-HBV DNA+,其中有30例(8。67%)可能为"窗口期"感染,316例(91。33%)可能为"隐匿性"HBV 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乙肝血清学模式以单独 HBcAb 阳性(33。33%),HBsAb、HBcAb共阳性(20。51%)及HBeAb、HBcAb共阳性(17。09%)三种模式为主;60。40%HBsAb定量值<10 IU/L,15。10%HBsAb定量值>100 IU/L。HBsAb阳性组的HBV DNA复检反应性率37。41%明显低于HBsAb 阴性组 59。43%(x2=16。292,P<0。001)。351 例HBsAg-HBV DNA+献血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HBcAb阳性比例上升,以46-55年龄段为最高(92。80%)。结论 HBV感染多以"隐匿性"感染为主,呈现特定的血清学模式,其中>26岁年龄段HBcAb阳性人群、HBsAb阴性人群都可能存在较高的输血传播HBV的风险。核酸检测的应用能有效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核酸检测窗口期隐匿性HBV感染血液安全

    立体定向放疗与全脑放疗对肺癌脑转移瘤近期疗效的影响

    刘永志王红旗
    1414-1418,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与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对肺癌脑转移瘤近期疗效及疼痛、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81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SRT组(n=40)和WBRT组(n=41)。SRT组采用SRT治疗,WBRT组采用WBRT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放疗前和放疗后NRS评分、血清MMP-9、IGF-1水平,并比较放疗前、放疗后及放疗后3个月两组神经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结果 SRT组客观缓解率高于WBRT组(P<0。05),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两组NRS评分和血清MMP-9、IGF-1水平较放疗前降低(P<0。05),且SRT组低于WBRT组(P<0。05);放疗后及放疗后3个月,SRT组MMSE评分、MoCA评分和QLQ-C30评分较放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放疗后3个月高于放疗后(P<0。05),WBRT组与放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T较WBRT更有利于提高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近期疗效,减轻患者疼痛,并降低血清MMP-9、IGF-1水平,有助于提高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立体定向放疗全脑放疗肺癌脑转移瘤疼痛

    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影响因素分析

    荆志敏孙娟
    1419-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感知量表、应对方式量表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就医决策延迟时间与疾病感知、应对方式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158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时间为(129。38±32。38)min,本研究以就医决策时间60 min为界,其中就医决策延迟82例,发生率53。95%;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时间与疾病感知呈负相关(r=-0。461,P<0。001),就医决策延迟与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呈负相关(r=-0。495,P<0。001),与应对方式中回避、屈服维度呈正相关(r=0。414、0。429,P<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得分低(OR=4。031,95%CI:1。766~9。200)、面对得分低(OR=6。190,95%CI:1。783~21。490)、回避和屈服得分高(OR=2。489、2。321,95%CI:1。327~4。670、1。392~3。871)、普通门诊就诊(OR=2。517,95%CI:1。342~4。722)、夜间发病(OR=2。396,95%CI:1。403~4。092)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结论 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策延迟不容乐观,疾病感知、应对方式与就医决策延迟有关,且疾病感知、应对方式、就诊途径及发病时间为影响因素,临床应重点关注急性心肌梗死高危群体,有利于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就医决策延迟。

    首发急性心肌梗死就医决策延迟疾病感知应对方式

    开喉剑喷雾剂对支撑喉镜下喉部术后患者咽痛治疗的效果研究

    程慧娟王卫卫张子梓徐强...
    1426-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开喉剑喷雾剂对支撑喉镜下行喉部病变手术患者术后咽部疼痛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前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90例行支撑喉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术后常规雾化治疗,观察组增加开喉剑喷雾剂的应用。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咽痛程度、咽痛时间、伴随症状如咽干、咽痒、咽异物感等和心理状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更短(P<0。05),咽部伴随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开喉剑喷雾剂能够有效的减轻行支撑喉镜手术患者术后咽部疼痛程度及疼痛持续时间,并能够预防咽部伴随症状和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开喉剑喷雾剂支撑喉镜手术咽部疼痛声带良性病变

    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新喋呤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张海燕于林君丁平陈红...
    1430-1433,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新喋呤(neopterin,NPT)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心血管内科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按照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是30例和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锻炼、高血压、糖尿病、各项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指标水平等。并分析患者血清中NPT表达水平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9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预后良好的冠心病患者有60例,预后不良的冠心病患者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锻炼、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以及白介素-8(IL-8)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血清NPT指标水平与预后不良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Spearman分析血清NPT指标水平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发现血清NPT指标水平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关系(OR=-0。225;P=0。003)。结论 血清NPT指标水平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关系,所以在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动态监测血清NPT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为临床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稳定型冠心病血浆新喋呤预后相关性

    正念减压式抗阻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及冠脉微循环的影响研究

    丁平楚曌涵郭晓峰陈红...
    1434-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正念减压式抗阻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理弹性及冠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行PCI手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达法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45例)则采用正念减压式抗阻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数据,包括: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SD(左室舒张内径)、LVEDD(左室舒张);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微循环数据,包括:CF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数)、IMR(冠状动脉循环抵抗指数)、SAQ(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包括:峰值摄氧量、峰值功率、6 min步行距离、最大运动时间。结果 LVEDD等心功能数据两组患者干预前无差异(P>0。05);观察组LVEDD等心功能数据干预后较对照组改善显著,组间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R、IMR等冠脉微循环数据两组患者干预前无差异(P>0。05);观察组CFR、IMR等冠脉微循环数据较对照组改善显著,组间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摄氧量、最大运动时间等运动功能数据两组患者干预前无差异(P>0。05);观察组峰值摄氧量、最大运动时间等运动功能数据较对照组高,组间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PCI手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正念减压式抗阻训练,对其预后起到着关键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冠脉微循环,同时可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急性心肌梗死PCI心功能冠脉微循环正念减压抗阻训练

    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注入技术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研究

    杨鸿瑞
    1439-1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注入技术(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在无痛分娩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106例产科行无痛分娩孕妇,均采取舒芬太尼联合低浓度罗哌卡因镇痛,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持续硬膜外输注技术镇痛,观察组采用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注入技术,比较两组产科分娩孕妇的分娩结局、不同时刻的疼痛情况、不良反应、应激指标[血清醛固酮(aldosterone,ALD)、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A)]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阴道助产率均为5。67%,均低于对照组的18。87%和30。19%,自然分娩率88。68%高于对照组50。94%(P<0。05);2组镇痛前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30 min、宫口全开时、胎儿娩出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57±0。31)分、(1。71±0。26)分、(1。77±0。4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潴留、低血压、瘙痒、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宫口开至3cm时的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胎儿娩出时的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是(111。76±21。46)ng/L及(390。67±49。76)ng/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是(9。49±0。28)分和(9。81±0。1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注入技术在分娩镇痛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无痛分娩程控硬膜外间隙脉冲注入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