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药论坛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药论坛杂志
医药论坛杂志

乔国祥

月刊

1672-3422

yylt@371.net

0371-65937776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47号

医药论坛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edical Forum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周期短、发表快”特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捉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健康人群血清中叶酸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史香芬张明坤可钰袁冬冬...
    2353-2357,2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人血清中叶酸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Plus-C18 色谱柱(2。1 mm × 50 mm,1。8 μm),以 0。1%甲酸-水(A)-0。1%甲酸-甲醇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mL/min,柱温40 ℃,用电喷雾离子化源,正离子方式,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进行监测,内标法定量。结果 3种叶酸循环代谢物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 6~0。999 9,准确度为91。2%~109。2%,精密度均低于10%,最低检测限为1 ng/mL,基质效应可忽略不计,稳定性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对150例健康人群的血样进行测定,叶酸浓度范围为0。00~3。99 ng/mL,平均浓度为(2。29±0。31)ng/mL;5-甲基四氢叶酸浓度范围在1。22~29。07 ng/mL,平均浓度为(6。10±4。75)ng/mL;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范围在4。57~68。22 ng/mL,平均浓度为(12。47±8。19)ng/mL。结论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快速、灵敏、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人血清中叶酸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

    叶酸循环代谢物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血Nrf2及HO-1与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

    任红梅耿子欣李汉华王金平...
    2358-2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在重症肺炎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探求生物标志物能否评估重症肺炎预后。方法 对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23年1月1日—2023年7月31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急诊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87例进行研究,依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检测两组重症肺炎患者d1、d4外周血Nrf2、HO-1,并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4血Nrf2、H O-1与重症肺炎的预后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依次为0。827、0。793,二者对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d4天血Nrf2、HO-1预测其预后有一定的价值,与其预后呈负相关。

    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重症肺炎预后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多发性硬化患者脊髓影像学、神经心理学及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

    王华张小广
    2364-2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和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NMOSD患者作为NMOSD组,同期选取45例MS患者作为MS组,患者均行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头颅和脊髓,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用于评估NMOSD脑体积变化。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估躯体功能及残疾程度;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分别用于评估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词语流畅性测试(verbal fluency test,VFT)、复杂图形记忆测试(rey complex figure test and recognition trial,RCFT)、Stroop字-色干扰试验(Stroop)评估患者语言及行为能力。电聚焦电泳加免疫固定染色法检测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s);免疫比浊法检测脑脊液IgA、IgM、IgG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脊液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抗体以及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脑脊髓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流式细胞仪检测脑脊髓中B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NMOSD组EDSS、HAMA、HAMD-17评分高于MS组,VEF评分低于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SD组OBs阳性率低于MS组,AQP4抗体阳性率高于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SD组患者脑脊液CD38high比例高于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SD组患者T2像头颅病灶体积(6。93±2。11)mL与MS组患者T2像头颅病灶体积(6。59±2。0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MS患者,NMOSD患者存在明显的语义流畅度等方面的认知障碍,脑脊液OBs阳性率以及AQP4水平较高。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多发性硬化生物标志物认知障碍影像学

    基于治疗药物监测的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指导

    张颖付广俊赵保红孙玉鹤...
    2369-2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血药浓度的因素,探讨临床药师在患者使用LTG治疗过程中进行药物治疗管理的效果,更好地促进LTG安全合理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24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LTG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共196例次,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LTG日剂量、肝肾功能、合并用药等对LTG血药浓度的影响,探讨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根据LTG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初步探讨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日剂量、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联合用药对LTG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95%CI:-2。647~-0。215,P<0。05)、LTG日剂量(95%CI:1。860~3。476,P<0。001)、Ccr(95%CI:0。366~3。188,P<0。05)、LTG 联合丙戊酸(95%CI:1。958~4。759,P<0。001)、LTG联合奥卡西平或卡马西平(95%CI:-5。195~-0。268,P<0。05)是LTG血药浓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发生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时患者LTG样本的血药浓度[8。50(4。50,9。80)μg/mL]高于未发生ADR时[4。50(2。80,7。40)µ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5,P=0。148)。结论 LTG血药浓度受患者性别、LTG日剂量、Ccr、联合使用丙戊酸、奥卡西平或卡马西平的影响。对于使用LTG治疗的患者,临床药师应积极开展个体化药学服务,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监测临床药师个体化用药合理用药影响因素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及CNN1和FSTL1表达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

    李芊梁利平王淼
    2375-2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rinary microalbumin/creatinine,UACR)及钙调蛋白-1(calponin-1,CNN1)、卵泡抑素样蛋白-1(follistatin like protein-1,FSTL1)测定值与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合并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确诊的UA患者117例(UA组)、单纯T2DM患者115例(T2DM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及UACR、CNN1、FSTL1水平;并按照是否合并T2DM、冠脉病变支数将UA组进行分层对比,并采用线性相关方法分析UA患者UACR、CNN1、FSTL1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UA组患者的UACR、CNN1、FSTL1测定值高于T2DM组,上述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患者117例,其中合并T2DM患者63例,未合并T2DM患者54例,合并T2DM的UA组患者的UACR、CNN1、FSTL1测定值高于不合并T2DM的UA患者,上述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患者117例,其中单支冠脉病变患者21例、双支冠脉病变患者68例、三支冠脉病变患者28例,三支冠脉病变的UA患者的UACR、CNN1、FSTL1测定值显著高于双支病变及单支病变患者(P<0。05);双支冠脉病变的UA患者的CNN1、FSTL1测定值显著高于单支病变(P<0。05);UA患者的UACR、CNN1、FSTL1测定值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UA患者的TG增高、TC增高、Gensini评分增高是其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UA合并T2DM患者的UACR、CNN1、FSTL1显著高于单纯UA患者和单纯T2DM患者,并且与冠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卵泡抑素样蛋白-1钙调蛋白-1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不稳定型心绞痛2型糖尿病冠脉病变程度

    不同孕前BMI双胎孕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特征、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及妊娠结局的临床观察

    张玉洲李富琴张东红
    2380-2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双胎与单胎孕妇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特征、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病率差异,并分析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双胎孕妇GDM发病风险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选取开封市妇产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单胎和双胎孕妇各132例,按BMI分为消瘦/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依据指南进行OGTT检查和GDM诊断,比较不同孕前BMI孕妇OGTT 0h、OGTT 1h、OGTT 2h血糖水平,GDM发生率的差异以及妊娠结局。结果 双胎孕妇GDM发病率为24。24%,显著高于单胎孕妇的14。39%(P<0。05),双胎孕妇OGTT 0h、OGTT 1h和OGTT 2h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单胎孕妇(P<0。05)。BMI为消瘦/正常者共190例,其中单胎和双胎各95例;超重/肥胖者74例,其中单胎和双胎各37例。单胎和双胎孕妇超重/肥胖者GDM患病率均高于消瘦/正常者(P<0。05),双胎孕妇超重/肥胖者中GDM患病率高于单胎孕妇(P<0。05)。单胎和双胎孕妇超重/肥胖者空腹、OGTT 1h和OGTT 2h血糖水平高于消瘦/正常者(P<0。05),且双胎孕妇OGTT 1h和OGTT 2 h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单胎孕妇(P<0。05)。超重/肥胖双胎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和胎儿生长受限(FGR)比率高于消瘦/正常孕妇,贫血比率低于消瘦/正常孕妇(P<0。05)。结论 双胎孕妇应重视孕前BMI,超重/肥胖双胎孕妇OGTT水平相对较高,患GDM和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较高。

    双胎妊娠妊娠期糖尿病糖耐量试验体重指数妊娠结局

    前列腺癌家族史及其他癌症家族史对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徐红阁
    2384-2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家族史(family history of prostate cancer,FHPC)和其他癌症家族史(family history of cancer,FHC)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永煤集团总医院行腹腔镜下PCa根治术的患者414例。在PCa患者LRP后对其进行随访。根据其FHPC、FHC状况进行分组。对比分析FHPC和非FHPC、FHC和非FHC患者的3年预后差异。应用Cox回归探讨FHPC和FHC对PCa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414例患者术后3年生化复发32例(7。73%);术后3年全因死亡29例(7。00%);术后3年PCa特异性死亡22例(5。31%)。经比较,仅非FHC组和FHC的生化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FHC组明显为高。Cox回归结果:FHPC以及年龄(≥60岁)、术前PSA(≥20 μg/L)、术前Gleason评分(≥8分)、TNM分期(T2),均是促使生化复发的危险影响因素(P<0。05);年龄(≥60岁)、术前Gleason评分(≥8分)、术前PSA(≥20 μg/L)、TNM分期(T2)、有精囊侵犯、手术切缘阳性,均是促使全因死亡的危险影响因素(P<0。05);前列腺体积(≥35 mL)、肿瘤直径(≥4。89 cm)、TNM分期(T2)、分化程度(低中分化),均是促使术后PCa特异死亡的危险影响因素(P<0。05)。结论 FHPC可增加PCa患者LRP后的生化复发率。

    家族史前列腺癌腹腔镜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TNF-α及IL-6和IFN-γ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相关分析

    许朝颖武海江于静
    2390-2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相关。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86例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并按2∶1比例选取同期同院体检健康儿童43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NF-α、IL-6、IFN-γ水平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NF-α、IL-6、IFN-γ水平与联合数据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价值。结果 相较于健康对照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CD4+、CD4+/CD8+更低,CD8+、TNF-α、IL-6、IFN-γ 更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CD8+、CD4+/CD8+、TNF-α、IL-6、IFN-γ均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NF-α、IL-6、IFN-γ 水平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 AUC 分别为 0。834、0。852、0。919、0。751、0。762、0。756。将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NF-α、IL-6、IFN-γ 水平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回归系数得出联合数值,联合数据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AUC为0。945,敏感度为90。7%、特异性为97。7%。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TNF-α、IL-6、IFN-γ水平升高,且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NF-α、IL-6、IFN-γ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有效指标,联合数据诊断准确性更好。

    肺炎支原体感染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γ-干扰素

    血清白脂素及25羟维生素D3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王海敏田德增李晓燕
    2395-2398,2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白脂素和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在识别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neuropathy,PN)的临床潜力。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接诊的T2DM患者15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56例合并PN患者纳入PN组,94例无PN患者纳入非PN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合并PN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血清白脂素及25(OH)D3对T2DM并发PN的预测效能。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PN组患者较非PN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增加(P<0。05),平均病程显著延长(P<0。05),HbA1C显著上升(P<0。05),高血压比例显著增加(P<0。05)。与非PN组比较,PN组患者血清白脂素水平显著上升(P<0。05),25(OH)D3水平显著下降(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显示年龄、病程、HbA1c水平及白脂素水平为T2DM合并PN的危险因素(OR>1,P<0。05),25(OH)D3水平为T2DM合并PN的保护因素(0<OR<1,P<0。05)。血清白脂素联合25(OH)D3联合预测T2DM患者合并PN的曲线下面积为0。758(P<0。05),灵敏度为71。43%,特异性为68。09%。结论 T2DM患者并发PN与血清高水平的白脂素及低水平的25(OH)D3有关,血清白脂素及25(OH)D3联合检测为临床T2DM并发PN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及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白脂素25羟维生素D3

    鼻中隔-鼻整形术中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式对鼻美学的影响

    茹江江胡志成程治强张正文...
    2399-24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鼻中隔-鼻整形术中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式的鼻部塑形效果与美观度,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河南整形美容医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医疗美容科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行鼻中隔-鼻整形术的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接受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组(32例)、B组(28例);A组采用鼻窥内镜进行手术,B组采用常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手术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术后美观情况。结果 A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明显高于B组;总满意占比也明显高于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治疗后A组鼻梁偏斜角度、鼻唇角明显低于治疗前,鼻尖突出度、鼻额角明显高于治疗前;B组仅鼻额角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上述参数指标A组治疗后鼻梁偏斜角度、鼻唇角明显低于B组,鼻尖突出度、鼻额角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鼻窥内镜手术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的鼻部塑性效果更好,患者术后美观度更佳,术后并发症也更少。

    鼻整形手术隔偏曲矫正鼻部美学围术期满意度并发症